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 毛國民
法國的移民政策歷來采取共和同化模式,即不區(qū)分民族、語言、宗教,對包括移民在內的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其基本原則是“平等”與“世俗化”,前者基于憲法,來源于啟蒙時期確立的社會契約觀念;后者集中體現為政教分離的主張及政府對各種宗教信仰保持中立和不偏袒的立場。事實上,法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呼吁外來移民融入本土社會,要求他們學習法國的語言和文化,遵守共和國的法律制度,接受法蘭西的傳統(tǒng)價值觀。近年來,歐洲經歷了大規(guī)模的以難民為主體的移民潮。其中,法國作為主要的申請庇護國之一,面臨著巨大的接待和安置壓力。因此,移民政策成為了政府全面改革的重點,并對法國的經濟、社會、治安等各方面影響深遠。
法國的移民融入進程在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第一次移民潮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第二次移民潮期間并沒有經歷太多的波折。因為第一次移民潮主要由來自比利時和瑞士法語區(qū)的外來勞工組成,第二次移民潮是以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移民為主體,而這些國家在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與法國的情況相差不大。但是,二戰(zhàn)后的第三次移民潮使得法國的相關政策開始備受質疑。當時,為了重建國內經濟,法國政府推出了《莫內計劃》①《莫內計劃》(Monnet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由法國政治經濟學家讓·莫內(Jean Monnet)提出的。這是法國的一項戰(zhàn)后重建計劃,提議讓法國控制德國主要的煤炭和鋼鐵地區(qū),并利用這些資源使法國達到戰(zhàn)前工業(yè)生產的150%。 該計劃于1946 年初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批準通過,旨在長期限制德國的經濟能力,并大大提高法國的實力。,大力發(fā)展工農業(yè)與基礎設施。由于國內勞動力資源緊缺,法國與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國簽訂勞務合同,大量引入北非勞工。至1976 年,來自這三個國家的移民人數占法國移民總人數的33%,達到了71.1 萬人②Leo Lucassen and David Feldman, Paths of integration: 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 (1880-2004). Amsterdam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51.。雖然這些地區(qū)同屬于“馬格里布”(Maghreb)前法國殖民地,歷史上已經接受法語作為官方語言,但第三次移民潮的主體為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他們與法國本土居民在宗教、文化和生活習俗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相關移民法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屢屢受阻,產生的民族矛盾和社會影響延續(xù)至今。
圖1 法國難民來源國統(tǒng)計圖
2015 年以來,歐洲各國經歷了以難民為主體的第四次移民潮。這些借道巴爾干半島或是穿越地中海到達歐洲的申請避難者大都來自受到戰(zhàn)爭影響的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國,以及“阿拉伯之春”運動波及的突尼斯、埃及、也門和利比亞地區(qū)。其中,法國境內的難民主要來自敘利亞、蘇丹、索馬里和厄立特里亞等西亞和非洲東北部國家(如圖1 所示)。顯然,和傳統(tǒng)的“馬格里布”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不同,他們與本土居民在語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差異更大,融入更為不易,給傳統(tǒng)的移民治理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法國的移民治理一直以來都以“融入”為核心,因此,作為融入對象的移民族群是否能夠適應共和同化模式就成為了檢驗政策可行性的關鍵問題。當代的族群理論偏重于社會對族群的影響和界定,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認為“族群是政治共同體,體征、風俗、歷史記憶是族群形成的要素”①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Vol.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 389.;挪威人類學家巴斯(Fredrik Bath)以為“族群是社會群體,其特點為生物方面的自我延續(xù)、共同的文化價值、形成交流和互動的領域,以及構成與他類有別的一類群體”②Fredrik Ba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Brown and Co. ,1969, p.10.;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科恩(Abner Cohen)指出“族群是寓于心理、歷史、經濟和政治因素中的復雜現象”③Abner Cohen, Urban Ethnicity.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 1974, p. 11.??