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
教學文言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中去學習和體悟,而不僅限于停留在學習的表面,是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學得富有趣味,享受文言文的學習快樂;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在積極的語言實踐表達之中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成長。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愛蓮說》這一篇文言文時,特別注意制造學生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和對話中構(gòu)建課堂的“學習場”,帶給學生實實在在又生動新穎的文言文學習之旅。以下擷取這一課中的教學片段,與大家一同賞析。
【片段一】
師:請把所有寫菊花的句子找出來——(指名朗讀寫菊花的句子)
晉陶淵明獨愛菊。
菊,花之隱逸者也;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師:我們一起讀?。ㄉR讀)
師:第一句,我們能理解。第二句,讀了陶淵明寫的那些詩,應該也沒有問題。第三句,講什么?
生: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很少聽說了。
師:哪個字的意思是“很少”的意思?
生:“鮮”字。
師:“鮮”的讀音是第三聲。陶淵明之后,愛菊的人越來越少,幾乎沒有怎么聽說了。
師:好像不是。不信,我們現(xiàn)場做一個調(diào)查,臺下聽課的老師,喜愛菊花的請舉一下手。(很多老師舉手)
師:你們看,菊之愛,陶后大有人在啊。所以,這話寫得好像不符合事實。你們怎么看?
在這篇文言文中,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將菊、牡丹與蓮相互比照,表現(xiàn)這三種植物花卉所代表的不同隱喻,從而揭示自己“獨愛蓮”的品性。在文中,作者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可是,這里王老師卻出奇不意地將現(xiàn)場聽課老師作為課堂資源,形成“菊之愛,大有人在”的課堂學習沖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進而發(fā)現(xiàn)文中的“菊之愛”,不只是停留在菊的外形之上,而是深入到對菊的品格——隱逸之愛上,這為學生接下來發(fā)現(xiàn)愛牡丹、愛蓮在象征意義上的不同。文本內(nèi)容與課堂現(xiàn)場調(diào)查結(jié)果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幫助學生立足文本核心的角度進行內(nèi)容理解,既弄清楚作者在一篇116 字的短文中為何要寫三種植物的原因,也為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表達主旨打下基礎(chǔ)。
【片段二】
師:既然周敦頤對蓮的觀察如此仔細,對蓮的描寫如此傳神,我想,他應該不會忘記,蓮除了顏色、姿態(tài)、花莖、香氣,還有這些吧——(出示)蓮葉: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暑的功效;
師:這是什么?
生:(齊)蓮葉。
師:可以入藥,清熱解暑。(出示)蓮蓬:可以入藥,有化瘀止血的功效;
師:這是什么?
生:(齊)蓮蓬。
師:可以入藥,化瘀止血。(出示)蓮藕:可以食用,有健脾開胃的功效。
師:這是什么?
生:(齊)蓮藕。
師:你瞧!蓮葉、蓮蓬、蓮藕,多有特點,多有價值!為什么不寫寫這些呢?
在這里,王老師列出蓮除了在這篇文章中所寫到的顏色、姿態(tài)、花莖和香氣外,還有蓮葉、蓮蓬、蓮藕等同樣也各有價值,也值得在文章中加以贊頌,可這一篇文言文為何沒有寫到這些呢?這也形成一個對文章選材方面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作此選擇?從而發(fā)現(xiàn)作者寫這些是要表現(xiàn)蓮正直的品性,并且更進一步明白寫蓮,也是在寫君子的品性,即蓮的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香遠益清,這些作者所重點表現(xiàn)的蓮的特征,與君子的剛正不阿、潔身自好、泰而不驕、通達正直、高潔獨立等品格相一致。這樣,學生既明白了作者選擇材料的內(nèi)在原因,也打通了蓮與君子之間的聯(lián)系。激起沖突,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為課堂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片段三】
師:這就是周敦頤筆下的《愛蓮說》。我們知道,一個真正的君子,不光要說到,更要——
生:(齊)做到。
師:我們來看看周敦頤做到了沒有呢。這是周敦頤的故事——(出示并指名朗讀。)
周敦頤擔任江西南安的司理,負責案件審判。他的頂頭上司要判一個犯人死刑。周敦頤審理后,認為此人罪不當死。上司非常生氣,堅持己見。周敦頤憤然說:“為討好上司而亂殺人,我堅決不干!”說罷,他交出官印,準備辭官。上司從沒見過這樣剛正不阿的下級,就重新審案,最終免了犯人的死罪。(據(jù)《宋史·周敦頤傳》)
師:這一年,周敦頤才29 歲。這一年,《愛蓮說》還沒有開始寫。但是,你在哪里看到了他的蓮之愛?
由文及人,正如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弊x《愛蓮說》,學生就不能不去了解周敦頤。面對官場渾濁,他沒有消極避世,更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旗幟鮮明地做一個正直、高尚的君子,做一個廉潔、進取、受人敬重的好官。這也是歷史上真實的周敦頤,可是,如何才能將作者的文字與作者這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呢?
為了讓學生通過《愛蓮說》這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作者,王老師首先拓展了一則周敦頤的故事,然后又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沖突:在周敦頤發(fā)生以上故事時,他的《愛蓮說》還沒寫,可你能從故事里看到他的蓮之愛嗎?通過文章要看到文章背后的“作者”,學生從故事的細節(jié)中尋找周敦頤與文章中蓮花之間相通的地方,體悟到作者人品與文品的高度統(tǒng)一,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達到了新的高度。
正是在教學中王老師創(chuàng)設(shè)的一個又一個沖突,建構(gòu)起課堂的“學習場”,不斷推進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學習理解,一步步挖掘出文言文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幫助學生真正讀懂了蓮與人共通的文化意象,帶給了學生一段美妙的學習之旅。這樣的課堂別具慧心,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