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剛
樹有根,水有源,一座城市的興起與發(fā)展也有它的根脈和源頭。
關(guān)于城市的起源,學(xué)界大致有“防御說”“社會分工說”“私有制說”等等。持“防御說”的學(xué)者認為,冷兵器時代,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修筑城垣保護居民的財富不受掠奪而形成了“城”。在建城形式上,西方習慣建城堡,中國習慣建城池。
放眼中國乃至世界,由城堡或城池而形成的城市比比皆是。如英國的愛丁堡、德國的漢堡、俄羅斯的圣彼得堡等等。中國的許多城市也是由城池而興起。我們生活的煙臺,就是由城池而發(fā)展起來的一座城市。
從漁寮到軍營
“古無煙臺之名,以其附近之罘,故外洋通商皆直名之以‘之罘,其實‘之罘尚與隔海相望,非一地也。元明海運之道皆泊之罘島,而煙臺無聞焉。明為海防,設(shè)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wèi),西由福山中前所以達登州衛(wèi),設(shè)墩臺狼煙,以資警備,土人因呼之曰‘煙臺,其始不過一漁寮而。”這段文字摘自民國二十年的《福山縣志稿·商埠志》。
翻閱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寮”字的解釋是小屋:毛寮,茶寮酒肆。顧名思義,漁寮,乃漁民們搭建的季節(jié)性茅屋而已。
改變歷史的時刻發(fā)生在明朝初年?!睹魇贰酚涊d:“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wèi)所。”“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wèi),一千二百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p>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批準在膠東沿海設(shè)“4衛(wèi)”“2所”。“4衛(wèi)”即威海衛(wèi)、成山衛(wèi)、大嵩衛(wèi)、靖海衛(wèi);“2所”即寧津守御千戶所、奇山守御千戶所。其中的奇山守御千戶所選址在福山縣城東15公里處的奇山腳下、大海之濱。
按明朝軍制,衛(wèi)、所是軍隊的編制番號,相當于今天的師、團、營。軍隊駐扎的地方,衛(wèi)有衛(wèi)城,所有所城,平日里是屯軍習武,沖鋒時出城殲敵,退卻后踞城防守。
然而,“紅頭文件”下發(fā)了,朱元璋也駕崩了。大明王朝陷于叔侄爭位的內(nèi)戰(zhàn)之中。直到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規(guī)劃了20多年的奇山守御千戶所此時已成為拱衛(wèi)京都的重要門戶,戰(zhàn)略地位陡然上升,建設(shè)奇山守御千戶所重新提到了議事日程。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密云千戶武略將軍張升襲父職調(diào)任奇山守御千戶所任千戶。張千戶的到任,拉開了奇山所城建設(shè)的序幕。歷經(jīng)十年建設(shè),奇山守御千戶所才真正成為一座壁壘森然、保疆衛(wèi)國的城池。
據(jù)《登州府志》記載:奇山所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鋪十六。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城有四門,東、西、南、北分別為保德門、宣化門、福祿門,朝宗門。以東、西、南、北的4座城門為軸線,在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將所城分為4個不同功能的區(qū)域。西北面是辦公場所,設(shè)千戶所衙門;西南面是兵營、伙房、糧倉;東北面是兵營、馬棚及眷屬們的住所;東南面是練兵場。按今天的計量單位計算,奇山所城占地面積 9.68萬平方米,城內(nèi)面積 7.96萬平方米。
出所城北門不遠,是一座三面環(huán)海的小山,雖然算不上巍峨,卻是那一帶臨海的制高點。因此,便在這座無名小山上建了一座高6.5米、長15米、寬13米的烽火臺,作為奇山守御千戶所的前沿哨所。 這座原本無名的小山被人稱為“煙臺山”,我們這座城市也以它命名。
在奇山所城周圍,還建有清泉寨、宮家島、芝山寨三個百戶所城,它們與奇山所城成鼎立之勢,遙相呼應(yīng)。奇山守御千戶所建成后,歷代將士刻苦訓(xùn)練,英勇殺敵,戰(zhàn)績輝煌,屢獲嘉獎??官撩麑?、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兩次前往奇山所,學(xué)習先進戰(zhàn)法,并題贈“屢靖?;肌毙胁葚翌~。
2011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沿海聚焦》,在《煙臺》一集的解說詞中稱“煙臺起源于一座軍營”。此言于史有據(jù),有址可考,確實可信。
從城池到村落
奇山所城建成200余年,一直是屹立于黃海之濱的軍事城池,履行著保衛(wèi)邊疆、拱衛(wèi)京都的歷史重任。帶領(lǐng)軍民建設(shè)所城的第一任千戶張升,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在文登海域率部大戰(zhàn)倭寇,不幸壯烈犧牲。英雄遺骨葬身大海,家人只能以衣冠冢安葬,其子張顯世襲武略將軍,繼任奇山守御千戶所千戶。
