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吉首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鳳凰的沈從文(1902—1988)與美國新澤西州魯特福德小鎮(zhèn)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分別是現(xiàn)代中美文壇的著名作家,他們的作品主題廣泛、立意深刻、影響深遠。二人雖已遠去,但我們對二人的文學思想及價值的理解與探尋仍在路上。他們精神獨立、豐盈,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多有相同相通之處。本文基于沈從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記》(1936)和威廉斯歷史散文集《美國性情》(IntheAmericanGrain,1925)的分析,著重探討其歷史書寫所蘊含的人類意識。
沈從文關注民生與歷史,其鄉(xiāng)土作品中的歷史書寫彰顯了一個文學家的歷史體悟,散文集《湘行散記》猶如一本用“人事”寫成的歷史。作為美國現(xiàn)代詩壇重要人物之一,威廉斯畢生致力于以“社會主義者”的立場進行地方主義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人性的關注、對人類的關懷、對美國貪欲歷史的不滿?!睹绹郧椤肥峭箘?chuàng)作生涯中的關鍵作品,是他以感性方式書寫美國歷史的奠基之作。兩位作家特立獨行,執(zhí)拗地堅持思考的自由與思想的獨立,畢生堅守孤獨的求真之路。他們的獨立精神與文學主張不謀而合——沈從文從不相信未經(jīng)自身生命和思想所解讀的理論,從不相信未經(jīng)社會實踐所證明的理論;威廉斯主張思在物中,即思想只存在于事物之中,沒有脫離事物而憑空存在的思想。縱觀沈從文與威廉斯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同時代鄉(xiāng)土作家對世界的洞見、對歷史的回望、對人性的關懷,以及對人類普遍命運的關注不約而同。
沈從文出生自湘西鳳凰縣一個沒落軍官之家,自小對底層人民懷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他十四歲離家入伍,輾轉于湘、川、黔等地。如果說沈從文的早期創(chuàng)作只是對湘西社會的種種印象式書寫,是一個“鄉(xiāng)下人”對都市社會異化人性的體驗式書寫,那么沈從文真正的歷史書寫則是在上世紀30年代之后,他對人性的思考趨于成熟。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作家們身處社會底層,歷經(jīng)人世滄桑,在漂泊中親近底層民眾,對他們懷有無限溫情與關愛,而對統(tǒng)治者的剝削與專制則有著刻骨銘心的痛恨和憂慮。亂云飛渡的時代,沈從文堅守初心:“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盵1]58他強調(diào):“我對于湘西的認識,自然偏重于人事方面?!盵1]45由此觀之,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十分關注人之本性,對人性的關懷與尊崇構成為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他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以歷史的眼光,揭露并反思現(xiàn)代化進程中物欲橫流導致的人性異化。他在《歷史是一條河》一文中表達了他獨特的歷史觀念:歷史其實是一條河,歷史之外的“那日夜長流千年不變的水里的石頭和沙子……使我們觸到這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努力和命運”[1]88。歷史書寫或隱或顯地貫穿于沈從文的多數(shù)作品中。他不斷追懷歷史,旨在關切現(xiàn)實,揭露社會積弊,批判國民性,從而探尋通往未來之路。他指出,若想在中國社會踐行人道主義精神,必先鏟除兩惡——導致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專制制度之惡和城市化所致的物欲之惡。沈從文深入體察人性,思考故鄉(xiāng)人性的獨特之處,以探求解救故鄉(xiāng)的方法。張揚人性之美,是為了唾棄社會之惡,因此,崇尚人性美、痛斥軍閥專制和城市物欲、哀憐民眾疾苦,成為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他在《給志在寫作者》中說:“一個偉人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71在他眼里,湘西人性美中既充盈著生命力,又不乏曠達淳樸、奔放勇猛的民族精神,他傾情謳歌湘西人之真善美,而對真善美缺失者則予以無情抨擊。《一個大王》中,勇猛柔情、視死如歸的山大王劉云亭,代表了沈從文心目中具有旺盛原始生命力的湘西人,他們的血液里流動著一個強悍堅韌的靈魂。除此之外,那些不畏生死、百折不撓的水手們,團結一心、揭竿而起的礦工與農(nóng)民,那勇敢如戰(zhàn)士、彪悍如虎豹、流血不流淚的湘西漢子骨子里的個個強大的靈魂,無不呈現(xiàn)出人類原始的本色,張揚著生命的力量和莊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動蕩打破了湘西的寧靜與和諧:“這個民族,在這一堆長長日子里,為內(nèi)戰(zhàn)、毒物、饑饉、水災,如何向墮落與滅亡大路走去,一切人生習慣,又如何在巨大壓力下失去了它原來的型范?!