梢姡迦和瑫r具有生理特性和社會屬性,且更多地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民族”和“族群”是兩個既相似又相異的概念。馬克思·韋伯分析 “族群”時就指出:“這樣一些人類的群體,由于他們在身體類型或生活習俗方面或兩者兼而有之的相似性,或者是殖民和移民的記憶,他們主觀上相信他們有共同的世系,并且,無論客觀的血緣關系是否存在都無關緊要?!雹躆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 vol. 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389.由此看來,“族群”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相較之下,“民族”則更多地受到地域和血緣等因素的限制。在融入的過程中,如果外來的族群不能得到本地民族的認同,那么“族群”和“民族”將發(fā)生分離,前者甚至有可能以激烈的方式脫離后者。因此,如果按照單一模式來強行要求語言和文化相差較大的移民群體改變自身的特性,就有可能會引起沖突和對抗。歷史上,法國第三次移民潮的主體是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國的阿拉伯人及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戰(zhàn)后,他們大批遷徙到法國,但在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仍保留了原來的族群特性。并且,他們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顯然,“世俗化”對于他們來說是難以接受,也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忽略或抹殺原有族群特性而形成的表面上的“平等”往往會在本地民族和融入族群日積月累的齟齬中破裂崩塌。事實證明,“用公民平等代替族群平等是不科學、不現實的,無視差異、表面上平等、所謂價值中立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①威爾·金里卡著,鄧紅風翻譯:《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367 頁。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世俗化”被當作是移民政策的“試金石”,稍有偏差,“同化”模式就有可能演變成“排他”模式,從而引起激烈的沖突和對抗。2004 年,法國政府通過《公共學校宗教標志法案》,禁止學生在公立中、小學佩戴明顯的宗教標志,包括伊斯蘭頭巾、基督徒十字架和猶太人小圓帽。2010 年法國政府頒布了《反罩袍法案》,禁止婦女在公共場所穿著帶面紗和頭罩的長袍,引起了穆斯林與政府之間的激烈沖突。事實上,共和同化模式的兩大原則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世俗化”遭遇阻礙,“平等”也就難以維系。2016 年法國15 到24 歲之間的男性穆斯林居民失業(yè)率達到44%,而歐盟國家非移民男性的平均失業(yè)率為19%②Insee.fr, “Chiffres d‘immigration”. http://www.insee.fr/fr/ffc/docs-ffc/ref/IMMFRA12_f_D4_fp.pdf [2020-12-30].。不僅僅是北非穆斯林,其他移民族群的就業(yè)情況也并不樂觀(如表1所示),尤其是在同等學歷條件下,移民的失業(yè)率遠高于在法國出生的居民 (如表2 所示)。2015 年以來,歐洲的移民構成更為復雜,據國際移民組織統(tǒng)計,他們之中56%來自敘利亞,24%來自阿富汗,10%來自伊拉克,以其中比重最大的敘利亞人為例,阿拉伯人占80%左右,其他少數民族包括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等③Nouvelobs.fr, ―L‘Europe et les migrants faits et chiffres‖, https://www.nouvelobs.com/monde/20170319.AFP9626/l-europe-et-les-migrants-faits-et-chiffres.html[20 17-03-19]。顯然,復雜的民族構成使得共和同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顯,給移民融入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表1 2016 年法國居民與移民的失業(yè)率統(tǒng)計表:%
表2 2016 年同等學歷條件下法國本土居民與移民失業(yè)率統(tǒng)計表:%
今天,移民在法國的人口中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法國的政治家們意識到社會的多元化已成為不可否認的現實(如圖2 所示),而承認這種現實就是改革的第一步。雖然有些人害怕“社區(qū)主義”的威脅,還有些人擔心本民族的文化會因此而消弭,但是法國的移民政策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同時處于調整和改變的契機,“馬克龍主義”(Macronisme)政治哲學就適時地為共和同化模式的兩大基本原則提供了創(chuàng)新性的解讀。
圖2 法國移民的來源地區(qū)統(tǒng)計情況
