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孫宇
[摘? ? 要] 決策問題不僅是一個認識論問題,更是一個價值論問題,需要從主體性視角進行分析。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決策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各有其特點。各種決策的共同特點是:決策本身作為一種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具有實踐的基本要素,需要從主體、客體、中介以及決策質量的影響因素、決策優(yōu)劣的現(xiàn)實標準等方面進行分析??偟膩碚f,決策是一種主體性的實踐行為。
[關鍵詞] 決策;決策科學;決策類型;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4-0081-10
自古至今,人們每天都在為一些事情作出各種各樣的決策,引起了對決策的方法和規(guī)律的關注。古時候的人更多的是將那種超常決策的能力神話化,認為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是上天賜與的神,比如諸葛亮就是那一時期具有超常洞察力和決策能力的人物之一,被人們稱之為“神機妙算”的鬼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科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在心中越來越深入之際,人們便以更加理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決策行為,認識到不能從英雄史觀和神話史觀的角度,而應該從歷史的、現(xiàn)實的、唯物的、科學的視角來研究這一特殊的人類行為。因此,本文試圖從主體性視角來分析決策的多種類型、基本要素和影響決策質量的因素等幾個方面,進而論證決策是一種主體性的實踐行為的觀點。
一、決策科學視角下的決策類型
科學地研究決策問題是基于統(tǒng)計學發(fā)展而來的。一方面,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決策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另一方面,決策具有動態(tài)性。從決策科學視角來看,單目標、單階段、確定型決策比較簡單,每一個行動方案只有一個結果,可以用結果值的優(yōu)劣作為判斷依據(jù),建立決策模型進行評價分析。而多目標、多階段、風險型決策情況復雜得多,每一個行動方案涉及的自然狀態(tài)不確定,條件結果值有若干個,建立選擇最佳行動方案的決策模型就困難得多[1]。然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決策都不是能夠簡單確定的。復雜決策模型建立之困難說明決策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不能脫離主體,更深刻地說明了決策不僅僅是一個認識論問題,更是一個價值論問題。
(一)從決策的性質角度分類
從決策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定性決策或定量決策。從根本上來說,決策對象性質的區(qū)分主要看它在決策方法的使用上是用常規(guī)的手段還是例外的手段。
定性決策是決策性質劃分子項中的一個重點研究領域。此類決策一般采用決策軟方法,即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既要根據(jù)已掌握的信息和對客體規(guī)律的把握來判斷和預測主客體之間在現(xiàn)實的力量介入后可能會發(fā)生的新的變化,又要運用主體的直覺、非理性、主觀的價值取向等非量化手段介入,最終形成決策方案。決策軟方法的復雜之處就在于它的動態(tài)性。決策之初,決策者需要在信息分析、決策客體的認識、決策主體的理解和對象的認定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對決策的“事”有一個全方位的概括,需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決策參與者的智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逐漸形成決策主體對對象的價值評價,減小決策壓力,盡快形成決策方案并付諸實踐。
定量分析則相對容易一些,它通常指決策過程中所使用的“硬方法”,一般指的是,一些有既成案例的決策對象,運用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決策模型或數(shù)學公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合理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借助計算機的廣泛使用進行決策,不僅有助于決策科學的快速發(fā)展,而且使人們處理常規(guī)問題的能力也得以提高。通過計算機對大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模擬實驗,將一些普通的定性決策轉化為定量決策,或者獲得一定的規(guī)律和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能夠減少定性決策的難度。但無論定量決策發(fā)展有多快,計算機能力有多強,人們還是能清晰地認識到,計算機等量化決策只能是輔助人們更加快捷的決策,而不能代替人們決策。因此,現(xiàn)如今的決策分析更多會采用“軟硬結合”的方法,這也將成為決策方法使用的一種趨勢。