盵1]112民不聊生,人民被社會無情放逐。然而,即使生活艱難、命運多舛,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人始終恪守人性良善。即使因生計所迫而為匪、為盜、為巫、為妓,他們心底的良知也從未泯滅;他們絕不恃強凌弱、刁蠻欺騙,依舊重情尚義、公平公道。沈從文認為,湘西人的自然人性是未被千年封建禮法羈絆、未受現(xiàn)代文明浸染的原始而純?nèi)坏娜诵?;湘西人的自然人性代表著積極健康的人性美,沈從文對自然人性的推崇,實則隱含著對國民人性弱點的痛斥。不難看出,沈從文書寫人性的文學作品暗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沈從文的歷史書寫,在清晰反映他厚重的人文情懷、表達他對人類深情厚愛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一種“看”歷史的別樣方式,即試圖接近真實歷史、讓歷史自行顯現(xiàn)地被“看”到。沈從文對歷史的體悟、對人性的洞察似乎不同于史書上所言說的“有事”的歷史,而是一種對“無事”的歷史與“無言”的民眾的關注與重視。歷史為民眾所創(chuàng)造,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角?!拔逅摹毙挛幕\動力圖打破視封建統(tǒng)治者為歷史英雄的陳舊英雄觀,為歷史正名,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普通民眾被推上歷史舞臺,成為歷史的主角受到尊崇。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沈從文自覺接受了這種英雄觀念,開始關注普通人,如士兵、農(nóng)民、礦工、水手,乃至土匪、妓女等。沈從文心中那座藝術神廟尊奉的是人性;其畢生文學創(chuàng)作所求,是尋找生命的莊嚴、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價值;沈從文的人性觀點也依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具有了少數(shù)民族的血性。他渴望“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邁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年青起來,好在二十世紀與別個民族爭生存權利”[2]。這是沈從文在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燭照下,為重塑湘西人乃至中華民族品格而作出的獨具特色的價值選擇。沈從文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書寫,通過述說人與土地的關系,回望過去,觀照當下,并展望未來?!耙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對于當前黑暗社會的否認,以及未來光明的向往。”[1]56這是沈從文對自己作品歷史書寫中人性關懷的最好詮釋。
威廉斯與沈從文對于歷史的理解不謀而合,即為歷史正名,讓歷史自行顯現(xiàn)、回歸事物本身。這種主張個人經(jīng)驗的歷史言說在威廉斯散文集《美國性情》與長篇抒情史詩《帕特森》中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威廉斯在追記《美國性情》的創(chuàng)作宗旨時指出,在對歷史的研究中,他一再嘗試為歷史真相去弊,為所見之物冠以新名,因為在時間長河的蕩滌下,歷史事物的真面目早已被曲解、被遮蔽。散文集《美國性情》中為歷史去弊并正名的誓言,二十年后,在以小城帕特森燭照美國微觀歷史的抒情史詩之中發(fā)出了強烈回響。威廉斯在《美國性情》之《歷史的效力》(TheVirtueofHistory)一文中指出,傳統(tǒng)的歷史書寫“遵循著統(tǒng)治階級的意愿,而絕非人。它以普遍的模式書寫我們,如同石棺上雕刻的圖像,意為斯人已去,別無其他。這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它僅關注一個已經(jīng)逝去的事件?!鋵?,不該如此。應該以開放的姿態(tài)書寫歷史,真實的歷史應該觀照所有人與人性”[3]188。傳統(tǒng)的歷史書寫遮蔽了普通人之人性的鮮活性,扼殺了人的主體性?!睹绹郧椤分卸嗥嘁匀宋锩蚺c之相關的標題呈現(xiàn)出對人與人性的尊崇,以及對權威歷史言說的對抗與摒棄。對于自己的歷史書寫,威廉斯在一次接受采訪時稱:“所有時期的所有作品中的昨日、今日、抑或未來都與當下有所關聯(lián)。我所關注的重點是,在過去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這種關聯(lián)?!盵4]在威廉斯的作品中,“過去”往往指向“當下”,“當下”常常反觀“過去”。誠然,沒有任何事物是憑空出世的,我們當下所擁有的事物都是對過去的承接。《帕特森》一詩以首尾呼應的“蛇”為喻體,生動表達了當下與過去相互依存、相互滋養(yǎng)的整體性關系:
——當下,一個“當下的”世界/……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一個領地,一條咬尾蛇/朝后蜿蜒著伸向過去。[5]211-212
過去在上,未來在下/當下順勢而下:喧囂/當下的喧囂,一段言說/當下,誠然,是我唯一的關注。[5]232