有城池就要有街道。以所城四座城門為軸線形成的十字大街,成為所城里最早的4條街道。以十字大街交匯點為界,分為東門里街、西門里街、南門里街、北門里街。
環(huán)繞“周二里”的城墻內(nèi)側(cè),以四座城門和城墻四角為坐標,又將所城分割為8段,形成了8個胡同,即東門里南胡同、東門里北胡同、西門里南胡同、西門里北胡同、南門里東胡同、南門里西胡同、北門里東胡同、北門里西胡同。4街、8胡同,這12條街巷成為煙臺這座城市最初的街巷。如今,無論是四車道還是六車道,無論是十里長街還是數(shù)百米的小路,都是這12條街巷的延伸和擴展。
如果說1398年朱元璋頒旨建衛(wèi)所是煙臺的歷史起點,那么,1655年則是煙臺歷史的又一個節(jié)點。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奇山守御千戶所被裁廢,“千戶”“百戶”們被貶為庶人,軍戶們也失去軍籍,成為自謀出路的百姓。所城從一個軍事上的城池,變成了一個各色人等雜居的居民區(qū)??滴醵辏ü?663年),失去了軍事職能的奇山所城成為福山縣管轄的一個社區(qū)——奇山社。
原來居住在所城內(nèi)的張、劉、安、傅等千戶的后人,歷經(jīng)兩百余年的繁衍,人口大增,開始在所城內(nèi)外大興土木,置地造屋,一座座或大或小的院落雨后春筍般地在所城內(nèi)外落地生根。在所城十字大街分割的東、西、南、北四個區(qū)域,又形成了10條街巷,東北區(qū)有永發(fā)胡同、雙興胡同、夏家胡同、張家胡同,西北區(qū)有王家胡同、石板街,東南區(qū)有高家胡同、傅家胡同、洪泰胡同,西南區(qū)因為曾是奇山所的倉儲區(qū),街道便稱倉子巷,后稱倉余街。
上述22條街巷,除東門里北胡同于1971年建樓被占,其余21條基本保持原貌,只是名稱有所變更。
歷經(jīng)200余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末清初,在所城之內(nèi),按照城門所處的方位,形成了東門村、西門村、南門村、北門村4個村落。而在所城周圍,則形成了大海陽、中海陽、小海陽、倉浦村、世和村、西南村、上夼、所東莊和西南關(guān)等9個村。城里城外合計13個村。此時的煙臺,成為福山縣治下的奇山社 “十三村”。
從商埠到城市
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城”與“市”是產(chǎn)生于不同歷史階段的事物,二者職能不同,內(nèi)涵不同。對此,《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薄笆?,買賣之所也。”如果說裁廢之前的奇山所城還是一座功能單一的“盛民之地”,那么,隨著“買賣之所”的“市”興起, “盛民之地”與“買賣之所”相結(jié)合,奇山所城便開啟了由城池到城市的嬗變。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奇山社十三村的漁戶、農(nóng)戶及商賈集資,將明末在所城西北臨海處修建的海神廟擴建為天后宮(俗稱大廟)。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天后宮前修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人們稱之為“煙臺街”。至道光年間,以煙臺街為中心,形成了菜市、面市、飯市、草市、魚市、雞鴨市、果木市等頗具規(guī)模的集貿(mào)市場,商戶1000余家。門頭鱗次櫛比,商販熙熙攘攘,煙臺街上,“市”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此時的“煙臺街”,已不是單指某一條具體的街道,而是泛指包括十三村在內(nèi)的社區(qū)。
如果說1655年的裁廢衛(wèi)所是煙臺歷史的一個節(jié)點,那么,1861年則是煙臺建城史上又一個歷史節(jié)點。這年5月,清政府批準煙臺為通商口岸。8月22日開關(guān)征稅,煙臺自此開埠通商。做為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煙臺已經(jīng)形成了以奇山所城為中心的舊城居住區(qū),以大廟為中心的商業(yè)區(qū),以煙臺山、東海岸、大馬路一代的外國人居留區(qū)的城市格局。
同為沿海城市,煙臺北有大連,南有青島,雖然開埠較早,但建市卻比兩市稍晚。大連市19世紀末由沙俄宣布開港建市,青島市1929年由國民政府設(shè)青島特別市。煙臺市則在較長的時間里沒有一個官方認可的名稱和名分。奇山所城、奇山社十三村、煙臺街,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才宣布設(shè)立煙臺特別行政區(qū)。1938年1月,偽華北“臨時政府”宣布成立煙臺市。這件事在煙臺的正史中一直很少提及,大概覺得一個傀儡政權(quán)的行政區(qū)劃似乎不怎么光彩。其實大可不必。以鄙人之見,歷史就是歷史,無法回避,只能面對。
2013年7月28日,國務(wù)院批復(fù)同意將煙臺市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批復(fù)函中稱:“煙臺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近代建筑集中成片,街區(qū)特色鮮明,城區(qū)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p>
