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后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墩撜Z·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于《荊相近事》。
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yè)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后,“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shè)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
廢除科舉之后,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師傅是古時老師的通稱?!皫煾怠币辉~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豆攘簜鳌ふ压拍辍罚骸傲b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p>
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yè)的老師。
西席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莊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后,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nèi),聽桓榮講經(jīng)。漢代席地而坐,室內(nèi)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宗師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稘h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焙笾饾u演變?yōu)楸娙怂缪觥⒖胺Q師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談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徠山人也。文章學術(shù),天下宗師,皆呼為徂徠先生。”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shè)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shè)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shè)有教授。
學博原為唐代府郡的學官。唐代府郡置經(jīng)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jīng)教授學生,后泛稱學官為學博。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這人大是不同。不但無學博氣,尤其無進士氣?!?/p>
講郎原為講授經(jīng)書的官員?!逗鬂h書·儒林傳》:“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谷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p>
教諭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
明清時期,縣設(shè)“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gòu),內(nèi)設(shè)教諭一人,另設(shè)訓導數(shù)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h,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先生:《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生,從人而入。”孔穎達疏:“先生,師也?!?/p>
園?。撼S髦附逃ぷ髡摺A俑Α秷@丁之歌》:“好花要靠園丁育?!?/p>
蠟燭:在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征意義。所以,常用作對老師的尊稱,可謂是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春蠶:李商隱在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把春蠶的執(zhí)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xiàn)到了極致,人們便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zhì)給予高度的評價。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愿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p>
春雨:教育是一場春雨,而老師就是這布施“春雨”的使者,當這“春雨”知節(jié)發(fā)生之時,便能滋潤心靈,呵護成長,收到潤物無聲之效。
人梯:指為別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犧牲的人,現(xiàn)亦用來做對老師的最高評價。如:他甘當人梯,言傳身教,培養(yǎng)青年一代。
孺子牛:“孺子?!背鲎浴蹲髠鳌ぐЧ辍分杏涊d的一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后來現(xiàn)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泵涫埂叭孀优!钡木竦玫缴A,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wù),無私奉獻的人。
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詞原是蘇聯(lián)領(lǐng)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后來被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yīng)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睆拇?,“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