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玲, 譚 潮, 王嘉華, 張 轉, 潘俊博, 王雪靜
(1.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手術室, 江蘇 揚州, 225000; 2. 揚州大學醫(yī)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3.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麻醉科, 江蘇 揚州, 225000; 4.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創(chuàng)傷中心, 江蘇 揚州, 225000)
手術體位的擺放應在充分暴露手術野的同時保持體位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避免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不良影響,降低對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造成損傷的風險[1-2]。目前,臨床多使用各種體位墊、手術床配件以及變換手術床的角度和方向等安置手術體位,基本上能滿足大多數手術的需要。跟骨手術多在側臥位下進行,目前使用的傳統(tǒng)側臥位因雙下肢疊加和襯墊的影響,使得手術臺面形成“面包”狀拱形面,存在術中患肢擺放不穩(wěn)、器械容易滑落等問題。本研究依據“隧道”原理設計了一款跟骨手術平臺,將患肢與健肢分別置于上、下2層空間,并與優(yōu)化前傳統(tǒng)側臥位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隧道”定向平臺的內芯材料依據不同部件選用不同密度的海棉。底板選用低密度海棉,柔軟舒適; 小腿和大腿墊塊選用中密度海棉,起到支撐作用; 蓋板選用高密度海棉,作為手術臺面使用; 所有墊塊均使用防水皮革外套包裹。
依據“隧道”原理,結合下肢生理曲線[3], 設計組合式定向平臺,由底板、小腿前后側墊塊、大腿前后側墊塊、大小2塊蓋板組成。小腿前側長方形墊塊,近底端20 cm處足形鏤空凹槽,在手術健肢與患肢核查中起主要定向作用,同時使足部安置更加舒適。大腿后側墊塊為梯形,輔助小腿定向,也更加貼合自然安置的大腿生理曲線。底板、墊塊和蓋板通過粘貼組合形成一個整體空心的矩形,將患肢與健肢分別置于上、下2層空間。蓋板具有一定的強度與硬度,用于支撐患肢并作為手術平面使用。
“隧道”定向跟骨手術平臺由體位墊縫制技術人員制作完成。海綿內芯由機器壓模后縫制皮革外套包裹,皮膚接觸處以條索拉鏈封口。在大、小腿墊塊雙面與底板、蓋板單面粘貼處縫制粘貼體。
依據患者形體差異,制作大、小兩種型號。身高1.50~1.80 m的患者,使用小號“隧道”定向平臺,平臺長85 cm, 寬55 cm, 高18 cm; 身高低于1.50 m的患者,建議使用小號“隧道”定向平臺,使用時去掉大腿墊塊和小蓋板即可; 身高超過1.80 m的患者,使用大號“隧道”定向平臺,尺寸調整為長100 cm, 寬55 cm, 高21 cm。
1.4.1 使用前評估: 依據患者體型選用合適型號; 核查手術患肢左右側; 檢查“隧道”定向平臺組件是否齊全。預先擺放好小腿墊塊位置并粘貼至底板,交換小腿前、后側墊塊的位置,將小腿前側墊塊翻轉,使足型凹槽足尖部朝向底板外側; 交換大腿前、后側墊塊位置,將大腿后側墊塊翻轉,使梯形內腰朝向底板中間。
1.4.2 先組合后置入: 麻醉后,將患者輕輕軸線翻轉,形成患肢在上的側臥位,常規(guī)固定軀干段。拎起鋪墊在健肢下的獨立布單,稍抬健肢,將預先依據左右肢方向已粘貼好小腿前后墊塊的定向平臺,由手術床尾向床頭端插入健肢與床面之間,底板上緣到達近髂前上棘處; 將健肢置于中空部位,使足部與足型凹槽吻合,膝關節(jié)自然彎曲,小腿與大腿呈150 °或自然伸直,粘貼大腿前后墊塊,獨立布單包裹健肢,大腿墊塊上蓋小蓋板,小腿墊塊上蓋大蓋板,患肢置于蓋板上,完成體位擺放。