威廉斯歷史書寫的意圖像“蛇”一樣伸向過往,旨在更好地觀照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與沈從文不約而同,威廉斯的歷史書寫也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模式,他筆下的過去、當下與未來是一體、互動的關系。在其作品中,對于當下現(xiàn)實世界中由于科技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各種反?,F(xiàn)象,從美國的過去追索問題的源頭,追問人與自然漸行漸遠、對自然的野蠻索取與摧毀源于這個國家古已有之的對于金錢那種欲壑難平的貪婪本質?!睹绹郧椤分械募t發(fā)埃里克、妻女弗雷迪思、德·索托,乃至本杰明·富蘭克林、漢密爾頓都是美國貪欲形象的典型,他們膽大包天、貪欲難平、不擇手段。立足于對美國歷史上“金錢災難”的深刻自省,威廉斯感嘆道:“美國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意人?!盵3]179并繼而為當今美國人指出一條可行的出路:“與世界,相和諧,這是唯一的真理!”[5]84這似乎是威廉斯歷史書寫的初衷。
縱然二者人性美學觀背后所隱藏的個人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人生境遇、價值取向等各異,沈從文與威廉斯歷史書寫中對于人與人性的關懷卻是不約而同地指向對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整體性思考。沈從文作品反思復雜人性的歷史性特征與整體性特征,威廉斯作品在“人性”與“地方”主題中實現(xiàn)普適價值的特征;沈從文在人性書寫中苦苦思索湘西人在民族沖突和現(xiàn)實困境中的未來出路,威廉斯書寫小鎮(zhèn)民眾試圖擺脫機器、金錢等物欲力量支配,表達對未來出路的向往。兩位鄉(xiāng)土作家歷史書寫的初衷如出一轍,將獨立思考視如信仰,不約而同地聚焦人類關心的共同話題。
沈從文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故土情結,沈從文與湘西本土文化的關聯(lián)在于他的湘西背景、對湘西文化的深刻認知、強烈的本土意識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威廉斯終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zhèn)行醫(yī),他的題材取自本土鄉(xiāng)村生活,在歐風大行于美的時代,他始終堅持地方主義姿態(tài),立足本土,書寫美國本土文化的風貌。作為中美本土作家的典型代表,沈從文與威廉斯在本土創(chuàng)作中所折射的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散發(fā)出高度契合的辯證光芒。威廉斯頗得杜威思想的精髓,其實用主義詩學觀認為“哲學源于日常經(jīng)驗,普遍性來自地方性”[6]40,“地方的是唯一普遍的”[6]255。威廉斯指出,地方性超越了地方觀念的狹隘與偏頗:它先源自于地方,然后超越地方特色,進而具有了廣泛的、普遍的代表性。從而,我們得以理解威廉斯高舉“地方性為唯一普遍性”這一主張的深層原因。他從地方主義的視野對局部與整體的辯證思考,對化解當下的本土主義與全球化之爭不無啟示。
與威廉斯整體性歷史觀相似,沈從文的本土題材也貫穿著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三條線索:背井離鄉(xiāng)時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返鄉(xiāng)后所見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世界,以及理想中的未來故鄉(xiāng)。三條線索中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照尤為突出:通過湘西的今昔比較,從現(xiàn)實與歷史的相互作用之中揭示出導致湘西人民悲慘命運的根源?!断嫘猩⒂洝肥巧驈奈?934年冬重返故里的見聞札記。故鄉(xiāng)滿目瘡痍,讓人神魂震驚、悲從中來,他以奇情幻彩的游記形式記錄下這無言的哀戚。這是一次充滿歷史回望的旅程,作者以十年前與眼前、昔日美景與當下暗淡畫面的對照為線索,展開文思?!而啺竾囊埂分校渌杏蔚姆比A小碼頭鴨案圍,變得無比肅殺冷清;《滕回生堂的今昔》中,鳳凰城滕回生堂藥房店主,昔日的靈活被無情的麻木所埋沒;《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水手們麻木倦怠,身處絕境而不自知,浦市鎮(zhèn)昔之熱鬧反襯今之蕭索和滿目瘡痍?!断嫘猩⒂洝返茸髌肪褪巧驈奈膶ο嫖鞅就磷冞w和苗族悲慘命運的歷史書寫。返鄉(xiāng)后的沈從文,已然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所謂“鄉(xiāng)下人”,而是已獲得現(xiàn)代意識、從西方理性文化中得到啟發(fā)、并在文化對照中試圖尋取佐證的“鄉(xiāng)下人”。彼時的他,已成長為一個煥發(fā)覺悟、獲得新生的“鄉(xiāng)下人”。具有兩百年關聯(lián)的苗漢文化在與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猛烈碰撞中,將沈從文創(chuàng)作思想的有機統(tǒng)一性清晰地凸現(xiàn)出來。