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第一小學,福建寧德 352100)
課標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英語核心素養(yǎng)也將思維品質列為重要的維度。思維品質是指學生通過英語學科的學習而得到的心智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思維的先導,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互動的常見方式。然而,在一些小學英語課堂中,提問過于單一,多是淺層性的問題,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一般在文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這類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難以激起思維的碰撞交鋒,無法推動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還有些課堂提問缺乏思維導向性,只停留在回憶信息、回顧事實和檢索數據等表層,低于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未能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無法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抑制學生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故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它充分運用故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接觸、體驗、理解語言,使學生在合作與分享中,學會交流、思考、創(chuàng)新。在故事課中,運用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實現對話課堂構建的目標,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1]教師可利用故事素材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2]
課堂是師生雙向交流思想、思維碰撞的過程。教師應合理運用相關情境,為學生搭建語言學習與應用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是影響其思維水平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性表達,也是思維空間的全新拓展。英語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心中所問,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成為主動獲取知識的探索者。
案例1 人教PEP 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Part C Story time
故事講述一只老鼠被蛇抓住,但老鼠開動腦筋,因勢利導騙過蛇,最后從蛇口逃生。教學中,呈現課題和故事主角Rat,Snake 后,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學生基于提示詞Question hand(圖1),根據自己關注的細節(jié),陸續(xù)提出以下問題:
S1:What are they doing?
S2:Where are they?
S3:Who helps the rat?
S4:How to help the rat?
S5:Who is the winner?
圖1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讀圖預測,學生調動已有知識儲備表達想法、活化思維,激發(fā)對故事的期待和猜想,提前參與對故事內容的建構。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培養(yǎng)自主提問的習慣,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接著,通過掃讀第一段落,小組合作,探究解答部分自主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以問啟思,使學生處于主動思維的狀態(tài)。
在英語課堂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往往無法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呈現出來,教學活動中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即課堂生成。課堂上的精彩生成,體現學生的非常規(guī)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生成作為創(chuàng)新的前提,合理加上有效條件,必能促使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3]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生成點即時設問,引導學生從新的維度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悟,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從記憶、理解等低階思維上升到分析、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
案例2 人教PEP 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Part C Story time
當老鼠被蛇抓住時,它對蛇說:“Dear snake,wait a minute.I can do things for you.”教學重點是I can do things for you.教師沒有直接呈現知識點,而是設計填空題Dear snake,___________,讓學生猜測老鼠會說什么。
T:What will the rat say?
S1:Dear snake,don’t eat me.I’m so thin.
S2:Dear snake,don’t eat me.I’m so dirty.
S3:Dear snake,don’t eat me.I have a strong Dad.
S4:Dear snake,don’t eat me.I can play with you.
T:The rat can play with the snake? What can the rat do?
S5:Maybe the rat can dance.
S6:Maybe the rat can sing.
S7:The rat can cook.
S8:The rat can tell stories for the snake.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回答超出教師的預設方案,教師便緊緊抓住學生的回答“I can play with you.”這一生成點,提出問題“What can the rat do?”,引導學生說說老鼠還會做什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為后續(xù)的故事發(fā)展做好鋪墊。在師生的思維碰撞、融合中,學生大膽說出老鼠可能會做的事,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激發(fā)。
開放性問題是具有多種答案的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開放性問題兼具內容整體性、形式多樣性、答案發(fā)散性等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寬學生的思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文本,捕捉教材的發(fā)散點,從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出發(fā),設計開放性問題,以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發(fā)展發(fā)散思維能力。
案例3 人教PEP 版《英語》六年級上冊Reading for Pleasure——The Leaf
教學內容為中國成語故事“一葉障目”。學生理解故事后,教師通過角色轉換,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圖2),并提問:If the man was your friend,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學生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S1:Don’t be covered by the trivial.
S2:Know more about science.
S3:Believe in science.Be practical.
S4:Our human being is different from insects.
S5:Study hard and learn more knowledge.
S6:Work hard to get rich.Don’t dream all the day.
圖2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體驗人物情感,設計以朋友身份提建議的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想象空間,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應用所學語言自主表達。沒有規(guī)定答案束縛,讓學生運用所積累的語言自由表達,體現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和真實性。[4]學生依據故事內容發(fā)散思維,提出多種建議,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感悟。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的,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交流想法,提升發(fā)散性思維。
故事教學中,評價性問題是指在故事學習后,引導學生對故事人物做出基于個人價值觀的判斷。教師要挖掘教材的深層意義,巧設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評價文本故事中的角色,給學生提供獨立判斷、辯證分析和發(fā)表觀點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能力,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通過評價性問題,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對文本角色進行評價,訓練批判思維,養(yǎng)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案例4 人教PEP 版《英語》六年級上冊Reading for Pleasure——The Leaf
在學生理解故事文本基礎上,教師提出評價性問題(圖4),引導學生剖析人物形象和故事內涵。
圖4
T:There are 3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the man,the wife and the neighbour.Which one do you like or dislike?Why?
S1:I don’t like the man.He is silly.He believes in the leaf.
S2:I don’t like the man.He dreams all day and steals things.
S3:I like the man.Although he is wrong,he knows to try.
S4:I don’t like the wife and the neighbour.They should tell him the truth and stop him.
S5:I think the wife is right.She let the man know he was wrong by himself.
T:Wonderful,I think you are all right.We can’t be like the man in the story.
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物。以問驅思,打開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對文本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將個人思考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獲得踏實勤學、科學求知的正確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有的不喜歡這個男人,有的不喜歡他的妻子和鄰居,或褒或貶,無論學生持何種評價觀點,他們的思維都需經歷多元化的過程。此時,學生的語言輸出是真實的,真正促進語言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