1.4.3 先置入再組合: 麻醉前,將定向平臺底板置于患者身下,底板上緣到達近髂前上棘處,上鋪獨立布單。麻醉后,將患者輕輕軸線翻轉,形成患肢在上的側臥位,常規(guī)固定軀干段。依據左右肢方向,粘貼大、小腿前后墊塊于手術平臺上,將健肢置于中空部位,使足部與足型凹槽吻合,膝關節(jié)自然彎曲,小腿與大腿呈150°或自然伸直,獨立布單包裹健肢,大腿墊塊上蓋小蓋板,小腿墊塊上蓋大蓋板,患肢置于蓋板上,完成體位擺放。
選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跟骨手術患者70例,因“隧道”定向平臺于2017年12月制作完成, 2018年投入使用,故將2016年3月—2017年12月的43例跟骨手術患者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側臥位跟骨手術; 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47例跟骨手術患者設為試驗組,在“隧道”定向平臺上行跟骨手術。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中出現患肢滑動、不穩(wěn)定,試驗組患者患肢穩(wěn)定、無滑動; 對照組器械從手術臺面滑落多于試驗組; 對照組醫(yī)護滿意人數少于試驗組; 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試驗組; 2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組患者體位安置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74)。見表2。本研究另選取30名健康志愿者,體驗傳統(tǒng)側臥位體位墊與跟骨手術平臺的舒適性,志愿者認為跟骨手術平臺感覺更舒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本研究對照組43例患者術中均出現患肢固定不穩(wěn),“隧道”定向平臺則因受到健側下肢重力的關系而不易發(fā)生移位; 健側下肢固定于中空隧道中也不會發(fā)生移位。試驗組47例患者在調整患肢位置時均未發(fā)生手術平臺的坍塌和移動。擺放體位過程中,試驗組患者足部與足型凹槽吻合,大腿后側放置墊塊,在手術健肢與患肢核查中起定向作用,更加確保手術安全。對照組43例患者術中放射顯影查看復位效果時,足部不能持久維持在固定位置。試驗組47例患者使用“隧道”定向平臺后,足部可持久、穩(wěn)固地維持在固定位置,有充分時間讓醫(yī)生觀察復位效果。
術中器械滑落易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因此需要一個平臺來及時安置和更換器械,保證手術順利進行[4]。對照組所有患者術中均發(fā)生器械滑落,這與手術中器械頻繁回收至器械臺導致醫(yī)生操作不便有關。試驗組患者使用的跟骨手術平臺面平整、寬闊,物品、器械擺放安全、有序,未發(fā)生器械滑落的情況。跟骨手術傳統(tǒng)體位墊安置過程中,患者健肢會受到患肢重力和鉆、鑿等手術操作帶來的壓力和剪切力[5]。研究[6-7]認為平臥位和俯臥位是引發(fā)壓瘡的危險度最高的體位,其次是側臥位,最后是截石位。本研究選取30名健康志愿體驗者,運用角色扮演法[8]指導其體驗不同體位安置方法的舒適性,結果是體驗者均認為“隧道”定向平臺安置的體位更舒適。分析原因為患肢與健肢分別置于上層、下層空間,避免了相互重疊受壓的情況,健肢外踝和膝關節(jié)處所承受壓力明顯減輕; “隧道”定向平臺底板厚約3 cm,質地為海綿且柔軟,也一定程度減輕了健側髂嵴處的壓力[9]。
試驗組使用“隧道”定向平臺后解決了以往跟骨手術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例如解決了體位墊消毒問題[10],“隧道”定向平臺各組件使用防水皮革材質做成外套,通過拉鏈開口包裹內芯使用,便于拆卸后清潔消毒。同時,“隧道”定向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并對患者體位安置時間未造成明顯影響,保證了手術的實施。
綜上所述,“隧道”定向跟骨手術平臺解決了患肢滑動、透視時患肢不穩(wěn)定、器械滑落等問題,同時具有體位舒適性高的優(yōu)點,極大提高了醫(yī)護的滿意度,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