(二)從決策的連續(xù)與否分析
按決策過程的連續(xù)性分類,可以將決策分為單項決策和序貫決策。按照決策目標的多少可以分為單目標決策與多目標決策。這種連續(xù)性既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單一與多個目標上的,因為目標間可以形成一種目的和手段的關系。通常大多數(shù)決策都是一種相對靜止的、非連續(xù)性動作,而連續(xù)性決策則需要在決策前經(jīng)過持續(xù)論證,決策過程中根據(jù)階段性反饋不斷修改決策方案,最后在階段性目標達成之后才能構成下一步?jīng)Q策的起點。譬如讓國家繁榮強盛就是一種連續(xù)性的決策,其時間跨度較長,體現(xiàn)出的邏輯性和動態(tài)性極其復雜,決策方案必須經(jīng)過持續(xù)的論證、不斷的修改才能形成。
在決策分析中,關于階段性比較明確的決策類型通常采用決策樹的方法。例如青年人對職業(yè)生涯的決策,就可以運用這一方法對不同選項的利弊作出分析對比后得以完成,這是連續(xù)性決策中相對簡單的多階段決策。然而,很多時候連續(xù)性決策的階段性并不是很明顯,其階段和節(jié)點的劃分要根據(jù)決策和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順序和狀況才能決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序貫決策。連續(xù)性決策的最大特點是整個決策系統(tǒng)具有動態(tài)性。
(三)從決策的狀態(tài)與情境把握
從對決策對象的狀態(tài)和情境的把握上,可將決策分為確定性決策和不確定性決策。其中,根據(jù)決策概率的是否已知,不確定性決策又可分為風險性決策和含糊性決策。
確定性決策相對比較容易,一般通過直觀分析法、線性規(guī)劃法和盈虧平衡分析法等數(shù)學計算方法即可得到?jīng)Q策參考意見。而不確定性決策相對復雜得多,它所涉及的決策對象發(fā)生的概率是無法通過計算得出的。那么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到底采用哪一種決策方式最合適呢?這跟決策主體的風格有很大的關系。
風險性決策是不確定性決策中的一種,它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決策目標,例如上山打獵或出海捕魚,決策者的目標是要打到更多的獵物或捕到更多的魚;二是要有備選方案,例如打獵去哪個山頭、出海去哪片海域,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調整;三是有某種因素是決策者無法預期或主觀改變的,例如打獵時是否會下雨等等。在此下雨或不下雨是作為一種風險因素存在的,而且它會對決策方案的選擇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四是由于受到下雨的影響,人們會將方案調整到備選項上,那么預期能夠打到的獵物數(shù)量是不一樣的等等。當然,對古代獵人來說,這種風險性決策往往是通過經(jīng)驗作出的,而在經(jīng)濟和科學日益發(fā)達的當今,對于風險性決策人們通常會采用現(xiàn)代決策分析方法,譬如決策表法、損益表法、風險矩陣等等。
模糊性決策是人們所面對的最為復雜的不確定性決策中的一種。它與風險性決策實踐的本質區(qū)別在于,風險性決策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參考,而模糊性決策是毫無精確數(shù)字依據(jù)的,而且它所指對象的外延是不確定的,比如“找到那個最適合的人結婚”,這就是模糊性決策的實際案例。因為“最適合的”這個概念是沒有清晰的界定的,它既不可能用數(shù)字來計算,也不可能有現(xiàn)成的模板作參考,適合與否是隨著主體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它帶有強烈的主體性又隨時間發(fā)生改變。還有,模糊性決策之所以模糊,主要表現(xiàn)在決策對象的可選范圍的不確定性上,而且試圖用最優(yōu)解來制定決策方案,比如“最合適的那個人”這一概念往往使得決策主體將可選范圍擴大到全人類,這無疑大大降低了決策的可執(zhí)行性。值得注意的是,模糊性決策的對象雖然是不清晰的,但它的對立面卻是清晰的,雖然決策者無法判定“哪一個人最合適”,但他一定能夠清楚地知道“哪一個人不合適”。因此,以決策對象的對立面作為參考來進行選擇也是模糊性決策的一種可取方式。
(四)從決策的影響力判斷
