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軍
摘 要: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民眾在物質生活之外愈發(fā)關注精神文化生活。現代社會對于文化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基層文化服務載體,各種特色的博物館正在不同的細分文化方向上發(fā)揮著積極的文化宣傳作用。博物館的核心展覽內容體現在展品上,而如何規(guī)劃和設計展出的形式與內容,已成為現階段博物館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博物館展覽陳列內容的角度,增強其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富性與深入性,突出展出內容的實質與文化意義。文章將結合上述研究方向,圍繞歷史類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展覽內容展開探討,深入分析其內部的文化關聯性及歷史文明的傳達表現方式,希望以此為相關的文化服務類產品開發(fā)及博物館運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設計;文化形態(tài)
0 引言
歷史類博物館在文物的年代及歷史內涵方面較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更具文化深度。針對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及展覽內容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將成為觀眾與博物館文物和展品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和歷史重現的重要通道。在數字化技術獲得普及應用的當今時代,深刻地還原文物所隱含的文化價值及內涵無疑是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重要目的之一。
如何通過展覽的形式讓文物或者文化作為主角,面向參觀者講述那段時期的歷史典故和人文故事,將成為歷史類博物館展覽形式的主要發(fā)展方向?;诖耍Y合文物現有的展出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歷史文物不只以靜態(tài)的形式被觀眾參觀,而是能夠主動參與到文化互動的過程中,作為文化的承載者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到那一段精彩而又厚重的文物歷史。
1 樹立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的主旨思想
現階段的博物館已不局限于傳統(tǒng)歷史文化遺存及各種形式文物的展覽陳列,而是在此基礎上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和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展覽內容及形式上更加追求新穎和多元化。一般來說,每座博物館都應保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它可以和展覽形式、文物特點、展品類型等諸多特征建立聯系。在涉及文物部分的陳列設計及展示方式時,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和方案執(zhí)行。在陳列設計中,先是要根據文物的類型及特點確定展出主題,并按照對應的歷史時期或文化的變革進程安排組織文物參展。博物館主題展覽的核心在于將所有陳列文物的文化本質與珍貴歷史價值進行對應與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提煉陳列文物的文化精髓。在文化特色和歷史價值層面進一步深入挖掘。歷史類博物館中舉辦展覽取得的實際效果和觀眾反饋直接取決于展品的陳列方式以及文物內涵上的統(tǒng)一性,在歷史文化價值與展覽主題思想的協調性等方面都需要重點關注。
當前我國歷史類博物館常用的陳列展覽形式主要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四類。
1.1 將歷史進程作為主線
大多數文物都有著其對應的明確的歷史時期,以歷史進程及發(fā)展階段作為脈絡,捋清展覽的主線是最為簡單易行的方式之一。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按照文物歷史的進程進行文物的展覽編排,可在統(tǒng)一歷史時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展覽的主題思想和文化深度。在這樣的規(guī)劃和編排之下,所有文物所處的歷史時期都是連續(xù)且明確的。因此,展覽的主線可以在歷史通史、斷代史以及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內進行靈活的設定,或者可以按照不同地域的歷史進行陳列編排。在歷史類博物館中最為常見的專題展覽形式就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陳列,例如“鴉片戰(zhàn)爭史陳列展”“陶瓷演變陳列展”及“古代科技發(fā)展陳列展”等。
1.2 將文物本身作為主線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作為歷史類博物館文化靈魂的所在,不同年代的文物在材質及藝術特色等方面都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它們本身具備的文化特質及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色都可作為陳列及展覽的參考依據。可以根據文物所處年代按次序及文物之間的關聯性設定展覽內容。這樣就能夠在某一歷史時期專題展覽中讓觀眾領略到特定種類文物的整體特色,使同類型的文物異彩紛呈。在限定文物歷史時期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將文物的用途及類別進行縮小,精選一批保存完好的優(yōu)質文物參與展覽。讓觀眾在參展過程中,對文物的歷史典故及文化內涵產生主動去了解的好奇心,這樣也能夠側面體現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豐富程度。
1.3 將文物的文化內涵作為主線
