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近年,隨著玉米產(chǎn)量的不斷提高,大面積推廣玉米秸稈還田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原因,使已經(jīng)得到控制的病蟲害正在回升,新的病蟲害不斷出現(xiàn),危害加重。其中,玉米頂腐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粗縮病、玉米莖腐病、玉米薊馬、二點委夜蛾等病蟲害不斷加重,給玉米生產(chǎn)帶來一定影響,成為制約玉米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重要因素。因此,認識這些病蟲的田間危害癥狀并采取防治措施,是促進玉米產(chǎn)量進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玉米頂腐病
(一)危害癥狀
玉米頂腐病從玉米苗期到成株期都可發(fā)病,但多從頂部心葉開始發(fā)病。一般在玉米9~10片葉上開始發(fā)病,受害最重的是第11~13片葉(大喇叭口期)。癥狀表現(xiàn)復(fù)雜多樣,有的葉基、葉緣褐色腐爛,有的頂部4~5葉的葉尖全枯死,有的頂部葉片卷縮成長鞭狀,有的呈不伸展的弓狀,有的頂葉叢生等。
(二)防治方法
一是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并集中銷毀;二是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提高抗病能力;三是發(fā)病初期每667 m2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 g或80%的代森錳鋅50 g,兌水50 kg葉面噴灑防治。
二、玉米褐斑病
(一)危害癥狀
玉米褐斑病主要發(fā)生在葉片、葉鞘及莖稈上,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fā)生,最初葉片顏色為黃褐色或紅褐色斑點,發(fā)病后期葉片的病斑呈干枯狀。
(二)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合理密度,提高田間通透性;四是發(fā)病初期每667 m2用25%的粉銹寧100 g,或25%的戊唑醇75 g,兌水50 kg噴灑莖葉,間隔7~10 d,連噴2次。
三、玉米粗縮病
(一)危害癥狀
玉米粗縮病是一種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病。玉米苗期最易感病,在玉米長出5~6片葉即可顯癥,心葉不抽出且變小,病株葉色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厚,生長遲緩,矮化,葉片背面沿葉脈上有蠟白色的隆起條紋,節(jié)間粗縮,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多數(shù)不能抽穗結(jié)實。
(二)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如鄭單958等。
2.及時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減少蟲源。
3.適當(dāng)調(diào)整播期,不提倡過早麥壟點種玉米,大蒜茬應(yīng)在4月套種,使玉米苗期錯過灰飛虱的盛發(fā)期。
4.藥劑防治,玉米感染上粗縮病以后,目前尚無特效藥防治,只能以防為主,減少飛虱蟲源。防治方法:一是用6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按種子質(zhì)量的0.2%拌種;二是玉米3~4葉期,每667 m2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 g或48%的毒死蜱乳油60~80 mL,兌水30~40 kg,對田間及周圍噴藥防治飛虱。
四、玉米莖腐病
(一)危害癥狀
玉米莖腐病是玉米生長后期病。一般從玉米灌漿期開始發(fā)生。主要分為:青枯型,多雨時易發(fā)生,起病急,整株葉片突然青灰色失水干枯、果穗下垂。黃枯型,干旱時發(fā)生,發(fā)病慢,病株葉片從下部開始逐漸變黃枯死,果穗下垂,莖部變軟腐爛。
(二)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如鄭單958、偉科702等;二是增施磷鉀肥與硫酸鋅微肥;三是加強栽培管理,防止田間積水;四是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每667 m2用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 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50 kg葉面噴灑,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xù)噴灑2~3次。
五、玉米薊馬
(一)危害癥狀
玉米薊馬是玉米苗期害蟲。薊馬個體小,會飛善跳。該蟲躲在玉米幼嫩部,為害葉背導(dǎo)致葉背面呈現(xiàn)斷續(xù)的銀白色條斑,并伴隨有小污點。在心葉內(nèi)為害時還會釋放出黏液,致使心葉不能展開,隨著玉米的生長,玉米心葉呈鞭狀,重者造成爛心。
(二)防治方法
防治薊馬可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對玉米葉片和心葉進行噴灑。對于已成鞭狀的玉米苗,可用錐子從鞭狀葉基部扎入,從中間豁開,讓心葉及時生長。
六、二點委夜蛾
(一)危害癥狀
二點委夜蛾是近年玉米田新發(fā)現(xiàn)的害蟲,具有暴發(fā)性、幼蟲聚集性、危害隱蔽性等特征。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點委夜蛾發(fā)生危害時期。二點委夜蛾幼蟲在玉米幼苗周圍的碎麥秸下或表土下2~5 cm處為害幼苗,在玉米3~4葉期,幼蟲咬幼苗基部成圓形或橢圓形孔洞,致使幼苗枯死,5~10葉期咬斷根部,造成玉米幼苗易倒、枯死。
(二)防治方法
由于二點委夜蛾潛伏在玉米田的碎麥秸下為害玉米根莖部,一般施藥防治效果不好??捎?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0 g兌水50 kg,將噴霧器噴頭擰下,順莖噴澆,藥液量要大,保證滲到玉米根部周圍30 cm害蟲藏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