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
山東省冠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山東冠縣 252500
胃潰瘍是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內鏡檢查是胃潰瘍患者常見的侵入性檢查。 內鏡檢查要求患者在空腹狀態(tài)下進行,胃潰瘍合并糖尿病患者,因為胃鏡檢查禁食禁飲,容易發(fā)生低血糖,而且內鏡檢查作為一種侵入性操作,患者常常感到疼痛、惡心、嘔吐等不適,也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1]。 因此,消化科的護理工作難度不斷增加,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不良事件時常發(fā)生,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2]。 將治療護理中的風險進行預見性評估,并積極避免已成為新的護理模式[3]。 該文選取2018 年1—12 月在該院消化內科和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100 例,2018 年7—12 月的住院患者50 例為觀察組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對照組2018 年1—6 月住院患者50 例為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常規(guī),對比護理風險干預的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消化內科和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100例,根據(jù)實施方案的不同分為兩組:2018 年7—12 月的住院患者50 例為觀察組實施護理風險干預, 對照組2018 年1—6 月住院患者50 例為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常規(guī)。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疾病種類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進行胃鏡檢查的患者,符合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及胃潰瘍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18 歲,性別不限。 ③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具有胃鏡檢查禁忌證。 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繼發(fā)性糖尿病或Ⅰ型糖尿病患者。④精神病患者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1.2.1 兩組患者均實施內鏡檢查患者護理常規(guī) 兩組患者均嚴格控制飲食,入院后停用口服藥物,改用胰島素控制血糖[5],劑量根據(jù)檢測血糖結果調整。 檢查前測血糖,胰島素用量改為內鏡檢查前1 d 的1/2,檢查后檢測血糖,調整胰島素用量。 患者準備:確認患者,評估胃潰瘍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并發(fā)有其他基礎性疾病, 如高血壓、心律失常、是否有心臟起搏器、青光眼等。 囑患者檢查前禁食禁水禁服藥物4~6 h,檢查口腔內是否有義齒。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檢查的相關知識,如檢查的目的、操作過程、可能引起的不適、操作中注意事項和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檢查。 藥物準備:詢問有無麻醉藥過敏史,準備麻醉藥物,該院使用利多卡因膠漿麻醉,方便有效無異味,患者易于接受。
1.2.2 觀察組加入護理風險干預 ①找出風險、分析風險:對患者進行防跌倒、防墜床、防燙傷、防誤吸等評估[6]。 建立護理糾紛處理預案,加強對護理風險的監(jiān)控。針對于住院患者,查找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不良負性情緒、疾病健康問題,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和護理措施。完善各項護理記錄,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病情,對患者病情及時與患者溝通,及時值班與醫(yī)生反饋,出現(xiàn)病情變化能夠及時處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宣教。 針對糖尿病的風險評估:注意病史采集完整,明確糖尿病病程、治療方案、有無并發(fā)癥及低血糖發(fā)生情況、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的發(fā)生情況等。 護士溝通時,注意溝通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確保病史采集的準確完整性。麻醉過程中注意反流誤吸的護理及低血壓、高血壓的護理。 檢查注意血糖監(jiān)測:采集末梢血糖血糖儀監(jiān)測。 監(jiān)測頻率:禁食患者每 4~6 小時監(jiān)測 1 次血糖。 術中 1~2 h 監(jiān)測 1 次。 重危患者、大手術或靜脈輸注胰島素的患者,每30~60 分鐘測1 次血糖。 體外循環(huán)手術中,心臟停搏、降溫復溫期間血糖波動大,每15 分鐘監(jiān)測1 次。 血糖≤70 mg/dl(3.9 mmol/L)時每 5~15 分鐘監(jiān)測 1 次直至低血糖得到糾正。術后靜脈注射胰島素的患者至少1 h 監(jiān)測1 次。血糖控制目標:禁食期間血糖≤180 mg/dl(10.0 mmol/L)。術中和術后血糖控制在 140~180 mg/dl(7.8~10.0 mmol/L)較為合適。 ②控制風險:嚴格執(zhí)行護理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組織全科護士護理基礎知識學習、護理操作培訓學習,增強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 ③轉移風險:加強護患溝通、加強血糖監(jiān)測,增強護理風險意識,增強責任感。
對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患者耐受性及不良反應的比較。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平均血糖波動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 FPG、HbA1c、2 hPG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 FPG、HbA1c、2 hPG 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表 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組別 血糖達標時間(d) 平均血糖波動(mmol/L)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 值P 值4.71±0.34 2.11±0.24 44.180<0.001 4.79±0.36 2.12±0.16 47.920<0.001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注:*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干預后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FPG(mmol/L)對照組(n=50)觀察組(n=50)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8.61±1.31(7.51±1.42)*8.62±1.21(6.02±1.06)△*HbA1c(%)9.13±2.01(7.54±1.19)*9.19±2.09(6.11±1.16)△*2 hPG(mmol/L)11.42±2.51(8.57±2.21)*11.45±2.49(6.17±2.19)△*
干預后,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及高滲性昏迷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耐受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耐受性對比
合并糖尿病的內鏡檢查患者在麻醉及操作過程血糖的控制較為重要, 即不能控制太低引起低血糖,也不能因控制不理想引起高滲性昏迷等并發(fā)癥。 實施無痛胃內鏡的患者因患者意識喪失更容易引起并發(fā)癥,如:誤吸、氣管堵塞、低血壓、高血壓等。 在患者檢查過程中應加強護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護理風險指患者在醫(yī)院內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全國醫(yī)患糾紛逐年增加,嚴重擾亂了醫(yī)院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 由于護士缺乏責任心、對患者態(tài)度冷淡,不能及時回答患者問題;理論知識欠缺、不能規(guī)范的執(zhí)行醫(yī)囑,治療護理不及時、不到位、不仔細,護理文書書寫不及時;法律意識淡薄、忽略患者合法權益如知情權、隱私權等,都會產生護理糾紛[7]。 在護理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不斷提高護士素質,遵守科室規(guī)章制度、護理操作規(guī)程,做好護患溝通,完善護理文書,有效減少護理糾紛的發(fā)生。盡管內鏡檢查為胃部疾病的診斷帶來了方便,但是多數(shù)患者對內鏡檢查了解較少,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會引起患者耐受力的下降。 另外內鏡作為一種侵入性操作,是一種應激,影響血糖代謝,易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 護理風險干預通過對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并進行改進,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護理風險的發(fā)生與患者、社會心理、護理人員、醫(yī)院管理、護患溝通、醫(yī)護服務系統(tǒng)等多方面有關。該研究發(fā)現(xiàn):干預前兩組患者FPG、HbA1c、2 hPG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PG、HbA1c、2 hPG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低血糖發(fā)生率及高滲性昏迷發(fā)生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耐受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 通過護理風險干預,對各種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對護理風險進行干預,增強責任感,護士能夠主動參與業(yè)務知識學習,提高學習主動性,使護理質量得到了提高,避免了護理潛在風險發(fā)生,利于血糖的控制,減少了患者內鏡檢查的并發(fā)癥,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患者滿意度得到提高。 龔玨等[8]將護理風險干預用于胃鏡室管理中,提高患者安全及醫(yī)療質量,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避免了護理缺陷、差錯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干預用于胃潰瘍合并糖尿病患者內鏡檢查中,利于提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提高,提高患者的耐受力,降低不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