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信德,王 宇*,劉俊文
(1.長江南京航道局,江蘇 南京 210011;2.江蘇中海達海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800)
自單波束測深儀面世以來,如何提升其測量精度廣受關注,已有較多成果,RTK三維水深測量方式可以解決部分精度問題[1-2]。因RTK水深測量時對于衛(wèi)星信號的接收條件要求較高,當出現信號遮擋、干擾情況時,流動站無法獲得固定解。隨著長江江蘇段已建、在建、擬建和重點規(guī)劃的過江通道數量不斷增加[3],橋梁區(qū)域水下地形測量時受橋梁遮擋、電磁波干擾的影響,水下地形測量定位時常受到影響,造成橋區(qū)下方測量留有空白。目前,已有較多專家、學者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并使用傳統(tǒng)高精度的慣性導航系統(tǒng)和單波束測深儀結合,可以解決上述部分問題[4-10],但使用高精度慣導系統(tǒng)的成本高,可推廣性不足;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級慣性傳感器性能越來越穩(wěn)定,成本也越來越低。本文提出了一種使用輔助的姿態(tài)傳感器,確保衛(wèi)星失鎖狀態(tài)下測量成果的精度。在RTK受遮擋無法獲取固定解情況下,水下地形測量需要同時獲取船舶吃水信息。慣導系統(tǒng)配合使用壓力式傳感器,可提升衛(wèi)星信號失鎖狀態(tài)下定位精度。
本文為解決上述兩大技術難題,使用中等精度、低成本組合慣導系統(tǒng)為測深儀提供厘米級定位數據、0.1°精度航向數據和高精度姿態(tài)數據,在GNSS信號受到嚴重干擾、導致無法定位的復雜環(huán)境下仍然能提供定位航向姿態(tài)數據。同時,將壓力傳感器技術應用于測深儀動態(tài)吃水值的計算,實現了全自動和連續(xù)實時的測深儀動態(tài)吃水值的讀取,降低了人為干擾和動態(tài)吃水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水下地形測量的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研究利用慣性導航技術,為水下地形測量提供連續(xù)位置信息,解決長江上橋梁、跨江電纜等障礙物對衛(wèi)星信號遮擋干擾,導致衛(wèi)星失鎖無法定位問題;(2)研究利用現代傳感技術,結合壓力傳感器,解決測深設備入水深度改正難題,實時獲取測深儀換能器距離水面高度,從而提高測深精度。
慣性傳感器(IMU)是可以檢測加速度與旋轉運動的傳感器。基礎的慣性傳感器包括加速度計與角速度計。本文主要討論基于MEMS的六軸慣性傳感器,主要由3個軸加速度傳感器以及3個軸的陀螺儀組成。
MEMS慣性傳感器分為3個級別:低精度慣性傳感器作為消費電子類產品主要用于智能手機,此類傳感器售價在50美分到幾美元不等,但是測量的誤差會比較大。中級慣性傳感器主要用于汽車電子穩(wěn)定系統(tǒng)以及GPS輔助導航系統(tǒng),此類傳感器售價在幾百到上千美元。相對于低端慣性傳感器,中級慣性傳感器在控制芯片中對測量誤差有一定修正,所以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但是長時間運行后,累計的誤差也會越來越大。高精度的慣性傳感器作為軍用級和宇航級產品,要求高精度、全溫區(qū)、抗沖擊等指數,主要用于通訊衛(wèi)星無線、導彈導引頭、光學瞄準系統(tǒng)等穩(wěn)定應用。此類傳感器售價在幾十萬美元區(qū)間,即便經過長時間運行后,仍然可以達到米級精度,比如跨太平洋洲際導彈。
