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熱議主題意義探究的當下,小學英語教學也開始關注主題意義的探究,但卻出現(xiàn)了一些典型問題。針對問題,教師須把握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基本特征,探索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有效途徑,即找準主題意義探究的起點、建構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和評價主題意義探究的結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主題意義探究;特征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9-0027-06
【作者簡介】鄧黎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段玉裁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200)教師,高級教師。
由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引領及其本身所蘊含的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主題意義探究已經(jīng)成為英語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內容。繼初、高中之后,小學英語教學也掀起了一波波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研討高潮,但由于對主題意義這一概念缺乏深度理解,對主題意義探究這一教學理念缺乏充分感知,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對主題意義探究的運用仍停留在教師控制層面,未能真正借助主題意義探究推動英語教學方式變革。
一、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典型問題
第一,主題偏差。這主要表現(xiàn)為有些教師不能準確地把握語篇的主題意義。再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時,不能結合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和認知,而是根據(jù)自己提煉的主題意義,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人為地拔高了主題。
第二,虛無探究。一種表現(xiàn)為過多關注語篇中的語言知識點學習或語言技能訓練,對語篇內容和主題意義不夠重視;另一種表現(xiàn)為教師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究主題意義,而是把自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只是被動接受。
第三,語意分離。教師沒有把主題意義探究貫穿于整個課堂,沒有在主題意義的統(tǒng)領下設計教學活動,只是按傳統(tǒng)方式梳理文本、學習語言,在閱讀后覺得需要總結主題時,引導學生提煉主題。這樣的教學使得語言和意義剝離,且學生沒能深度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有探無究。在組織學生探究主題意義時,教師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得出多種結論后,教師沒能給出明確的結論和正確的引導,這使得學生在遷移運用環(huán)節(jié)沒有明確的方向。
二、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基本特征
總結成功的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經(jīng)驗,可以獲知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以下特征:
特征一:主題性。主題是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中心,教學活動要圍繞主題展開;主題是主題意義探究課堂的靈魂,教學的目標、內容要根據(jù)主題設定;主題是主題意義探究課堂的“第一要素”,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并由此展開教學。
特征二:主體性。教師從文本中解讀出來的內容,需要學生通過各種意義探究活動才能吸收、內化、遷移、運用,所以學生對主題意義探究的參與度決定了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成敗。主體性表明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參與主題意義探究活動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基于該主題的經(jīng)驗,將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關聯(lián),鼓勵學生對不同觀點展開討論,從而深入探究主題意義。
特征三:開放性。學生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其對信息理解和內化的方式各不相同。不具有開放性態(tài)度,不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而強行灌輸主題意義只會適得其反。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懷有開放的心態(tài),設計開放性活動,敏銳捕捉學生的個性化認知特征和思維特點,并給予恰當?shù)姆答仯膭钇淅米陨磉壿嫼蛢r值取向理解文本主題。
特征四:適切性。如果教師設定的主題過于高深、抽象,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學生就很難產(chǎn)生共鳴,這會導致學生無法參與學習,主題意義目標將無法達成。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觀點,但對這些觀點沒有恰當反饋和正確引導,也會導致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缺乏正確引導,從而偏離育人方向。
特征五:綜合性?;谥黝}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綜合性。王薔教授指出: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基于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整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特別是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提高鑒別和評判能力,并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認知和非認知的學習目標。
三、主題意義探究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找準主題意義探究的起點
確定主題是開展主題意義探究的邏輯起點。確定主題前,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文本,教師可從作者、編者、一般讀者、教師、學生等多個角度解讀文本,并綜合考慮單元話題、文本內容、語言特點、學生認知等因素。確定主題的主要參照物為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經(jīng)驗。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單元話題、題目、內容、關鍵詞句等,理解文本、提煉主題;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主題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主題,學生是否有生活經(jīng)驗?學生是否認同教師確立的主題?基于文本,學生能否探究出這樣的主題?學生有沒有可能探究出其他什么主題?
