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禎(鶴壁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南 鶴壁458030)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由腦部供血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或軟化引起[1]。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旨在降低患者殘疾、病死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科學的康復護理對保證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康復過程中作用有限,而階段式康護護理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更具科學性,有利于患者恢復?;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階段式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腦梗死偏癱患者6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3~68(48.41±3.2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7例、初中14例、小學及以下12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4~69(48.52±3.31)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初中13例、小學及以下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中腦梗死偏癱的診斷標準;(2)均為首發(fā)腦梗死,且經治療后各項生命體征較平穩(wěn);(3)患者及家屬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2)合并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無法進行康復鍛煉;(3)合并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免疫性疾病或惡性腫瘤。本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介紹疾病相關基礎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監(jiān)測患者體征及病情變化,待患者恢復意識后,開展床邊認知功能訓練,根據恢復情況進行適當的康復鍛煉,預防并發(fā)癥。觀察組采用階段式康復護理干預: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為基礎,進行分階段式的康復護理干預:(1)無自主意識水腫期:以協(xié)助患者進行被動鍛煉為重點。對患者進行肢體關節(jié)被動鍛煉,以屈50°、內旋15°肩外展50°的順序進行上肢被動鍛煉;活動伸展手指各個關節(jié)、下肢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等;以2h/次的頻率為患者翻身、變換體位,防止壓瘡。(2)病情穩(wěn)定期:以鼓勵患者進行初步主動鍛煉為重點。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交流,講解康復鍛煉的內容及重要性,鼓勵患者配合康復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坐位練習、翻身、移行、活動關節(jié)等主動鍛煉;指導患者利用健手帶動健肢和患肢完成各方向的外展、內收、前屈動作;以2次/d的頻率對患者進行按摩,包括肩部、手部及關節(jié)、下肢。(3)恢復期:此階段以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為主。循序漸進地調整患者的鍛煉內容及強度,適時開始床下鍛煉,逐步進行站位練習、步行、爬樓梯等;鼓勵患者自主進食、洗臉、穿衣等日常生活內容。兩組均干預1個月。
1.4 觀察指標(1)依從性:干預1個月時評價兩組對康復護理的依從性,以患者在干預期間能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及家屬完成康復計劃為完全依從,患者在干預期間需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監(jiān)督才能完成康復計劃為部分依從,患者在干預期間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督促下仍不能完成康復計劃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2)生活活動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采用Barthel指數[3]對兩組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Barthel指數包括與日常生活相關的10項內容,如進餐、洗澡、穿衣等,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需要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四級評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強。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觀察組護理依從性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75.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Barthel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兩組Barthe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arthel評分比較(x±s,分)
腦梗死病因復雜,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疾患、體循環(huán)障礙、動脈炎或血液病等因素有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且治療和護理難度均較大。偏癱是腦梗死的常見癥狀,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時間長,對護理質量、持續(xù)性有較高的要求[4]。而常規(guī)的康復護理往往流于形式,難以在患者治療至康復全程都保持理想的干預效果,故尋求更優(yōu)質、更具持續(xù)性的干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階段式康復護理把患者耗時較長的治療及照護期分為無自主意識水腫期、病情穩(wěn)定期、恢復期三個階段,從各階段病情特點及患者身體狀況出發(fā),采取適當的康復訓練方法,從而更高效地發(fā)揮干預效果[5]。各個階段的康復計劃各有側重,期間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雙向溝通較常規(guī)護理更頻繁、深入,護理步驟也更具個性化和多元性,患者的積極性得到較好的帶動,依從性大大提高[6,7]。在階段式康復護理干預下,患者在水腫期意識尚未恢復時已經由護理人員或家屬著手進行被動功能訓練,其肢體及各個部位的關節(jié)都得到較好的活動,保持良好的肌肉功能及關節(jié)狀態(tài),為后續(xù)自主進行功能訓練做好準備工作;定時為患者翻身、變換體位有助于降低發(fā)生壓瘡的風險。在病情穩(wěn)定期,患者的康復訓練逐漸由被動過渡到主動運動,可使機體器官保持活躍,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此外,通過積極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交流,拉近護患關系,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并令其意識到康復鍛煉中主動功能訓練的重要性,從而有利于患者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配合康復訓練,提升對康復護理干預的依從性;患者從較簡單的坐位訓練開始,逐步完成翻身、移行、活動關節(jié)等項目,并利用健手鍛煉健肢及患肢,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復進程。在此期間對患者進行按摩,利于各肢體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代謝水平,防止肌肉萎縮,增強康復鍛煉的效果。在恢復期階段,訓練內容上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走、爬樓梯、進食、洗臉等納入備選項目,可鍛煉肢體功能的同時逐步恢復自主生活能力[8~10]。本研究中,觀察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干預1個月,兩組Barthe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腦梗死偏癱患者在階段式康復護理干預下,依從性提升,且生活能力水平改善。
綜上所述,階段式康復護理可提升腦梗死偏癱患者的依從性,增強患者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