從漁寮到軍營,從城池到村落,從商埠到城市,煙臺,經(jīng)過漫長的蛻變,終于成為新中國版圖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600多年前,準奏設(shè)立奇山守御千戶所的朱元璋不會想到,他的這道“最高指示”會成為一座城市的起點;奇山守御千戶所的千戶和軍士們不會想到,他們砌筑的一塊塊方磚會成為一座城市的基礎(chǔ);奇山社十三村的“占山戶”和“坐地戶”們不會想到,他們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會成為一座海濱城市大街小巷;那些高鼻深目、漂洋過海而來的洋人們不會想到,他們曾經(jīng)傳教、經(jīng)商、休假的“之罘”和“煙臺街”,會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
如今,煙臺擁有許多閃光的名片:全國文明城市、國際葡萄·葡萄酒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新舊動能轉(zhuǎn)換重大工程中,煙臺是“三核”之一;中國(山東)自由貿(mào)易試驗區(qū)三個片區(qū),煙臺片區(qū)重任在肩;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jīng)濟圈中,煙臺作為膠東經(jīng)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先行先試、探索路徑的重大任務(wù)……這一切都起源于奇山腳下的那座千戶所城,那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根脈和源頭。
所匯古今,欣贊芝罘福滿地。
城采朝霞,夢圓仙境映和諧。
今天,600余年的所城重煥新生,將煙臺人的精神之魂,牢牢地印在這片土地上。
As a tree has its root and water its own sourc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 city also has its own root and source.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a cit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various theories ranging from the theory of defense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o the theory of private ownership. Scholars in support of the theory of defense claim that the city is shap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alls to protect the wealth of its residents from being plundered in its fight against the aggression of other ethnicities in the Cold Weapon Era. In terms of the forms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westerners were accustomed to building castles and the Chinese used to building city walls and moats.
When we cast our eyes on China and the world at large, we will find cities originated from castles and city walls and moats everywhere, for instance, Edinburgh in UK, Hamburg in Germany and St. Petersburg in Russia. Many Chinese cities also originated from city walls and moats. Yantai, the city where we are living, is one developed from city walls and moats.
Nowadays, Yantai boasts many shining cards: a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an International Grape·Wine City, a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 Excellent Tourist City in China...In the major project for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by new ones, Yantai is one of the “three cores.” In the three areas of China (Shan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Yantai area shoulders heavy responsib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