關于“世俗化”原則,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提出“普適價值觀”的闡釋理念,既表明了他對法蘭西傳統(tǒng)精神的堅持,又最大限度地考慮到移民原有的族群特性,從而達到反對“民粹主義”、保持政策穩(wěn)定的目的。首先,他使用“分別法”,將“世俗化”(la la?cité)與“政教分離論”(le la?cisme)進行區(qū)分,這樣就避免了宗教因素對政策造成的阻力;其次,他采取“替代法”,用“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國精神代替宗教“一神論”(le monothéisme),這樣就使得法蘭西傳統(tǒng)文化超越了宗教教義,有利于統(tǒng)一思想;同時,他借助“擴大法”,在“世俗化”與“自由”、“平等”之間建立同質聯系,許諾國家在公共事務中保持中立,并對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表示尊重,因為只有在承認和接受差異的前提下,“世俗化”才有可能順利得到各民族的認同;最后,他選取“對立法”,用“社區(qū)主義”(le communautarisme)吸引反對的聲音,并以此來否定“宗教排斥”,將與“自由、平等、博愛”相背離的一切規(guī)則和意識置于對立面。通過以上策略,法蘭西的傳統(tǒng)精神就成為了“普適價值觀”,重新解讀后的“世俗化”原則就成為了法國移民政策的有效辯護手段??傊?,不贊同也毋須強迫認同,“世俗化”應當被理解為包容而廣泛的政治和文化主張,不應當在任何具體問題上與共和國原則相悖,否則,便是對“世俗化”的誤解。
關于“平等”原則,從競選之初到當選之后,馬克龍對移民問題一直表現出樂觀而謹慎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認為 “人們不應當對移民感到擔心,因為他們從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給法國帶來了機會”①Théophile Simon,“Que dit vraiment Macron sur l'immigration ?” http://tempsreel.nouvelobs.com/presidentielle-2017/20170426.OBS8601/marine-le-pen-ventriloque-que-dit-vrai ment-macron-sur-l-immigration.html[2017-04-27].;另一方面,法國政府對移民的接待并非沒有條件,申請入籍者必須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并具有相應的融入能力才能得到長期居留。事實上,馬克龍?zhí)岢谩肮膭睢倍恰皬娭啤眮硗七M融入。他提出“機會均等”,主張“個人奮斗”,要求打破“身份”和“等級”的限制,取消“特權”以實現社會平等;他強調所有人、包括移民都享有一樣的權利,尤其是年輕人,應當憑借個人努力融入主流社會,實現自我價值;還有兒童,不管來自什么樣的家庭都應當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2006 年7 月《移民與融入法》出臺,規(guī)定從2007 年1 月1 日開始,新入境的外國人必須與政府簽訂《接待與融入合同》(Contrat d‘accueil et d‘intégration,簡稱CAI)。根據合同,甲、乙雙方就各自的義務與責任在法律上進行確認與承諾:“新移民有義務遵守現行法律,尊重共和國精神和價值觀,學習并掌握法語,努力適應新環(huán)境;而政府有責任幫助移民了解法國文化、提高語言水平,促使他們盡快融入法國社會”②Etrangers.gouv.fr, ―Définition du Contrat d‘accueil et d‘intégration‖. http://accueil-etrangers.gouv.fr/modeles/articles-lies/article/definition-du-contrat-d-accueil-et[2019-11-24].。自此,法國的移民政策開啟了“合同制”的新階段。在2018 年的《移民法》改革中,馬克龍政府決定沿用“合同制”的管理方式,并推出了《共和國融入合同》(Contrat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簡稱CIR)。這樣,決策者們既堅持對等的義務與權力,又強調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有效地貫徹了共和同化模式的基本原則。
2015 年以來席卷歐洲的“難民潮”讓法國社會不堪重負,至2018 年8 月,法國新獲難民身份的人數達到100 000 人③Lacroix.fr,“Réfugiés, le défi de l‘intégration”. https://www.lacroix.com/France/Immigration/Refugies-defi-lintegration-2018-08-09-1200960786[2018-08-09],且絕大多數來自于非法語地區(qū),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文化差異,并引發(fā)了諸多社會矛盾,因此法國的移民政策需要一場徹底的變革來應對日益嚴峻的新局勢。
2017 年9 月,馬克龍內閣宣布了《庇護移民法改革計劃》。與之前以法國利益為先的保守立場不同,《改革計劃》強調了與難民來源國和過境國的合作原則,并任命了第一位移民大使帕斯卡·席爾瓦(Pascal Teixeira da Silva)④France.terre.asile, ―Une réforme prévue pour le premier semestre 2018‖. http://www.france-terre-asile.org/accueil/flexicontent/slider/une-reforme-de-l-asile-prevue-pour-le-premier-semes tre-2018[2017-09-13].。2018 年9 月新《移民法》正式頒布并實行,確定了“控制”和“融入”相結合的基本路線:一方面嚴厲打擊非法移民,提高政府審查與遣返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移民融入,實行“添加《人才護照》新類別,鼓勵大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安置與流動,保護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居留權”①Gouvernement.fr,― Immigration ma?trisée et droit d‘asile effectif‖. https://www.gouvernement.fr/conseil-des-ministres/2018-02-21/immigration-maitrisee-et-droit-d-asile-effectif[20 18-02-21].等具體措施。顯然,法國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基本立場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堅持實行以“融入”為核心的共和同化模式。
