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青銅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財富自然是青銅器,它們給考古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考古素材。玉器文化同樣精彩紛呈,只不過相較于青銅器的高光時代,難免會有所黯淡。文章對在夏代傳世文物中相對稀有、但是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玉器文化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闡述。
關(guān)鍵詞:夏商玉器類比;玉兵;勾云紋
約4000年前,禹傳位給親生兒子啟,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對后世統(tǒng)治者影響深遠。封建社會也遵循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很難出現(xiàn)因為功勛高、能力強而傳位給大臣的現(xiàn)象,后周郭氏傳位柴氏,可謂空前絕后,足見古人當時的局限性,做不到真正的無私,強調(diào)血脈,希望自己家族的人掌握國之公器,和今天的能者居之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夏代流傳后世的玉器數(shù)量稀少,這里需要對比繼承了夏代玉器文化的商代玉器,再進行闡述。
商代大約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而著名的“武王伐紂”事件,為后世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頻詞匯—革命,來自“殷革夏命”,幾乎每次寫報告都用得到。
夏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其玉器工藝正是對新石器玉器工藝的總結(jié),為后來商王朝玉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夏代玉器雖然出土量較少,但其在玉器文化中起到的承前啟后作用依然不可忽視?!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說:“夏后啟佩玉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明月之珠,不能無類;夏后之璜,不能無考。”可見夏代玉器盡管傳世少,但是考古價值很高。
在夏代禮儀玉器中,兵形玉器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正所謂:“軒轅氏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敝钡较挠碇畷r,“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爭,夏王朝地位得以確立和穩(wěn)固,因此,玉兵在夏代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象征著夏后氏的軍權(quán)。
夏后氏經(jīng)歷長期的血雨腥風(fēng),才得以穩(wěn)固江山,因此三類大型“兵杖”玉器反映的是武力和征服,是強權(quán)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文化寄托。這三類玉兵是玉戈、玉鉞和玉刀。
玉戈繼承了龍山文化的裝飾風(fēng)格,援部無脊,保留著龍山文化玉戈的特色。有的玉戈長達43厘米,可謂空前,它是典型的儀仗用器。玉鉞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的延續(xù),造型更加繁復(fù),將原本的直刃或者弧刃改為四連刀。從力學(xué)上講,因為受力面積和壓強大小成反比,所以殺傷力更強。玉刀延續(xù)于生產(chǎn)工具,寬刃者可達65.2厘米,且無使用痕跡,應(yīng)該只是禮器。
到了商代,玉料來源大增,河南省自古盛產(chǎn)玉石,婦好墓中就有大量采用南陽玉制成的玉器陪葬品,具有顯著的就地取材特征。東北的岫巖玉、新疆和田玉和陜西的藍田玉也被采用,為商代玉器產(chǎn)業(yè)的繁榮,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
商代人除了迷信鬼神,“先鬼而后禮”以外,還具有鮮明的財富觀念,同樣崇尚武力,因此,夏代崇尚的玉兵在商代依舊存在,代表的是國家的權(quán)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玉戈、勾云紋造型、柄形飾、石臼、石杵等夏代特有的玉器,在商代被繼承下來,并且取得了更大的工藝進步。
青銅時代暫時還沒有儒家思想,盡管婦女地位低于男性,但是女性依舊可以通過軍功或者其他途徑取得功名,和后世封建王朝那種只能依靠男人得以生存的女子,簡直有云泥之別。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穩(wěn)固和發(fā)展,女性的地位逐漸下降。唐代之前是不存在《列女傳》的,商代女性,只要不是奴隸,地位是高于漢代的,漢代女性的地位是高于唐代的。因此,婦好女將軍掌握軍隊實權(quán)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正是因為婦好立下了不少軍功,本身又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她的墓葬之中,玉器非常豐富,有玉鳳、玉盤、玉簋等,代表了婦好在當時社會中的尊貴地位,畢竟普通人是沒有資格用玉的,后世也說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婦好墓還出土了利用俏色技巧雕琢出的玉烏龜,黑色的龜殼,白色的身體,惟妙惟肖,可謂俏色玉的鼻祖。商代人迷信鬼神,認為玉器是和鬼神通靈的最好媒介,烏龜本身就是可以通靈的,所以將玉作為生活用品,彰顯尊貴的社會地位,遇事不決就要占卜,更加離不開玉器。
婦好畢竟是將軍出身,她的墓葬當然離不開商代最重要的玉兵,這代表的不僅是她自己的軍權(quán),更是國家的權(quán)力。除了有夏代就存在的三大玉兵外,還增加了戚、矛。商代對外戰(zhàn)爭同樣頻繁,為了彰顯軍威,出兵前往往要誓師,凱旋后還要歌舞。這里的歌舞以武舞為主,和后世所謂的舞姿應(yīng)該柔媚,甚至認為男性跳舞不陽剛的刻板印象是不一樣的,商代和夏代一樣崇尚武力,欣賞不了柔媚的舞姿。婦好墓光是玉兵就出土了54件,可見她軍功之高及商代的尚武。西漢戴圣在《禮記·明堂禮》中說過玉兵作為禮器的作用:“朱干玉戚,以舞大武?!边@里干、戚皆指兵器。晉代陶淵明曾經(jīng)在《讀山海經(jīng)》里說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p>
商代玉器上的獸面紋,直接繼承夏代,間接汲取了良渚文化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單體的獸面玉佩、玉飾,還是器物之上,比如婦好墓的玉簋上的獸面紋裝飾,都可以窺見良渚文化的影響。商代勾云紋在二里頭的夏代陶片殘留紋飾上都能夠找到來源,陶片上的主體紋飾是雙龍紋,龍首下方有勾云紋,和婦好墓的玉牛、玉人身上的勾云紋相似。陶紋龍首右側(cè)的勾云紋又恰好和婦好墓的玉象、玉熊、玉燕、玉蛙、玉人身上的勾云紋類似。夏代的云雷紋,在婦好墓的玉戈上得以體現(xiàn)。商代的玉柄飾,在夏代的基礎(chǔ)上大量涌現(xiàn),正如《論語·為政》中所謂:“殷以為夏禮,所損益,可知也?!?/p>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朝,夏代文化以及文物是我國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是中華兒女對于五千年文明的驕傲資本。相信隨著考古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以后會找到“夏后氏之璜”這一滄海遺珠。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玉器廠技術(shù)研究組.對商代琢玉工藝的一些初步看法[J].考古,1976(04):229-23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