碰撞中,沈從文既看到湘西人民在歷史面前所表現(xiàn)的愚昧與遲滯,也看到失去方向的湘西人中仍有一些強悍靈魂:《在別一個國度里》的匪首、《從文自傳》中的田三怒、《虎雛》中的虎雛等,他們代表了生成于湘西封閉文化環(huán)境中的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識的個體。他們是湘西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與現(xiàn)代文明格格不入;他們勇猛,卻背離現(xiàn)實,具有盲目性。而釀成悲劇的原因在于他們性格的依托是“歷史”、表演的舞臺卻是“現(xiàn)實”這一根本悖論。由此可見,沈從文并不是一味推崇他們,因為他們的強悍是依托貧弱、封閉、古舊的文化基石,他們身上絕不可能有欣欣向榮時期獨有的民族自信。一個民族的復興來自該民族自身的動力與能量。湘西人需要走出封閉與原始,適應現(xiàn)代文明,與時俱進。他們身上蘊含的生命熱力猶如璞玉,亟需人類理性與文明的引導與雕琢,將原始熱量與現(xiàn)代理性相結合,互為滋養(yǎng),方能孕育出新一代湘西人的人性華彩。沈從文說過,作為一個無信仰之人,如果要說信仰的話,他只信仰生命[1]169。他將美的發(fā)現(xiàn)從人的“生命”擴大到一切有生之物,其中人與自然的契合、人性復歸、原始的生命力等觀念成為他獨特生命觀的有機組成部分[1]179。這應該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傳播的“進化論”“超人論”等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所致。中西方異質傳統(tǒng)文化與沈從文生命中所積淀的湘西本土文化發(fā)生激烈碰撞,并促使其精神生活產(chǎn)生劇變。中西方文化對沈從文具有重大影響,他由此獲得人生感悟,他的關注視野不斷開闊,由對個體生命自由的關注提升到對于群體生命自由的關注,最終將人類生命形態(tài)視為最高的生命層次,在這種從“個體”到“群體”再上升到“類”的大愛之中孕育出強烈的家國情懷和關注人類普遍命運的憂患意識。這種現(xiàn)代個人生命意識與人類共同命運意識的內(nèi)在統(tǒng)一,這種對本土的超越姿態(tài),構成沈從文文學思想的基礎?!吧贁?shù)民族的血液所形成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個人經(jīng)歷的人生苦難使他的藝術悟性和知覺意識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7]69,“沈從文鐘情不已的是一項民族品德、重新彌合人與人關系的實實在在的事業(yè)”[7]126。
史詩《帕特森》被視為威廉斯的尋“美”之旅,這一旅程經(jīng)歷了時空的流轉與往復:從卷一俯瞰“巨人的輪廓”(TheDelineamentsoftheGiants)到卷二漫步于“星期日的公園”(SundayinthePark),卷三返回“圖書館”(TheLibrary),卷四“奔向大?!?TheRuntotheSea),威廉斯在這一旅程中追尋的“美”究竟是什么?威廉斯俯瞰帕特森的地形地貌與歷史人文,指出現(xiàn)代人的貪欲導致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脫離、人的思想與語言的脫離,本想在“公園”這一外部世界為這種脫離導致的交流不暢找尋出路,卻失望而返,步入“圖書館”,希望從前人的知識與智慧中求得解藥,不料發(fā)現(xiàn):
圖書館如同一座廢墟,散發(fā)出/腐朽與死亡的氣息。[8]101
作者最后頓悟,圖書館絕非求解之地:
我不能呆在此地/埋頭于過去耗盡我的生命。[8]145
作家在“奔向大?!钡倪^程中獲得解答:只有打破二元對立的壁壘,采取合作,才能獲得自由。在此,威廉斯不贊同從過去的久遠傳統(tǒng)中獲取救贖的力量,只有返身向內(nèi),直面自己的本性,方為解救之道。飽受機器、科學與物欲支配的現(xiàn)代人,若想脫離異化的摧殘而回到初心,就要勇于去弊,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摧毀代表傳統(tǒng)歷史書寫之權威的“圖書館”,返璞歸真。長詩中帕特森城與帕塞克河相依相偎、和諧共生,酋長的九個女人騎在圓木上,互相支撐等種種“聯(lián)姻”意向,暗示著人類為回歸初心而實現(xiàn)合作。史詩《帕特森》可視為“醫(yī)生”威廉斯為治愈現(xiàn)代人思想惡疾所開具的“藥方”。
沈從文與威廉斯,通過歷史書寫,針對現(xiàn)代社會人性通病作出診斷,不謀而合地走向“融合”方案,即人與人、人與自然、本土與世界的融合。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家中,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歷史視野,超越地方的狹隘,把獨具地方特色的湘西文化看作是現(xiàn)代人類文明資源去考察的,沈從文是當之無愧的先行人。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湘西獨有的異質文化空間成為審視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反思之鏡?!暗刂`”[6]233來源于地方并超越地方,因而具有廣泛代表性。他在不同作品中,不斷對湘西本土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全球現(xiàn)代文明進行對照與思索,體現(xiàn)出一個置身于變革洪流當中的中國文人的歷史擔當與人類情懷?!暗胤叫灾少F,在于固守特色的同時能夠超越自身,從而獲得更高層面的、普遍性的意義。這樣,排他的、井底之蛙似的地方觀念被打破,地方性獲得了更寬廣的、真正的接受?!盵6]234由此可見,沈從文的辯證文化思考和威廉斯倡導的內(nèi)在精神是契合的。這也是中美兩位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思想、審美思想能夠在世界現(xiàn)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根源所在。