按照決策的大小和影響力來說,可以分為戰(zhàn)略決策和戰(zhàn)術決策、宏觀決策和微觀決策、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首先,決策的影響不單反映在決策的結果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決策制定過程中、決策主體要承擔的風險和機會成本上。其次,從決策制定之后方案的靈活性上來說,若一項決策在對方案的調整上靈活度越低,那么此決策就越重要;反之若靈活度越大,那么這一決策的影響力就越小。最后,要看決策是常規(guī)決策還是例外決策,常規(guī)決策一般可控風險已經(jīng)被主體所掌握并能被主體所承受,而例外事件的決策則需要主體投入更多的精力方能作出。同樣,決策的后果和成功的概率在決策之初是沒有經(jīng)驗可以依賴的,那么這樣的決策就是重要的決策。另外,在例外決策中,往往體現(xiàn)著變量的不可量化性,它無法通過計算而獲得一個概率來幫助決策者制定方案,往往需要決策者通過直覺、靈感并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傮w來說,所有決策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都體現(xiàn)在“對人的影響上”,無論是對決策主體還是對他人都同樣適用,例如我國改革開放、三峽大壩建設等決策就對每個人的生存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帶來了極大改變。
(五)從決策者數(shù)量來看
根據(jù)決策者的數(shù)量或利益分化與否,可以將決策劃分為單主體和多主體兩種類型。決策中的多主體指的是一個決策事件當中有很多個成員(主體)參與,而群體內的這些主體利益不完全一致,構成了多主體決策或群體決策的基本邏輯前提??梢哉f,現(xiàn)實社會中的決策大多是群體或多主體決策。例如我們可以將夫妻二人所組成的家庭視為最小的群體決策,對于決定家庭發(fā)展方向類的決策就屬于多主體決策,夫妻倆都是決策主體。在主體利益的一致性上,有時候是一致的,但有時候卻并不完全一致;對于決策的結果,有時候是能夠共擔利益和風險的,同樣,有時候也并不能做到共擔。從共擔角度來看,群體決策效果不能低于單個主體,否則,這樣的組合是存在風險的。實際生活中,決策權力有時會從甲方過渡到乙方,或者恰好相反。決策權是在事件較量中獲得的,夫妻間若長期處于決策權爭奪的狀態(tài)中,那么夫妻關系就不會穩(wěn)定。實踐證明,群體決策的效果并不一定優(yōu)于個體決策,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群體決策的弊端,合理選擇決策方式。
(六)特殊的決策類型
除了常規(guī)的決策分類之外,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決策類型,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即博弈型決策和競爭性決策。
舉例來說下棋就是最為典型的博弈型決策,但這種單贏或雙贏的博弈結果,是各個決策主體在事前就能夠作出預測的。假如用談判來分析博弈型決策,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甲乙兩方在帶著各自的目的進行談判的時候,他們需要互相猜測和揣摩,通過一些信息、信號把握對方的決策是什么,依此再修改和確定自己的決策。即甲的決策是要根據(jù)乙的信息來制定的,反之亦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具有競爭性質的決策問題,例如在經(jīng)濟領域各公司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展開競爭;在政治領域各個政黨為了取得政權而進行競爭;在軍事領域敵對雙方為了取得戰(zhàn)爭勝利不僅要拼實力還要采取一些策略。競爭性決策的特點就是一方的信息會成為另外一方進行決策的依據(jù)。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領域的決策既是人們經(jīng)常遇到的,也是非常復雜的、需要公共理性來主導的決策過程。它要求決策者站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立場來考量決策方案可能帶來的客觀效果,它需要決策者有很強的預判能力,并運用事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來作出綜合的決策方案。一般來說,這些領域內的決策影響面比較廣泛,時間比較長遠,而且會隨著實踐的變化不斷對原方案作出修正甚至取舍。
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決策類型的分析,可以從主體性視角對決策作出一般性的概括。決策的邏輯過程可以理解為:一是決策主體以價值最大化原則設定目的;二是以此目的為指導篩選信息;三是根據(jù)已有信息選取最大范圍內的最佳方案;四是付諸行動,改變對象世界,滿足自身需要;五是根據(jù)對象世界的反饋來反思、評價和調整自己的決策。
二、決策的基本要素
決策的要素主要分為:決策者、決策目標、決策方法和決策對象。在此筆者將決策方法、決策標準以及影響因素都納入到基本要素的行列,并對決策對象與決策客體的區(qū)別進行了分析,指出這一區(qū)別的重要性。然而,決策要素之間是否會存在結構性的矛盾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有人認為決策當中的主客體就是一對矛盾關系,甚至會發(fā)生轉換及互為主客體,譬如婚姻決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決策制定過程中的目標、標準和方法問題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是不是可以不擇手段?應當遵循以目標為優(yōu)先原則還是以方法為優(yōu)先原則?例如二戰(zhàn)中美國要攻打日本時,是采用常規(guī)部隊登陸作戰(zhàn)還是投擲原子彈結束戰(zhàn)爭——當然不否認這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一)決策中的主客體因素
