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朱增濤
我從事數學教學十八余年,在課堂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東西講了很多遍了,有些學生還是不會。有的題甚至做過了,考試時還是錯;我在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下面是我的總結和反思。
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所重視和忽視的方面
(1)重視幫學生“明白”,忽視學生自主閱讀。也就是重視了講明白,忽視了學生自主弄明白。致使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方式存在重大缺陷—學生不能通過自主構建形成能力。
學生聽明白了,但卻不會做題,根本原因是閱讀理解的訓練不夠,拿過題來無從下手。所以必須加大學生對文字圖表的自主閱讀訓練,教師在例題、習題的講解中,不要對文字圖表的分析包辦代替。課堂上教師念題、幫學生分析題意,都是剝奪學生閱讀能力訓練機會的低效益行為。從信息學的角度看,拾取信息、加工信息、輸出信息是一條完整的鏈條,缺少了拾取信息能力的訓練,我往往在學生不會的時候就接著進行了分析講解,沒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必然導致聽得明白,做起來不會。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的不是完整的人,而是耳聰目瞎的殘疾人。
(2)重視了學生回答“明不明白”,忽視了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F實的教學中,因為在幫學生“弄明白”思想指導下的講,也就霸占了學生閱讀和表達思維過程的時空。學生對自主研究的結果沒有機會展示,他的思維是否正確也不能得到評判,即使正確了也得不到因表達而進行的重新整理過程,當然也就不能使正確的表達更加迅捷、順暢。不讓學生表達的課堂培養(yǎng)的同樣是不完整的人。
(3)課堂重視講,訓練放在課后。不少老師以課時少、知識多為由,霸占了整個課堂,只讓學生聽,把訓練寄托于自習。這有兩個問題,一是學生自習的訓練不緊張,二是自習時間少,三節(jié)自習去解決七節(jié)正課的訓練是完全不行的。所以,依靠自習訓練的想法也不現實。正因為如此,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升。
(4)課堂問題重視普遍的思路、方法的設問,忽視如何運用思路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設計。
二、能力培養(yǎng)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1)能力要求的理解不全面。學生能力上不去,聽得明白不會做題,問題在哪里?問題在于研究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態(tài)度不夠堅決,沒有下功夫去探討能力培養(yǎng)的方式方法,僅僅依靠從大學老師那里遺傳來的“滿堂灌”來應付教學,進而對考試說明中的五種能力理解不全面,使教學措施偏離能力培養(yǎng)的方向。
理解不全面的表現是斷章取義,錯把知識當能力。有的老師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叫做“學會抓關鍵詞”,而我們理解五種能力時,也抓關鍵詞,只不過把關鍵詞抓反了,本應把五種能力后面的“能力”當成關鍵詞,卻陰差陽錯地把“能力”二字當成了非關鍵詞,只剩下了“理解”、“推理”、“分析與綜合”等等,且把理解能力誤認為只有老師幫助理解,忽視閱讀本身也是理解能力的一部分,也就使得在教學中不把閱讀等獨立的研究能力放在首位,單純地重視幫助學生理解、推理、分析與綜合。要知道,“知”不等于“會”?!爸笔抢斫狻⒍?,會是運用理解的知識解決問題。懂得了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所以,讓學生懂得,不是教學目的,讓學生會解決問題才是備考的真諦。當然,會解決問題,需要以懂得為前提,問題是讓學生懂得也有多種辦法。講是一種辦法,他是通過學生的耳朵來達到理解和懂得的,但眼睛作為次要器官只起輔助作用,結果是造成了“睜眼瞎”。讓學生自主研究,從中既獲得知識的結論,又獲得形成結論的素養(yǎng),這又是另一種辦法,兩種辦法對比,效果是不一樣的。由此看來,“講”與備考的目標背道而馳,講的課堂與考的考場不接軌。自主研究才是會的惟一正確途徑,也是使學生會得快的捷徑。要知道,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理解到能力同樣需要研究、應用的實踐過程。
(2)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低效。也許還有人說,我們明白了獨立研究問題能力是備考的能力要求,但我們課時少,知識還要講,是不是我們用課堂來講,用自習來訓練,不是同樣能達到能力要求嗎?其實,這同樣是不正確的想法,訓練的效果是較差的。
(3)課堂結構的設計低效。我們的課堂結構不是直入主題,往往陷入形式主義的復習引入;情境創(chuàng)設不夠清晰,問題設計也欠準確;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容無思維價值,開天窗式填空浪費時間;學生的展示較少,有也是讓學生站在位子上口述,效果較差;課堂教學基本沒有評價,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不到激發(fā);習題的選擇不夠精練和典型,以為學生多見識題型便是能力;課堂小結只是老師說一說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剝奪了學生自主歸納的時間和空間;等等。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之一是老師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確答案的來源,不相信學生,也不認為學生自己能夠獲得研究能力。課堂上講得太多,講得太濫,知道的全講,影響進度,增加難度,學生只能是懂了,不會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