在我國現有的歷史類博物館中,大部分屬于中小型城市中的地方史博物館。這種類型的博物館主要以地方文化及特色文物為主要的展覽內容,館藏的大部分文物都來自當地及周邊區(qū)域的考古發(fā)掘。文物本身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現階段的地域性文物展品在歷史文化價值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并且受展品數量的限制。地方史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展覽主題相對大型博物館來說,更應該側重文物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呈現。這時根據文物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及文物背后的歷史典故設置展覽就更能貼合實際,借助展品的文化內涵來傳達地域文化的主題特色和歷史演變過程,巧妙地利用地域性文物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文化傳承與內涵表達方面更易于取得理想的效果。
此外,地域性文物的文化內涵挖掘及展覽主題的設定還需要在展覽的布展形式及觀眾參展流程中得以體現。作為參觀者,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中,應該時刻被文物所呈現出的歷史內涵及文化氛圍所吸引。從序廳的專欄主題開始,觀眾就進入到由展覽設計者所營造出的特定文化內涵及主題思想氛圍中,首先會在思想和視覺效果上吸引觀眾的注意,其次在展覽形式及觀眾參觀動線規(guī)劃的過程中,通過序廳的前言介紹,中間段落的典型文物展示以及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讓觀眾通過更加豐富的互動方式近距離感受和了解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文物的歷史價值。序廳的巧妙運用能夠讓觀眾在進入正式的主題展覽之前大致了解展出文物所處的歷史時期及文化屬性,自發(fā)地帶著好奇心去進行接下來的參觀和體驗。
1.4 將區(qū)域文化作為陳列主題
在文物以外的層面將區(qū)域文化作為展出內容進行陳列,也是現階段較為主流的展示區(qū)域歷史文化的方式之一。區(qū)域歷史文化陳列所包含的內容及信息種類相對廣泛,它可以涵蓋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人文風俗、物質基礎,以及道德觀念、思想價值、宗教信仰等精神層面的內容。陳列展覽的重點在于突出區(qū)域文化的價值,并對其進行發(fā)揚和宣傳,這樣就能夠對參觀者形成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區(qū)域文化所營造出的獨特氛圍,也便于陳列效果的提高。這種類型的陳列展覽效果直接取決于選取的展出內容,陳列內容必須具備典型的區(qū)域歷史文化特色和鮮明的精神特質,以區(qū)域文化作為陳列主題的展覽形式,是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一項重要嘗試。
2 歷史類博物館中文物、展品及其組合的陳列展覽方式
作為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和傳承媒介,博物館中的文物和展品面向觀眾的陳列展覽形式直接決定了其蘊含文化價值的傳播。在探討觀眾與文物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時,就必須將關注點放在文化的呈現方式上,即博物館文物、展品的陳列展覽方式。將其作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特色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領域活動的獨特之處加以實施,在館藏陳列與觀眾進行文化交流的階段,文物、展品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將在特定展覽形式的激發(fā)下充分釋放。
作為博物館展出和陳列文物的核心要素,歷史類博物館的陳列語言與表現形態(tài)直接決定了觀眾所接受到的文物文化特質及氛圍。而文化類型的確定源于博物館的性質與特征。相關實物展品的文化價值研究及展出方式都必須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作為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類博物館,不止要做到快速吸引參觀者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將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遺存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從而被參觀者主動領悟和接受??紤]到參觀者的興趣愛好、知識體量及從事的職業(yè)存在較大差異,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方式應更加面向大眾化,既做到文物文化特質的針對性輸出,又強調文物陳列過程中的普及性與基礎性,從而讓文物陳列展覽變得更加直觀和易懂。
以歷史為主線的陳列展覽在主題上一般以歷史遺跡的考古所得和發(fā)掘次序為主要順序,因此,可在陳列展覽中適當結合相關時期的考古研究成果及實體文物,進一步豐富展出內容。甘肅地區(qū)的天水博物館就曾經舉辦以馬家窯文化彩陶為專題的陳列展覽,遵循上述原則,通過馬家窯文化一、二期的考古所得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研究成果,展覽內容以馬家窯遺址中的彩陶紋飾為主,在彩陶花紋的選擇上傾向于更有代表性的鋸齒紋、葫蘆紋、圓圈紋等。這些紋飾不止具有典型的石嶺下陶器特征,并且又屬于當地分布最為廣泛且出土數量最多的彩陶類型。這些文化遺址的再次呈現不僅向觀眾展示了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的研究成果,也對彩陶藝術的發(fā)展史方面進行適當科普,這些兼具不同文化特性內部關聯性和各自鮮明特點的文物展品,搭建起展覽的整體文化結構。選取各個文化類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物列入展覽范圍,事實證明,這種思路下的文物陳列方式在實際的專題陳列展上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受到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3 輔助展品的應用
