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會,劉春倩
(衡水市中醫(yī)醫(yī)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也是脾胃科的多發(fā)病。由于飲食不善或其他疾病影響,胃酸分泌過多就會滋生幽門螺桿菌,導致胃黏膜紅腫和損傷,形成胃炎,因此中醫(yī)治以健脾養(yǎng)胃,消除幽門螺桿菌感染[1]。藥理證實,白術具有保肝利尿、抗應激、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2]。有研究[3]表明,白術經土炒制后,白術揮發(fā)油、內酯及多糖類成分會產生較大變化,其健脾益胃功能進一步增強。為探討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發(fā)掘炒白術的健脾益胃功效,我們觀察了以土炒白術為主的健脾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進行對照,結果證實,經土炒炮制后的白術具有獨特的健脾益胃功效,能極大地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輕胃黏膜損傷。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總結報告如下,以期揭示炒白術增強健脾益胃功效的機制,為促進中藥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選擇203例為研究對象,男83例,女120例;年齡32~78歲,平均(42.32±4.71)歲;病程5.8~10.1年,平均(7.38±2.68)年。病例納入標準為:①經胃鏡檢查,符合《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 》[4]中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臨床癥狀表現為腹部隱痛,胃脘憋脹,痞滿不舒,嘈雜惡心,胃灼吐酸,納谷不馨等;②自愿參加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肝、腎等基礎疾病、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及精神疾病者;②對藥物或食物過敏的過敏體質者;③服用治療以外其他藥物影響療效判斷者;④中途退出或失訪者。將臨床試驗對象隨機分為兩個組,研究組102例、對照組10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病程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研究組:口服健脾養(yǎng)胃湯,配方為炒白術20 g,太子參、黃芪、茯苓、神曲、雞內金各15g,厚樸、附子、當歸、丁香各10 g。腹脹、舌質暗、苔白膩、脈滑者,加藿香、佩蘭、蒼術各8 g;伴噯氣、煩悶、嘔吐吞酸、舌邊紅、苔薄膩、脈弦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麥冬各10 g,腹痛加白芍15 g,延胡索20 g。其中,炒白術制法為先將白術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潤透后撈出,切片,曬干;再取灶心土研為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術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備用。上述藥物配齊后,每劑頭煎加水500 ml,取藥液200 ml后加水300 ml二煎,再取汁200 ml,兩次共取藥液400 ml混合,每天服用兩次,早晚溫服,每次200 ml,每日1劑。
1.2.2 對照組:采用西藥聯合用藥,先以奧美拉唑或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輕潰瘍侵蝕;繼以甲硝唑或呋喃唑酮加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再用膠態(tài)鉍制劑覆蓋,保護潰瘍面。臨床實際中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三聯或四聯治療,劑量、服法嚴格按說明書執(zhí)行。
以上兩組在臨床試驗期間均不得再使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其他藥物,在治療期間都堅持讓患者注意休息,戒煙戒酒;合理調節(jié)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物;堅持少食多餐,勿暴飲暴食;對情志不暢者,予以心理疏導。兩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對患者存在的胃脘痛、脹滿、泛酸、噯氣、納差和上腹壓痛等慢性胃炎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的改善情況進行對照,其中,患者原存在相關癥狀,治療后程度減輕視為緩解,患者原存在相關癥狀,治療后不再存在相應癥狀視為消失;②生活質量:參照文獻[5],采用炎癥性腸病問卷(IBDQ),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以7級評分,每級1分,滿分224分;③由本院檢驗科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抗炎因子TGF-β的水平,檢測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4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4],分4類評定臨床療效。①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恢復正常,隨訪無復發(fā)。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病灶部位黏膜明顯改善,隨訪無復發(fā)。③有效:主要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胃鏡復查病灶部位黏膜有所改善,停藥后部分癥狀出現復發(fā)。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胃鏡復查病灶部位黏膜無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胃脘痛、脹滿、泛酸、噯氣、納差和上腹壓痛等慢性胃炎臨床癥狀,治療后上述癥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但兩組患者在癥狀消失方面存在差異。