如就譯林版《英語》三上Unit 3 My friends(Checkout time)的教學,第一次備課,我們確定的探究主題是“什么人能成為朋友”。共同興趣的人、不同性格的人,甚至不同物種等都可以成為朋友。在教學時,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樣的主題過于深奧,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在情感上無法產(chǎn)生共鳴。之后,第二次備課,我們重新確定主題——“朋友是什么”。教師在課前先問學生“Who is your friend?”,在學習Letter friend、Liu Taos friend、My friend板塊中探究“What is friend?”。最后,學生能說出自己理解的朋友是什么。第二次備課,教師摒棄了過于高深、抽象的主題,確定了比較寬泛、直白的主題,在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同時學習語言。學生邊學習邊感悟,最后能表達出各自探究、理解的主題意義,進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建構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
1.激發(fā)探究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主題意義探究教學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無論是主題的確定、目標的設定,還是語篇的選擇、活動的設計,都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卷入主題探究活動中。一旦探究主題意義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興趣點和動力來源,就會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的參與度。找準恰當?shù)拈喿x切入點,抓住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點,在學生不斷質疑、不斷探究、不斷思考中推進教學,最后得出結論,如此,學生會始終處于探究的興奮中。
2.指向問題解決。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不會直接揭示主題,而是把主題轉化成問題,把問題分解成活動。學生在經(jīng)歷一個個學習活動的同時探究主題意義,從而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意義獲得協(xié)同發(fā)生的目標。
如在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3 Holiday fun (Story time)的教學中,教師提問:Do you know how to have fun?該問題又可以分解為以下活動:(1)Look at the pictures,Liu Tao and Mike talked about their holidays. Did they have fun? Lets have pictures tour.(2) You know Liu Tao had fun in the holidays.Why? Where did he go? What did he do? Read Paragraph 1 and find the sentences.(3)Liu Tao went to Shanghai,he went to the Bund, he went to the museum.His holiday was fun.Why?
以上教學,教師把主題轉化成問題“How to have fun in the holiday?”,并從課一開始就聚焦問題的解決。教師在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主題的探究:文本中的人物Liu Tao 和Mike的假期有沒有樂趣?為什么他們獲得了樂趣?在引導學生經(jīng)歷學習活動——閱讀并找出問題答案,學習語言知識,練習語言技能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并討論問題“Liu Taos holiday was fun.Why?”,逐步深入探究本課的主題意義。學習了文中人物的holiday fun后,學生得出假期應該安排有愛、健康、有意義的假期活動的結論,這為后面組織今年的國慶節(jié)假期活動提供了思想指引。
3.創(chuàng)設連貫活動。
王薔教授指出:英語教學應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創(chuàng)設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采取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并從中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也就是說,創(chuàng)設的學習活動要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需要開展圍繞主題意義探究且集知識、情感、思維、文化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需要開展前一活動為后一活動做鋪墊,后一活動為前一活動提供反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螺旋上升的關聯(lián)性活動;需要開展緊密聯(lián)系學生、聯(lián)系生活,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性活動。如教師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五下Unit 8 Birthdays(Story time)時,設計了如下活動(見表1)。
[序號 活動內容 解讀 活動1 問答:Whens your birthday?What do you do on your birthday? 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語境
鋪墊語言學習 活動2 學生根據(jù)標題和圖片預測文本內容,并通過快速瀏覽文本獲取主要內容 概括、梳理、整合信息
學習理解類活動 活動3 (1)學生細讀課文,找到Su Hai 和Su Yang的生日時間及他們是怎樣過生日的
(2)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的生日過得怎么樣以及他們?yōu)槭裁催@樣過生日 通過梳理細節(jié)信息,學習文本內容
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 活動4 (1)自學第二段關于Mike的生日并匯報
(2)引導學生思考Mike的生日過得怎么樣以及他為什么這樣過生日 應用實踐類活動
內化所學知識
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 活動5 (1)比較并梳理Su Hai 和Su Yang的生日與Mike的生日的異同
(2)基于主題與內容對比、分析中外過生日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
(3)學生就如何更好地過生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基于主題、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應用實踐類活動
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 活動6 介紹自己的生日 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 ][表1 Unit 8 Birthdays(Story time)的活動]
上例中,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度過一個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生日”這一主題,教師先從實際談起,初步了解學生的生日(活動1),再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兩種不同的過生日方式及原因(活動2、3、4),之后進一步比較,探究更深層次的異同——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時讓學生自我評判,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主張。在此過程中,教師點撥:既要繼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要容納西方文化(活動5)。最后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活動6),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運用所學知識,實現(xiàn)活動互為鋪墊、環(huán)環(huán)相扣、螺旋上升且主題意義探究不斷深入的效果。
4.注重個性體驗。
體驗是在對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chǎn)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接收多,這使得多彩的語言、豐富的內涵都成了游離于學生心靈之外的符號。進行有體驗的閱讀,可以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情感的共鳴和對主題意義的認同。
譯林版《英語》六下Unit 4 Road safety一課,講述了作為行人,我們該怎樣安全過馬路的知識。在引導學生獲得“遵守交通規(guī)則、爭做文明行人”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如下突出個人體驗的活動:
(1)(閱讀第一段后)把教室桌椅排成街道十字路口的形狀。
T:Do you know how to cross the road safely?
Ss: Yes.
T: Look,theres a busy road. How to cross the road? Work in pairs,one narrates, the other acts.
學生在小組練習后走上“街道”,一人發(fā)出指令另一人表演,其他學生判斷正誤。
(2)閱讀后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體驗不同的角色。
T:What should you do on the road?(As a policeman,I must...I can...As a driver,I must...I mustnt...As a student,I must...I mustnt...)