在文物陳列展覽中,除了常規(guī)的文物展品之外,還可以適當借助文物相關的資訊和模型,以現代化數字技術應用的形式進一步加以完善,在實體展品的基礎上豐富展覽中的文化表現形態(tài)。常見的輔助展品包含實物模型、圖片、圖解、幻燈片、錄音、錄像資料等,這些元素的加入使展覽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滿和立體。與此同時,輔助展品也可以作為一種內容上的補充和形式上的擴展,為文物歷史典故及演變過程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可能涉及制作工藝、紋飾演變、使用方法及發(fā)掘地點等方面的講解,通過動畫和短視頻的方式能夠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物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考古價值和歷史意義等信息。考古學者、歷史學家以及文化學者的相關科研成果都可以通過圖表、模型或場景復原等方式進行再現,以輔助展品的形式擴充展覽內容。通過這些輔助意義上的展品,幫助主體文物的陳列展覽取得更好的展覽效果。
4 文物、輔助展品及其組合應用
不同文物個體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及其所屬的文化體系可能是十分多元化的。不同文物展品的組合呈現,也是構成博物館陳列語言的最基本元素。在文物陳列展覽內容的設計過程中,結合文物展品的樣式、配套的設備和道具等都是構成展覽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經過特定陳列手段的藝術化加工,才能充分發(fā)揮這些文物本身所隱含的文化價值,并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被參觀者所理解和接受。
在歷史類博物館中,此類文物輔助展品的組合應用方式一般遵循以區(qū)域文化為主、考古發(fā)掘過程為輔的配對路線。通過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演變過程,并以重大事件作為發(fā)掘材料的陳列順序依據。尤其是在展品內容的組合上應避免機械化的生硬結合,需要融入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等多種價值層面。比如,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曾經以情景式陳列組合的方式圍繞銅鏡這一歷史悠久的實用銅器設置了一系列展覽。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銅鏡不再單純作為文物的形式出現,而且高度還原了它的實用功能。博物館展覽設計者挑選出一件保存完好且鏡面十分光亮的銅鏡,結合古代繪畫中對鏡梳妝的畫面,通過其反射映照的作用讓觀眾也能夠通過銅鏡體驗古代人物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
5 結語
本文就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的創(chuàng)新理念及內容的設置方式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結合博物館文物陳列的主流形式,從文物的類型、用途等角度進行劃分。歷史類博物館中的文物陳列展覽本身就屬于將科學與藝術進行融合呈現的一種方式,具體的文物種類及陳列形式都需要依據陳列的主題決定。為此,在形式及內容的敲定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及文化屬性。在與之相符的主題結構下選擇同一種類的文物參展,從而讓整個陳列展覽的內容從形式到主題上都更為一致。還可以在展品的選取及輔助展品的設計制作等過程中積極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適當結合組合式的產品呈現方式,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歷史類博物館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陳列設計的理念和實踐方式,能夠在促進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面向公眾提供更加清晰和直觀的了解歷史文化的渠道,真正實現博物館作為文化服務機構的基本職能,讓文物中蘊含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得到發(fā)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劉巖.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與陳列設計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9(18):378-379.
[2]黎亦淮.淺談紀念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如何走出“千館一面”的困局[J].文物世界,2015(6):61-64.
[3]譚煒.搞好文物陳列發(fā)揮文物的宣傳教育作用研究[J].卷宗,2019(26):52.
[4]張麗.AR-VR融合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應用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4):138-139.
[5]黃珊珊.關于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陳列展覽的幾點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8):75-77.
[6]張勝男.陶俑中的人間百態(tài)—以徐州博物館藏陶俑為例[J].文物天地,2019(5):46-50.
[7]余艷雯.淺談歷史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9):126-127.
[8]王景云.淺析歷史博物館文物陳列內容設計[J].黑龍江史志,2014(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