在2018 年《移民法》改革的同時,法國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作為新法的參考與補充,其中包括《希望計劃》②2017 年“法國移民和融入辦公室” (OFII) 制定了《希望計劃》 (Hébergement orientation parcours vers l‘emploi, HOPE) ,全名意為:“住宿、指導、就業(yè)途徑”,這項計劃以就業(yè)導向為核心,旨在幫助難民全面融入法國社會。、《達舍72 條建議》③2018 年2 月法國“前進共和國” (LREM) 代表歐利昂·達舍 (Aurélien Taché) 向“融入部際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名為:《關于外國人融入政策的72 條建議》 ( 72 propositions pour une politique ambitieuse d‘intégration des étrangers arrivant en France )。在這份報告中,達舍提出從語言、住房和工作三個方面改善申請庇護者的生活條件,以促進移民順利融入法國社會。、《馬蒂尼翁整體行動計劃》④2018 年6 月5 日,“部際委員會”在總理府馬蒂尼翁宮召開會議,制定了《整體行動計劃》 ( Plan d‘actions global ),作為對新《移民法》改革方案的補充。、《共和國融入合同》⑤自2016 年3 月7 日,法國政府陸續(xù)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令,全面開展有關“接待和融入政策”的重大改革,要求新到達法國的外國人與政府簽訂一份《共和國融入合同》(Contrat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CIR) ,以替代之前的《接待與融入合同》, 新合同從2016 年7 月1 日起生效。和《職業(yè)融入計劃》⑥2018 年10 月1 日,法國前勞動部長穆西耶·貝尼克 ( Muriel Pénicaud) 和就業(yè)技能與融入高級專員讓·瑪麗·馬克思 (Jean-Marie Marx) 在巴黎號召社會各界加入《職業(yè)融入計劃》 (Projets pour l‘intégration professionnelle) ,以推動難民進入勞動力市場。等,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融入政策體系”,使新法變得“更具體、更有力量”⑦Lemonde.fr, ―Intégration des immigrés : priorité à l‘emploi et au fran?ais‖. https://www.lemonde.fr/gouvernement-philippe/article/2018/06/05/integration-des-immigres-priorite-a-l-emploiet-au-francais_5309862_5129180.html[2018-06-05].,體現出法國移民政策“全面化”和“個性化”的發(fā)展趨勢。以《整體行動計劃》為例,與以往單方面強調語言融入的導向不同,《計劃》從各方面考慮到移民在融入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文化方面,語言培訓時間增至400 小時,針對不會讀也不會寫的新移民,課程最長可達600 小時;住房方面,各部門達成了2 億歐元的預算協議,除了各地的接待中心,還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包括住房緊張地區(qū)的居民為難民提供庇護;就業(yè)方面,政府為新來的移民、尤其是難民提供3至6 個月的“語言及專業(yè)技能培訓”,并引導他們進入建筑、服務、酒店等勞動力緊缺行業(yè)①Lemonde.fr, ―Intégration des immigrés : priorité à l‘emploi et au fran?ais‖. https://www.lemonde.fr/gouvernement-philippe/article/2018/06/05/integration-des-immigres-priorite-a-l-emploiet-au-francais_5309862_5129180.html[2018-06-05].。通過對新《移民法》的完善,法國政府計劃部署一個以就業(yè)指導為中心,包括醫(yī)療、住房、人員流動等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并動員企業(yè)和各社會機構建立多渠道合作以推動新移民的融入進程。
2019 至2020 年,在《移民法》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共和同化模式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并遵循“全面化”與“個性化”的導向繼續(xù)發(fā)展。一方面,法國政府堅持推進移民融入,以“就業(yè)”為核心,兼顧文化陪伴與全方位服務;另一方面,政策逐漸摒棄單一標準,基于公平原則,對特殊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傾向。自2018 年開始,法國政府計劃每年對《融入合同》進行補充和修訂。其中,2019 年與2020 年《合同》的新增內容包括:一、從2019年3 月1 日開始,市民培訓時間從2 天延長至4 天②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 ―Le contrat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la formation civique‖. https://www.