小諾
我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記憶中,父母總是忙到見不上面。直到小學(xué)三年級,我才由父母親自照料。剛接觸的那段時間,我們之間似乎總有層透明的隔膜,所以當(dāng)我提出想擁有一部手機的時候,我是惴惴不安的,不知道他們是會爽快地答應(yīng)我,還是會和大部分父母一樣無情地拒絕我,結(jié)果他們二話沒說就應(yīng)下了。而且我發(fā)現(xiàn),無論我如何使用手機,他們都不會干預(yù)。久而久之,我感覺不管我提出什么樣的要求,他們都會立馬允諾并且馬上滿足我。同學(xué)們都羨慕我有這樣“有求必應(yīng)”的父母,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快樂,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也想學(xué)會減少無理的索取和要求,但是我要怎么做才對呢?
by 小 諾
愛不應(yīng)是單向的索取,而該是互動
句句:父母的“有求必應(yīng)”是因為早年形成的那層無形的隔膜。正是因為他們想打破這層隔膜,所以才采取了在我們看來不太恰當(dāng)?shù)姆绞健ㄟ^滿足你而“交換”親密感。你可以感到苦惱,但你也應(yīng)該感到幸運,因為從這些事情起,你們已經(jīng)真正開始相處了。
舟舟:我們常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我想愛并不是一種單向的索取,而在于互動。你向父母提出要求,說明你對父母是信任的,父母感受到你的信任,允諾你的要求,說明他們認為你的要求是值得滿足的。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你真的對那些“要求”有需要嗎?或者只是在試探這種信任的界限呢?其實你可以直接和父母溝通,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覺得你提出的要求是無理的,可以和你商量,也可以拒絕你。愛是無條件的,但愛一定是有所期待的,只有建立彼此溝通的橋梁,才不會因為愛而愧疚,也不會因為愛而困惑。
讓父母在你的心房坐一坐
鄭富公:我也有同樣的煩惱。小時候我都是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住,一直到我7歲的時候,才被爸媽接到了杭州。起初,爸媽對我的態(tài)度很不自然,當(dāng)時的我很無奈,但是我內(nèi)心想著一定要和他們好好相處,于是我每天回家進門就大喊“爸爸媽媽,我回家了”。只要得閑,我就會一邊幫著媽媽做家務(wù)活,一邊陪著她聊天。慢慢地,我們之間的那堵墻就消失了。
何處覓秋霜:其實你和父母都想打破這層隔膜,但用的方式明顯錯了,所以你一點也不快樂,你的父母也未必開心。但是你主動一些或許會更容易打破你們之間的隔膜,比如你可以多和他們分享學(xué)校里發(fā)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找一個比較親近的親戚或是比較信任的老師,讓他們代替你向父母傳達一些你可能不好意思說出來的想法。
飛碟:“我站在你左側(cè),卻像隔著銀河。”不知五月天的這句歌詞可是你此刻復(fù)雜心情的真實寫照?父母給你的一切似乎顯得那么自由和開明,卻陌生得令人拘謹(jǐn)。若是你主動朝父母敞開心懷,一切會不會不一樣?一句早安、一個擁抱……讓父母在你的心房里坐一坐,在你的生活圈里穿梭,記錄下父母令你深受感動的舉動,正視他們眼里流溢的欣慰與柔情。你們之間的互相“見外”,終究會被你付出的熱情與愛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