無人車使用的一般是中低級的慣性傳感器。其特點是更新頻率高(1 kHz),可以提供實時位置信息。但是慣性傳感器的致命缺點是它的誤差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增加,所以只能在較短時間內完全依賴慣性傳感器進行定位。
圖1為系統(tǒng)組建方案圖。
如圖1所示,將慣導系統(tǒng)和壓力式水位計應用于測深系統(tǒng)。慣性導航模塊用于船載定位導航,主要用于GNSS信號受到嚴重干擾導致無法定位的復雜環(huán)境下提供高精度定位姿態(tài)數據。慣導通過GNSS主天線和從天線接入GNSS信號,GNSS主天線作用是定位,從天線作用是定向;再接入由CORS 或基準站提供的RTCM3.2格式的差分信號,結合內部傳感器,通過深度耦合算法,在有無GNSS信號的情況下,均能輸出GINS定位語句,并將語句接入測深儀工控機,由測深軟件進行組合計算。壓力傳感器通過設置特殊固件,使水位計能實時動態(tài)輸出高精度的吃水數據,通過測深軟件進行識別、讀取、存儲并參與計算。
2.1.1 設備安裝 慣導應固定安裝,為了達到更好的慣導效果,推薦最佳的安裝位置是位于船體中軸線上,并且讓慣導模塊遠離熱源、振動源,如發(fā)動機、電機等。天線安裝方式是將主、從天線安裝在船體的左右兩側,即主、從天線連線與船體前進方向垂直,并且主天線在左,從天線在右的位置安裝。為了達到更好的航向精度,推薦主從天線擺放距離大于1 m。慣導主機采用12 V直流電源供電,與測深系統(tǒng)可以共用一個直流電源。采用RS232口輸出組合慣導GINS語句,包含定位、航向、姿態(tài)、速度等多種定位和姿態(tài)信息,可以直接接入測深儀使用。
2.1.2 系統(tǒng)軟硬件連接 慣導語句接入測深儀軟件中之后,軟件從語句中提取出來導航信息,用于和測深儀數據進行匹配,由于測深數據頻率比定位數據要高,可以通過線性插值算法,見式(1):
通過內插出所有位于測深點的平面坐標(x,y),其中(x1,y1)和(x2,y2)分別代表當前位置前后時間點GNSS輸出的位置值的平面坐標,這樣可以提高匹配精度,不容易造成測深數據與定位數據的延遲。軟件從語句中提取出來姿態(tài)信息之后,同樣可以先用內插算法,算出位于測深數據時間點上的姿態(tài)信息,再通過姿態(tài)融合算法,采用左手定則,依次代入橫搖和縱搖,對參考點進行位置上的改正。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用的是慣導加水位計的方式,實際上水位計已經對水深數據經過了改正,涌浪數據不應再參與解算。
壓力式水位計包括壓力傳感器及有關的引壓、信號傳輸、數據處理(含存貯、編碼和記錄)等裝置。采用靜壓液位測量原理,中央處理單元實時采集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并在內部運用復雜算法對壓力傳感器數據進行線性修正和溫度補償,從根本上保證了產品的穩(wěn)定性和精度;實時動態(tài)輸出5 Hz的高密度吃水數據,并輸出到測深儀工控機中,和測深儀測深數據自動匹配,得到實時的水深值,配合潮位計算得到高精度的水深。
為進一步檢驗慣導的精度,比測了慣導系統(tǒng)和GNSS設備,進行失鎖符合精度測試,測線分3段,分別為直線和彎曲航線。
慣導在3段航線中完全遮擋GNSS信號,進入純慣導推算狀態(tài)提供定位和姿態(tài)信息。作為比測使用GNSS接收機全程接收信號,提供固定解定位信息。3段航線完全遮擋時間為40 s,在遮擋期間內,慣導只能依靠內部傳感器計算定位信息。(日常航道測量中經過大橋等失鎖區(qū)域遮擋時間一般為10 s左右)。
為保證測試的準確性,將慣導的輸出坐標和比測用GNSS的坐標均歸算到測深儀換能器所在位置,測試采用相同的CORS信號和坐標轉換數據。測試步驟如下:
(1)安裝連接:將慣導固定在船艙,將兩個天線用磁吸盤固定在船頂前后兩端,分別連接到慣導輔助天線和主天線接口,由12 V電瓶連接電源線供電。接入CORS提供差分信號,由RS232輸出數據至測深軟件,并采用模擬水深數據記錄采集數據。