筆者認為,應當以“決策主體”來替代“決策者”這一通俗化的表述?!皼Q策主體”這一概念有利于說清楚決策作為一種關系性實踐活動。其實通過對“主體”概念的澄清更有利于對“決策目標”這一概念的把握,因為主體總是抱著這樣或那樣的目的而進行決策的,可以說主體的需要是決策得以發(fā)生的前提。決策主體既可以是單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它都是實踐中現(xiàn)實的人。
決策活動當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決策主體,其有著最終決定權,即便這其中有以決定為名義的意見出現(xiàn),但也只是參考。決策主體往往涉及到社會角色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在一定的社會角色扮演下,就會采用這個角色域內的決策。社會角色是人作為社會關系存在的價值關系定位,通常是預判一個人在一定范圍內決策的參考依據(jù),也是評判其決策是否合理的依據(jù)。決策主體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判斷力或者說決斷力的問題,決策是一種耗費心智甚至是高風險的行為,決策者能否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下定決心將方案付諸行動是衡量決策者決策能力的重要指標。這個能力集中體現(xiàn)在個人身上,它既不是一種遺傳的能力也沒有什么現(xiàn)成的方法可學習,它有很強的個體性,體現(xiàn)著個人的精神意志、素質、性格和做事風格。
在強調對決策主體的社會性因素把握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決策主體是作為自然人存在的。所以對主體的研究一方面要注意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其自然屬性,尤其要注意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質量下的個體生理素質和決策能力是不一樣的。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大腦左半球的功能側重于抽象思維,如語言、邏輯、數(shù)學、分析、判斷等,它是以線性方式處理輸入信息的;腦的右半球側重于形象思維,如空間關系、藝術等,它是以視覺空間、非線性方式處理輸入信息的。因此,不同的個體決策風格就會有所不同,但通常不存在完全科學型或完全藝術型的決策者。一個優(yōu)秀的決策主體,會審時度勢,能夠做到在確保達到?jīng)Q策目的的理性基礎上合理采用藝術的方法。
在對人們日常的決策行為的研究中,要注意細分“決策做什么”和“決策如何作”的不同。決策在西方管理科學中其實對應 decision和decision making兩個方面,通常決策分析或者決策科學研究更多地討論decision making,即表明決策主體已經(jīng)確定要做什么的前提下,主要解決的是“如何作決策”的問題,或者說更側重于決策過程中的實施方法,而不是“要不要”或者“該不該”做什么這樣的一類問題。決策對象指的是“事”,而決策客體則是“事”中涉及到的那個“東西”,二者有著明顯的不同。決策對象不是事物,而是事情。我們向來都是這樣表述決策的:“我要不要把這個蘋果吃了?”或者說“我要不要先回家一趟?”它總是暗含著一個即將發(fā)生的行為。
對決策客體的把握需要遵守人類實踐中兩個尺度當中的真理尺度,即需要用知識論的方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和規(guī)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必須堅持客體尺度。例如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吳子兵法》中所體現(xiàn)的就是根據(jù)客體的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對敵方案的軍事決策。根據(jù)秦國地勢特點和秦人的好斗之心,吳起認為應該通過利益誘惑,使得秦國軍隊分散,然后再逐個擊破 [2]的策略,這說明在先秦時期,我國的軍事決策思想家就已經(jīng)擁有根據(jù)決策客體的特點來制定軍事方案的智慧。
(二)決策制定過程中的目標、標準和方法
決策主體如何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決策的首要問題。本文所講的決策只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對決策目標本身的制定,而不是狹義上的那種只考慮制定什么方案達到目標的問題。決策制度目標之間的內部也會形成一種制約關系,即低一級的目標是否與高一級的目標相一致。決策目標的制定和判斷標準,會受到歷史局限性的限制。比如在農(nóng)耕時代,人們認為砍伐森林、發(fā)展農(nóng)業(yè)就是好的決策目標,然而實踐證明,這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并不是好的決策目標。
