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寒飛
馬來西亞國會前不久有一場論戰(zhàn)。“梁柱直屋子便立;梁柱倒屋子便垮。民族的梁柱是謙恭有禮,沒了謙恭有禮民族將被摧毀?!北涣R的下議院副議長并未“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而是“送了”爆粗口議員一首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四行詩“班頓”,并附上一句“請您注意言行”讓對手啞口無言。一首班頓,為副議長贏來了滿堂喝彩。
班頓是廣泛流傳于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一種民間詩歌形式,多為四句,有“馬來四行詩”之稱。去年年底,馬來西亞和印尼共同申報的班頓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班頓目前仍活躍在東南亞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談情說愛、宴會慶典的時候少不了它,甚至在政客辯論乃至民眾游行示威的時候都能看到班頓的身影。
其實,也有很多外國人了解并喜愛班頓。這種詩歌形式很早就隨著殖民者的腳步傳到了西方,19世紀(jì)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曾引用過班頓。
班頓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也并不陌生。“河里青蛙從哪里來,是從那水田向河里游來;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那眼睛里到心懷……”,曾在中國廣泛傳唱的《哎喲媽媽》是一首印尼民歌,它的歌詞就是一首班頓。
不少讀過班頓的人都感覺這種詩歌很有《詩經(jīng)》的味道,好比這首班頓:“麻雀振翅飛山上,人種豆蔻在其間;梨渦淺笑俏眉揚,讓我如何不瘋癲?!焙汀对娊?jīng)》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類似之處。
(據(jù)環(huán)球網(wǎng)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