(2)慣導標定臂桿參數:儀器首次安裝或者移動過位置后,需要進行臂桿參數的標定。首先量取主從天線至IMU中心位置的偏距,并輸入系統(tǒng),發(fā)送命令進入標定模式,標定模式分兩步,首先在靜止環(huán)境下獲取參數,然后進動態(tài)跑圈標定和優(yōu)化參數,再在長江江面上按照一定的速度勻速航行后完成標定,自動進入導航模式。
(3)導航模式下模擬失鎖:進入導航模式后,靜止1~2 min等待慣導初始化,由人為模擬測試船通過大橋下的整體狀態(tài),并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直線及彎曲測線進行比對。
將比測使用的GNSS數據導入Excel,作為外符合比測標準,將慣導失鎖狀態(tài)下純IMU推算數據作為對比數據和GNSS定位數據進行對比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直線定位誤差表
表2 第二段曲線定位誤差表
綜上所述,通過實測比測,可以得出結論:在未失鎖環(huán)境下慣導可以完全替代一般GNSS。而在極端失鎖環(huán)境下,一般GNSS完全失鎖,無法提供定位信息。慣導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精度的定位信息。
在直線航行時,失鎖5 s時,平面定位誤差為0.44 m;在失鎖10 s時,產生的平面定位誤差為0.82 m;在失鎖15 s時,產生的平面定位誤差1.20 m,詳細比較數據見表1。在彎曲航行時,在失鎖5 s時,產生的平面定位誤差為0.39 m;在失鎖10 s時,產生的平面定位誤差為2.03 m;在失鎖15 s時,產生的平面定位誤差4.37 m,曲線精度略低于直線精度,詳細比較數據見表2。
將水位計放置于靜態(tài)放置于水池中,通過卷尺測得水深作為比測標準,檢驗水位計輸出的吃水值精度,如圖2所示。
圖2 壓力式水位計驗證結果
圖2左圖為卷尺測量水位計實際吃水值,右圖為壓力式水位計實際讀取的動態(tài)吃水值。由圖2可知,水位計的輸出吃水值為0.29 m,卷尺的水位計讀數為0.306 m,對比誤差在1.6 cm,符合《水運工程測量規(guī)范》(JTS 131-2012)中關于深度對比互差限值的要求。
在RTK信號遮擋的時候,RTK驗潮數據不夠準確,此時可用壓力傳感器進行動態(tài)吃水接入,結合潮位站的數據,可以得到較為精確的測量結果。正常情況下水深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為最終計算水深;Depth為換能器測量水深;Draft為測量吃水值;Heave為實時涌浪。用水位計替代之后,實際水深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ΔDraft為壓力傳感器測量值,即動態(tài)吃水。
可以通過室內模擬來得到驗證結果,假設一個平靜的水面,如圖3所示,設置水深為23.5 m,水位計測量的動態(tài)吃水為0.51 m,最終在后處理顯示的水深為24.01 m。
圖3 壓力式水位計接入結果和后處理界面顯示實際水深結果
本文將自動駕駛慣性導航系統(tǒng)和壓力式水位計結合,用于輔助單波束水深測量。經測試,慣導系統(tǒng)可以在GNSS信號失鎖情況下,一定時間內保持定位精度,可以顯著提高測量效率,解決了GNSS接收機在高大建筑物下方無法精確定位的問題;壓力式水位計可以精確量取換能器吃水值,從而實獲取換能器動態(tài)吃水。當RTK衛(wèi)星信號受到遮擋或者干擾時,慣導系統(tǒng)不間斷提供定位數據,壓力式傳感器獲取吃水數據,使單波束測深儀能夠正常進行測量,提高測量精度,避免了測量數據錯漏的返工,提升了工作效率。本文使用的中等精度慣導系統(tǒng)和壓力式傳感器均可以較低價格配置,具有低成本、兼顧高精度的特點,可大規(guī)模推廣,從而提升單波束水深測量的整體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