第一次的體驗活動是課文學習后的反饋,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既初步運用了語言又將語言轉化為行為,還進行了個體言行一致的初步體驗。
第二次活動著眼于不同人物的個性化體驗:作為交警,你如何嚴格規(guī)范指揮交通?作為司機,你如何做到文明駕駛?作為小學生,你如何做一個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文明人?在不同角色的體驗中,學生多角度探究主題,進而認同主題意義。
5.促進深度建構。
組織多元對話。主題意義是在個人與文本、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我的積極互動中建構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讓學生與教師、文本、自我、同學、作者等多方面對話的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深度建構。
以譯林版《英語》五下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Story time)的教學為例,課始,教師在介紹自己上學的方式后,詢問學生的上學方式,隨后通過問題“Why do you come to school by...?”“ Is it the best way?”促使學生思考。在導入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提取信息:課文中的人物怎么上學?他們這么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文中的人物對話,深入探究上學方式的科學安排這一主題。在讀后活動中,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合理安排上學的方式?”并編出一段調查同學上學出行方式和理由的對話,最后進行匯報,促進學生與自我對話,與同學對話。在創(chuàng)新實踐類學習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選擇出行方式時要考慮哪些因素,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妥善地選擇出行方式。
提倡多角度評判。在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課堂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觀點,鼓勵學生對老師、同學、文本等的觀點給出自己的評價和判定。這種聚焦觀點進行評定的環(huán)節(jié)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認知沖突,而認知沖突是有效學習的心理機制之一,能引發(fā)高水平的思維推理和學習。面對認知沖突,學習者須重新檢視和質疑自己的觀點,尋找新的信息來補充觀點,并提出新的觀點。這個過程便是主題意義深度建構的過程。
以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2 What a day! (Story time)的教學為例,閱讀后,教師就課文題目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
T: Look, the title is “What a day!”.What does it mean? Complete it “What a/an ___ day!”.
Ss:What a happy day!What a bad day!What an interesting day!...
T:Someone says “What a happy day!”.Someone says “ What a bad day!”.Why?
Ss: ...
T:Which is the best?
Ss: ...(學生進入新一輪的思考與建構中)
學生在完成這項任務時,必須有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在學生表達不同觀點時,也是其他學生批判接受不同觀點,不斷豐富、修正、完善自己觀點的過程,特別是對不同觀點的討論,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主題也隨之明朗。
(三)評價主題意義探究的結果
評價教學效果不能憑由主觀判斷,而應基于教學的證據(jù)。換言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課堂口頭或筆頭的表現(xiàn),做出合理的判斷,并基于此選擇后續(xù)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因此,我們在讀后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評判、建議、訪談、續(xù)編、制作海報、編寫班級手冊等方式,讓學生利用在文本中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利用別人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為此,課堂評價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照目標和活動來設計,并貫穿教學始終。
仍以六上Unit 3 Holiday fun (Story time)的教學為例,該課閱讀后的輸出活動如下:
【活動1】選擇一種方式(A對話式 B獨白式)介紹Liu Tao和Mike的假期生活。
【活動2】T: Did Liu Tao and Mike have fun? Why?
【活動3】T:Did you have fun last National Day holiday? If you could spend it again, where could you go and what could you do?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first.
S1: Hi, S2. You look nice. Where did you go last National Day holiday?
S2: I went to a farm near the mountains. It was very beautiful.
S1: What did you do there?
S2: I ...
T: How was his holiday?
Ss: He had a happy holiday.
S3: Last National Day holiday, I stayed at home. My grandma was ill. I cooked food for her. I gave her warm water to drink. I did my homework in her room. I told a story to her. She was very happy, and I was happy too.
T:How was her holiday?
S4: She had a warm holiday.
通過活動1,教師把握學生對所學語言和相關信息的內化情況;通過活動2中學生對Liu Tao和Mike生活的比較和討論,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對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成效;活動3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完全被激活,學生基于自己的想法,給出合理的假期安排。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論自己的假期安排,該活動已經(jīng)超越語篇,促使學生圍繞主題意義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安排一個合理、健康、有意義的假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育人目標。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教學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教師需要積極思考,大膽實踐。教師應在觀照主題意義探究教學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解讀文本找準主題意義探究的起點,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建構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在持續(xù)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并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語言輸出做出合理的評價和引導。
【參考文獻】
[1]龍晉巧.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實施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11):15-19,33.
[2]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六大變化之解析[J].中國外語教育,2018(2):11-19,84.
[3]盛艷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對“人與社會”主題意義與內涵的探究[J].英語學習,2017(12):9-13.
[4]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5]張金秀.主題意義探究引領下的中學英語單元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1-6.
[6]顧雪丹.初中英語主題閱讀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9):26-31.
[7]孫曉慧,王薔,車蕾,等.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