沈從文與威廉斯立足而不限于本土,對生命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哲思。沈從文創(chuàng)作晚期,更是以重視人類生命為己任,體現(xiàn)出一位藝術哲人的思想格局[9]。守護邊遠之地,聆聽異域之音,尋找他者文化,以此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思想資源,這是沈從文對中國文化探尋自信與復興的積極應答。盡管兩位作家所立足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各異,各自本土特征不一,宗教信仰有別,但他們都堅守思考的獨立性,這使得他們的思維角度與思想成果頗具創(chuàng)新性。出于對人類共同的愛和人文主義關懷,他們的思想必然會走向某種不期而遇的匯合。在當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背景下,對沈從文與威廉斯作品“文化間性”的探索是全球本土化與本土全球化雙向互動的必然結果。二人作品的比較研究,對中國文學與國外文學實現(xiàn)平等對話,增進文化和諧互鑒,實現(xiàn)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沈從文作品對外影響的日益擴大,以及國內(nèi)威廉斯研究不斷深入,無論是從文化交流需要出發(fā)還是從作家作品研究需要出發(fā),對這兩位作家進行平行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他們?nèi)祟愐庾R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他們的人類情懷和認知理性、道德理性下的理性精神,畢竟藝術創(chuàng)作中,只有以人類為藝術的本體,人類意識才能突破淺層次的認知走向深層次的思想空間。他們兩人人類意識形成的思想機制存在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思維方法上的差異:沈從文的人類意識經(jīng)歷了從對湘西本土和中華民族到人類整體命運關懷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折射出了20世紀中國走向現(xiàn)代轉型的艱難歷程,也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家、國、天下思想循環(huán)升華的必然結果。威廉斯在西方現(xiàn)代性背景下實施的批判、審美、救贖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文關懷,更具有象征性書寫的意味,成為其文學書寫的整體性思想基礎。作為中美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作家,沈從文與威廉斯人類整體命運意識關涉廣泛,本文聚焦他們?nèi)祟愓w命運意識的共性研究視角,暫且擱置其差異性。比較文學的一條重要路徑是同中求異,異中求通。找差異不難,難的是探索不同國別作家的共通之處。張隆溪先生致力于探索“道”與“邏各斯”之共通之處。博爾赫斯一直強調(diào)人的共同性,而非其差異性,他認為不必過分強調(diào)中西文化相互間的差異:“人類若想得救,我們就必須集中注意我們的相同之處,我們和一切人的共同點。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避免擴大我們的差異性?!盵10]沈從文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與同時代美國作家威廉斯形成共振,對他們兩人歷史書寫背后所蘊含的人類意義進行觀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從人類意識的視野來看,沈從文與威廉斯的歷史書寫超越個人、地域與民族,審視人類整體命運與生存境遇,其背后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特殊性與普適性、地方性與全球性的關聯(lián)互動無處不在,而文化間性就是這種文化互動的產(chǎn)物。這些共性是推動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個體性”延伸到“群體性”再提升到“類性”的內(nèi)在動力。威廉斯與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堅守“人類”意識,把人看作是“類”的存在,這是一種宏大的人類終極關懷。正是因為有了“人類”整體意識,兩位中美地方作家的創(chuàng)作才能超越地方文化,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甚至人類整體文化的觀照與反思。他們的思想穿越中西文化和各種二元對立,構筑二元融合與共生的人類整體命運意識,其藝術思想及價值,必將在時代的長河中折射出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