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Info-ressources/Actualites/Communiques/Le-contrat-d-integration-rep ublicaine-la-formation-civique[2019-11-19].;二、語言培訓課程將逐漸轉向網絡,內政部由此提出《數字計劃》,宣布與“法語聯盟”合作開發(fā)線上課程③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 Connaissez-vous le parcours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2019-11-12, https://www.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Info-ressources/Actualites/Communiques/Connaissez-vous-le-parcours-d-integration-republicaine.;三、 “法國移民與融入辦公室”將對培訓后的申請庇護者進行面試,并幫助合格的學員盡快實現就業(yè)融入④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 ―Le contrat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la formation civique‖. https://www.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Info-ressources/Actualites/Communiques/Le-contrat-d-integration-rep ublicaine-la-formation-civique[2019-11-19].;四、 2019 年法國政府制定了一條“共和國融入路線”(Parcours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較2018 年推出的“個性化融入路線”(Parcours d‘intégration personnalisé), 前者專門針對歐盟之外的新移民,旨在通過“個人化的社會陪伴”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⑤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 ―Connaissez-vous le parcours d‘intégration républicaine ?‖. https://www.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Info-ressources/Actualites/Communiques/Connaissez-vous-le-parcours-d-integration-republicaine[2019-11-12].;五、 2019 年12 月,內政部官方網站上宣布了移民政策的《2020 年計劃》,明確提出為移民勞工家庭、年長者和婦女提供各項特別幫助,支持新移民的法律權益與健康保險⑥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 ―Appel à projets 2020‖. https://www.immigration.interieur.gouv.fr/Info-ressources/Actualites/L-actu-immigration/Appel-a-projets-2020-Action-d-accompagnement-du-plan-de-traitement-des-foyers-de-travailleurs-migrants[2019-12-03].等主張。由此可見,法國的移民政策正在逐漸對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移民開放,旨在盡量避免因差異造成的矛盾和不平等,體現了共和同化模式發(fā)展的新方向,開啟了法國移民治理的新階段。
法國經濟學家阿德里安·布羅(Adrien Bureau)表示:“當今的法國處于危機之中,移民政策就證明了這一點”①Huffingtonpost.fr , ―La France de 2018 est en crise, notre politique envers les migrants en est la preuve‖. https://www.huffingtonpost.fr/hadrien-burequ/la-france-de-2018-est-en-crise-notre-politiaue-envers-les-mig rants-en-est-la-preuve-a-23552290/[2018-06-10].。因此,《移民法》的改革與完善是法國經濟發(fā)展、局勢穩(wěn)定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事實上,以“平等”和“世俗化”為基本原則,以“融入”為核心的共和同化模式是法國政府一直都在堅持和強調的移民治理策略。顯然,這種模式在法國移民政策的變革與發(fā)展中,從未被否定,且不斷在完善。綜上所述,法國政府對于共和同化模式的思考和探索有兩個導向:一方面,以就業(yè)為核心,從經濟、住房、文化、社會服務、法律權益等各方面全力推進移民融入以增加模式運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承認民族多樣化的現實,提出“普適價值觀”以調和社會矛盾,并對不同民族和群體的移民實行帶有傾向性的幫助措施以提高模式的適應性。這兩種導向相輔相成,共同表達了法國政府的一個承諾,正如馬克龍在競選演講時所說:“我會幫助你們每一個人,我會保護你們”②Lexpress.fr, ―Qu‘est-ce que le macronisme ?‖ http://www.lexpress.fr/actualite/politique/elections/qu-est-ce-que-le-macronisme_1893392.html[2017-03-28].,這其中也包括了占法國人口九分之一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