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
有這樣一位老者,他曾三次獲得國家發(fā)明獎,向?qū)W校累計捐助1000萬元,卻過著一件襯衫穿30年的簡樸日子……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
2020年7月3日,95歲的崔崑院士與妻子朱慧楠教授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此前,兩位老人已向?qū)W校捐資600萬元。教書70年的他,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更用“鋼鐵人生”詮釋了一位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和鋼鐵結下不解之緣
崔崑這一輩子就像自己的專業(yè)一樣,千錘百煉。
1925年7月20日,他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后來,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全家人遷至濟寧。輟學在家的崔崑,跟著父親學英語、數(shù)學,又有私塾先生教語文,最終修完了初中課程。
1940年,全家重返濟南,崔崑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當?shù)刈詈玫凝R魯中學高中部??珊镁安婚L,當?shù)睾芸毂粩硞握嘟庸?,父親不愿為日本人效力,毅然離開被日本人接管的洋行。父親還教育崔崑,不要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將來也不要給日本人做事。
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父親的民族情結深深地影響了崔崑,他從小就樹立了為國為民的決心。
1944年,崔崑告別家人,穿越封鎖線,從西安到寶雞到廣元、綿陽,再到成都,一共走了81天,終于踏上了大后方的土地。其間,他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山河破碎和流離失所的人們,于是,下定決心要實業(yè)救國,“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學習什么!”同年,崔崑考入西遷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入學第二年就考得全系第二的成績,并于1948年畢業(yè)留校任教。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急需發(fā)展重工業(yè)。鋼鐵是工業(yè)脊梁,高性能特殊鋼更是托舉一個國家鋼鐵工業(yè)水平的巨臂。1951年,崔崑成為新中國建設培養(yǎng)急需人才的一員,和其他人一起進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生班,跟隨蘇聯(lián)專家學習金屬學、熱處理工藝與設備專業(yè),從此和鋼鐵結下了不解之緣。
7年后,他又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yè)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yè)。留學期間,他被蘇聯(lián)發(fā)達的工業(yè)水平折服,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中國的合金鋼系統(tǒng)搞上去。
1960年,崔崑學成回國,在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教研室主任。當時,我國工業(yè)生產(chǎn)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卻因缺乏技術,不能自主生產(chǎn),每年只能花大量外匯,從國外購入價格高出普通鋼10倍以上的材料。崔崑心急如焚,“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但我國的金屬熱處理專業(yè)在當時還是草創(chuàng)階段,連生產(chǎn)模具鋼的實驗室都沒有。崔崑帶著大家徒手建實驗室,實驗室需要的設備,學校全力支持購買,買不到的設備,他就自己動手做。
4年后,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建好了??蛇@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面還有更多的難關需要克服。當時,國家供電緊缺,實驗電力負荷大,白天用電難以保證,崔崑只能將實驗放在晚上做,還要提前報批。多年間,他常常白天上課,晚上做實驗。那時候沒有溫控自動化技術,崔崑就和同事們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手指按著控溫開關,溫度高一點就停一停,溫度低一點就把閘合上去。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他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硬是練出了只要有空就能睡著的“本領”。
“鋼鐵院士”
崔崑全身心撲在鋼鐵事業(yè)上。為了讓全國各地的工廠都能試用到實驗室生產(chǎn)的新鋼材,40多歲的他做起“人肉運輸工”,背著幾十公斤的大“寶貝疙瘩”,樂此不疲地往返于全國各地。因常常買不到帶座位的火車票,他甚至背著新鋼材一直站到目的地。他曾說,作為科研人員,最大的樂趣就是研制的產(chǎn)品好用。更難得的是,他研制出的鋼材不僅實用、成本低,還突破了多項國內(nèi)外技術。
在研制特殊鋼的過程中,崔崑首創(chuàng)了一種國內(nèi)外此前沒有的含鈮基體鋼。這種鋼強韌性高,具有優(yōu)異的工藝性能。1981年,含鈮基體鋼獲得國家發(fā)明三等獎,并于4年后納入國家工具鋼標準,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航天、電子等行業(yè)中。
上世紀80年代初,精密塑料制品需求量大增,而我國當時尚無適當鋼種來制作塑料模具,只能從日本進口成本1萬美元的精密模具鋼。經(jīng)過多次實驗后,崔崑研制出了每副成本7000元人民幣的國產(chǎn)模具鋼,使用壽命超過進口模具,并于1985年獲得國家發(fā)明二等獎(注:當年一等獎空缺,二等獎全國只有4個)。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努力下,他和研究人員先后研制出十余種自主知識產(chǎn)權新型模具鋼,在數(shù)十家工廠得到應用,累計創(chuàng)造直接經(jīng)濟效益數(shù)億元。
1997年,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們稱他為“鋼鐵院士”。
“崔巍人品立,崑侖比胸懷?!?/p>
崔崑教過的一名學生曾這樣評價他:“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般一絲不茍?!?/p>
作為一個有著64年黨齡的老黨員,半個多世紀以來,崔崑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克己奉公,一塵不染。當選院士后,找他辦事的人多了。為避免別人送禮,他總是約來訪者到辦公室面談。一次,有人到他的辦公室拜訪,走時留下一袋資料。他打開一看,里面有一件貴重禮品,當即用快遞給送禮人寄了回去。有時,學校領導提著個人買的水果去看望崔崑。老人家見到后說:“現(xiàn)在中央規(guī)定不得送禮,你們這是違反紀律,不好?!?/p>
生活中的崔崑生活簡樸,一件襯衣可以穿30多年;他和妻子朱慧楠沒給自己買過房子,一直住在學校院士樓里。崔崑的家中只簡單地擺放著幾件家具:一套略顯陳舊的沙發(fā)、一臺看上去有些年頭的國產(chǎn)電視機,墻角立著一個小陳設柜,里面擺放著各種獎杯和獲獎證書。
對自己生活一無所求的崔崑,卻始終心系事業(yè)、心系學子。2013年,崔崑和妻子將全部積蓄420萬元捐出,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助學金設立以來,已資助材料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家庭經(jīng)濟困難且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312人次。
據(jù)院方工作人員介紹,崔老手頭一下子也沒那么多錢,他都是陸續(xù)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湊齊的。在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管理處有這樣一份轉(zhuǎn)賬記錄:“2013年11月29日,24萬元;2014年8月28日,24萬元;2015年8月27日,124萬元;2016年8月29日,124萬元。余下的將在2017年8月底補齊?!?/p>
2018年,崔崑和妻子又將退休金以及之前的存款攢到一起捐出180萬元,再加上此次“新生助學金”的設立,他們在助學方面捐資已達到1000萬元。
耄耋之年的崔崑不計較物質(zhì)名利,一生矢志于祖國鋼鐵材料事業(yè),永遠將國家裝在心里。曾有學生請教他的人生感悟,他脫口而出:“我這一輩子,不謙虛地說,四個字就概括了——勤奮、報國!”
(桂玲摘自《東西南北》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