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萍
在小學階段,科學教育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科學能力的提升等都起著關鍵性作用。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生活化教學也在小學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知識,而且能夠優(yōu)化學科教學質量,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本文從教育現(xiàn)狀出發(fā),淺析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再針對具體的應用策略進行探討。
通過小學科學教育,學生能夠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與技能,逐步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對周圍事物抱有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促使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吸收與積累,更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科學課教學問題淺析
(一)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近年來,國家正積極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也在不斷加強學科建設,著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仍有不少學校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片面注重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而不斷壓縮科學課教學課時。有些學校甚至直接取消科學課,代之以語數英學科,科學課設置極度不完善。
(二)教學形式呆板、枯燥
由于很多學校并不重視科學教育,導致該課所分配到的教學資源極其匱乏。在一些地區(qū),專業(yè)性科學老師的人數占比,不足全體老師的5%。此外,有些學校甚至未建設專業(yè)的科學實驗室,無法滿足學生開展多樣學習的需要。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局限于課堂教學,填鴨式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理論知識的灌輸,一味要求學生記住枯燥無味的學科概念,而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在這樣無趣的科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受到極大的限制,實則也極大地降低了老師教學的積極性,不利于打造高效課堂。
二、生活化教學對科學課堂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且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表現(xiàn)為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隨著知識的積累,逐步向抽象思維發(fā)展。而小學的科學教育是以生活為基礎,將生活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借以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將課本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也正是因為小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在科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傳授科學知識,以此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科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吸收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生活化教學在科學課堂的應用
(一)創(chuàng)造生活化場景
小學科學的教育內容大多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將教學場景生活化更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積極建立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不同材料的餐具》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收集家中不同材料的餐具,并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自行介紹所帶的某一種餐具所用的材質,以及同樣的材質還應用于哪些日常用品。有的學生介紹陶瓷碗時,會聯(lián)想到家中的杯子用的也是陶瓷材料;有的學生則將家中不銹鋼盤和陶瓷盤一同帶到學校展示;也有學生在介紹到木質筷子時,會提到一次性筷子并不環(huán)保,外出就餐時應該自備餐具,以減少對樹木的傷害。將教學場景生活化,與生活切實發(fā)生聯(lián)系,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生活中,不斷挖掘學習的樂趣。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更加注重課堂教學,而忽略了課外學習的重要性。因而,學生容易產生課堂一結束學習便結束的思想,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也容易被遺忘。因此,老師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
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任務。比如,在學完了《各種各樣的天氣》這一課后,老師可為學生布置為期一個月的課后任務——讓學生以繪畫形式記錄未來一個月的天氣情況,并在一個月后,舉辦分享會。在分享會上,同一天的天氣,不同學生記錄的可能完全不同,借此讓學生了解一天中不同時間的天氣差別也可以很大。有的學生會在固定時間記錄天氣情況,有的學生會分早中晚分別記錄天氣情況,均可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此項課外任務的理解。通過第二課堂的實踐,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帶到生活中,借此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習慣。
(三)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更看重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倘若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采取說教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難有深刻體驗。鑒于此,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情況,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
比如,在講解“地球家園中有什么”這一章節(jié)內容后,可以鼓勵學生親自栽種植物、飼養(yǎng)動物,并讓學生觀察其栽種的植物或飼養(yǎng)的動物,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并不定期召開分享會,讓學生分享植物或動物的變化。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觀察,明白成長的過程,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不斷成長,頭發(fā)變長、個子變高,甚至是認識的字多了,口算速度變快了,都是成長的一部分。用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生活實踐來理解、感悟所學到的科學知識,才能真正鞏固知識,學會觀察與思考。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育是小學階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既貼合了該學科的特性,增強了學科教學的趣味性,又培養(yǎng)學了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進而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積極融入科學教育中,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