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5月21-23日,由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浙江社會科學》雜志社協(xié)辦的“新時代的文本與實踐——首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之江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來自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名碩博士研究生們參與了本次論壇。與會嘉賓圍繞建黨百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邏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chuàng)新等主題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研討。
百年黨史,常學常新。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與會同學以建黨百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題進行了討論,展示了研讀黨史的不同視角。蘭州大學田源梳理了百年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歷程,對黨的百年政治紀律建設進行了經驗總結和未來的研究展望。南京師范大學尤文夢以制度和生活兩個關鍵詞為抓手,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改革史為線索,探索了黨的百年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變遷。這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宏觀視角進行的分析,以微觀視角進行黨史研究則強調黨史研究的聚焦性。清華大學熊成帥研究了1935年-1940年期間毛澤東的理論思考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俞佳奇考證了“為人民謀幸福”概念,對比了孫中山的相關表述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為人民謀幸?!备拍畹牟町?,考證了二者之間的涵義鏈接。
黨史研究的方法是評議中的熱點話題。北京大學陳培永認為青年學者研究黨史不能貪求宏大敘事,不能將黨史研究做成歷史事實的堆積,要找到黨史研究的“小切口”,以小見大,聚焦小問題,進行學術性的思考。浙江大學包大為在評議中指出歷史研究具有困難性,各種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當然可以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但歷史研究更是抽象的,黨史研究必須立足唯物史觀,堅持科學的、辯證的思維方法。
立足實踐、聚焦問題。對新時代的實踐和現(xiàn)實問題的學理性探討是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與會同學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邏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理論邏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chuàng)新等主題展開討論。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體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理論界的熱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王海穩(wěn)和楊楷從價值紛爭和文明沖突的研究為起點,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共同價值”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超越,尋找解決價值紛爭難題的可行道路。浙江大學楊曉彤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公共性價值理念與實踐指向》為題,論述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公共性價值理念的原因、制度優(yōu)勢、治理效能,指出要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載體促進社會健康發(fā)展。華中師范大學劉喆立足唯物史觀,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唯物史觀意蘊。山東大學張金星以一個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人類共同體思想的歷史脈絡,研究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關于“共同體”的論述,在反思中刻畫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方位和理論方位。北京大學陳曉儀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在世界歷史的“階段性過程”中探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蘊。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與會同學研究“國家治理”的方法多元。同濟大學程正蒿和復旦大學朱寶清同學都運用文獻分析軟件進行了文獻分析和綜述,并根據(jù)分析結果,探究各自領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評議中,浙江大學成龍強調在借助技術進行文獻研究的同時,更要借助大腦的思維能力對相關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復旦大學駱良虎同學則以“領導小組”為研究對象,研究領導小組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功能,以小見大,以微觀視角研究了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具體方面,煙臺大學范惠和中國人民大學的薛永龍和汝倩倩則以更加具有思辨性的方法進行了研究,范惠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觀的背景、內容和當代啟示,范永龍和汝倩倩則論述了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話的辯證思維意蘊。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出口,理論只有說服人,才可以發(fā)揮其指導作用。浙江大學游志純基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相關研究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意蘊、特征以及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陳雨萌將新時代網絡空間道德建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新時代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根本遵循、主要內容和路徑選擇。河海大學陳念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社會服務為研究對象,探討馬克思主義社會觀、馬克思主義知識社會理論、服務學習理論三重結構性知識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社會服務的重要作用。與會同學注重將“四史”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同濟大學潘男梳理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教育的百年歷程和歷史經驗,西南交通大學熊智鵬基于《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解讀,探討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理路對“四史”教育的啟示。
見微知“著”,經典研讀。與會同學們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研究聚焦《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了文本考察。華中師范大學白太輝精研《共產黨宣言》中的空間理論,探討了《共產黨宣言》中空間理論的正義取向和當代啟示。中國人民大學高清宇基于《資本論》及其手稿的解讀,探討馬克思對“抽象”的批判及其科學抽象觀的構建,探討科學抽象和經驗抽象的本質區(qū)別。復旦大學徐偉軒則以《資本論》為中心進行文本考察,指出馬克思技術資本化批判具有社會歷史批判、生產制度批判、勞動過程批判三種批判范式。蘭州理工大學張亞婷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圣麥克斯”章的語境的研究,探討了馬克思“現(xiàn)實的個人”思想對施蒂娜利己主義的批判和當代價值,對施蒂娜利己主義的階級本質進行了廓清。廣西大學張子揚基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的文本考察,重新探討了“信用”和“革命”的關系問題,指出《法蘭西階級斗爭》中的“信用”有國家信用、私人信用、商業(yè)信用的多元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信用與革命關系的系普、內涵與啟示。華東師范大學胡順則基于多個文本的考察,認為應該超越“揚馬抑黑”的解讀傾向,重新思考黑格爾和馬克思在貧困問題上的結構性理論差異,以貧困問題為切入點,深入到經濟學——哲學語境中思考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思想傳承關系。
首屆”之江論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們搭建了一個廣泛交流的新平臺,論壇內容豐富,討論充分,取得了圓滿成功。各位與會嘉賓和同學通過不同的視角、多元的研究方法,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對“新時代的文本與實踐“進行了深入討論,將對馬克思主義碩博士的學術成長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