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臨床療效、痊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胃腸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能力和社會能力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個療程后,除社會能力外,研究組在胃腸癥狀、全身癥狀和情感能力三個方面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細胞因子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個療程后,研究組患者血清中的抗炎因子TGF-β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促炎因子IL-1β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慢性胃炎是臨床中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致病因子為主要幽門螺旋桿菌,因此,無論是采取三聯或四聯治療,都是以西藥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消除潰瘍侵蝕,修復潰瘍面為主[6],這種療法針對性強,見效較快[7]。胃炎是難治性疾病,主要是其病程遷延反復,只注重控制臨床癥狀的療法有很大局限,表現在復發(fā)率高,易引起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慢性胃炎在中醫(yī)中屬“胃痞”“泄瀉”“呃逆”等范疇,其與脾胃密切相關,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脾氣健運,胃氣和降[8]。本研究中,研究組采用健脾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對癥下藥,療效突出,方中白術、太子參、黃芪健脾益氣,當歸生血養(yǎng)血,茯苓、蒼術、厚樸健脾除濕,和胃溫中,神曲、雞內金消食健脾,白芍、延胡索、藿香疏肝理氣止痛,丁香、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麥冬溫中降逆、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9]。全方攻補兼施,潤燥相濟,補而不滯,升降相宜,共奏健脾養(yǎng)胃、降逆止嘔、補益氣血、理氣化濕、化痰消食之功效。因此,治療前患者普遍存在的胃脘痛、脹滿、泛酸、噯氣、納差和上腹壓痛等癥狀不僅有所緩解,而且基本消失??梢?,采取中醫(yī)藥療法不但副作用較小,且從整體調理入手,注重增強免疫功能,抗炎作用持久[9]。本研究中,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胃腸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能力等生活質量評分和外周血中抗炎因子TGF-β水平也高于對照組,促炎因子IL-1β水平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進一步證實對于慢性胃炎,中醫(yī)藥療法從機體平衡上進行調理,體現標本兼治的優(yōu)勢,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醫(yī)的聯合用藥。
健脾養(yǎng)胃湯中的白術等補益得當,補不斂邪,攻不傷正。有研究[10-11]指出,白術歸脾、胃經,味苦、甘而性溫,可升可降,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濕,強脾胃,保進食。在《傷寒論》《景岳》《金匱》《良方》《局方》《世醫(yī)》和《雜病源流犀燭》等歷代醫(yī)書中都有大量運用白術各種名方,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疏肝理氣、健脾和胃[12],現代藥理研究[13-14]證實,白術根莖中除含有氨基酸和維生素A外,還飽含揮發(fā)油、酯類成分及多糖成分。動物實驗表明,這些成分不但能直接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抑制多種真菌,還有抗?jié)儭⒖箲?、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保肝利尿、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15-16]。由于白術質地堅硬,不對其作軟化、浸潤處理很難使用[17],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藥用功效有很大區(qū)別,白術生用限于健脾燥濕、散寒除濕,焦炒白術側重于健脾止瀉、溫中化痰,麩炒白術有補脾益氣、固表止汗、養(yǎng)血安胎的功效[18],白術經土炒炮制后燥性大大降低,但揮發(fā)油、內酯類成分和多糖含量損失極少,更有利于健脾益氣,運脾開胃、除食養(yǎng)胃[19-20]。在本研究中,我們運用的白術正是土炒白術,結果證實炒白術治療慢性胃炎改善患者的胃腸癥狀和全身癥狀,增強情感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外周血中抗炎因子TGF-β表達水平,抑制促炎因子IL-1β水平。
本研究只限于觀察土炒白術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分析白術有效藥用成分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結果來探求其健脾益胃功效的作用機制,對于藥用成分變化與健脾益胃作用機制的關系仍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總之,《本草真經》曰“白術為脾臟第一要藥也”,白術也是土炒代表藥物之一,生白術燥性強,土炒炮制后燥性減少,輔料增強了白術的健脾益氣、運脾開胃、止汗安神之功,以炒白術治療慢性胃炎能抗疲勞、抗炎癥,增強身體免疫力、增加身體抗細菌吞噬的免疫能力,糾正T細胞群的紊亂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健脾益胃功效,值得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