人們都知道自然沒有目的,也不會選擇,而進化選擇不過是一種擬人化的手法,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人們反對黑格爾所說的“自然是一個有意志的實體”,認為只有人才有選擇的權利,才有真實的目的。因此,一切決策都是基于人的需要與目的而展開的。通俗點講,決策就是人們帶著目的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否定性批判的過程,決策本質上是否定的、革命的和體現(xiàn)著人的生命意志的實踐行為。
決策目標是指決策行動所期望達到的成果和價值,換言之,就是問題的“邊界條件”。一項有效的決策,邊界條件說明得越清楚、越精細,則依據(jù)其作的決策越有效。很多條件下,決策具有多目標,且目標間具有負相關性,這種多目標的決策問題是決策中的難點。從目的的層級上來說,低一級目的總是高一級目的的手段,而高一級目的則是低一級目的的評價尺度。同樣,在現(xiàn)實實踐中,個別性的、短期的、低級的目標只有依賴和服務于更加高遠、偉大的目標才能順利地達成,若沒有高一級或者最終的那個目的來引導,微小的目標是很難實現(xiàn)的。這種目的的層級既體現(xiàn)在個人行為中也體現(xiàn)在組織行為中。
決策主體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價值訴求是決策目標能夠明確的主要依據(jù),而且目標的明確與否直接影響決策的質量。對決策目標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選擇是應首先考慮的,好的目標對主體來說應該是明確、恰當和具有可實現(xiàn)性的。同時還要根據(jù)決策內容的復雜性來判斷是否應該將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分目標,以及各層執(zhí)行部門對總目標的貢獻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俊峰認為,目的就已經(jīng)包含了價值意識,或者說正是由于主體的價值需要才引導出具體的目的,才有進一步的決策目標問題。決策實踐本質上是否定性活動,它是一種對外在客觀存在的一種否定,一種對現(xiàn)有實存狀態(tài)的不滿,主體認為需要通過實踐性的改造活動使得客觀存在的對象性世界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狀態(tài)?!叭魏我粋€目的,至少都含有三個要素:(1)對客觀對象的一定了解;(2)對自身需要的一定意識或覺悟;(3)對對象和自身需要之間關系的一定認識。三者的綜合,才產(chǎn)生出作為行為結果之超前反映的目的,亦即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在觀念上改造過的對象或狀態(tài)”[3]。
什么是好的決策,好決策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在本文看來好的決策包括正確和效率兩個方面,即在信息和約束條件下又快又好地達到?jīng)Q策目標??偨Y起來,決策的根本標準就是“趨利避害”,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最大利或避最大害”是決策尤其是風險決策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價值標準下的兩種面向。然而,現(xiàn)實中的決策和執(zhí)行總是在達到最滿意結果的時候就已結束。因為決策目標不是無限制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無論決策者如何希望自己做到最大化的趨利避害,而實踐的結果卻要遵循“最滿意方案”。每一個決策對于主體自己的評價標準來說都是“真”的,它真實地反映了主體的評價標準;但是對于主體的價值需求來說可能是“假”的,因為主體的這一決策對自己來說可能并不是“好”的,甚至是“壞”的。比如玩物喪志、因小失大等都是主體在決策時對自己的價值需求沒有一個客觀現(xiàn)實的把握所導致的。另外,決策的對象是“事情”,而不是客觀事物,這也是為什么要區(qū)分決策對象和決策客體的原因所在。而決策的事情也有“輕重緩急”之分,決策主體要根據(jù)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決策策略,它總體上要求決策者做好長遠與眼前之間的權衡問題。當然,決策的原則也是評價優(yōu)劣的標準,決策目標制定的原則是有針對性、可實現(xiàn)性、可執(zhí)行、與社會風俗的匹配性,即決策目標應當符合法令、政策、道德等規(guī)范。
在具體的決策執(zhí)行中,決策者的價值觀和對風險的態(tài)度構成了實際決策準則的一部分,比如1930年發(fā)生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在前四次反圍剿的決策與斗爭中都是基于對風險的有效評估,采取了穩(wěn)中取勝的積極決策標準,而獲得了勝利。然而,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導致紅軍失敗。1934 年10 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被迫撤出根據(jù)地開始長征。歷史告訴我們,同樣一個決策對象,顯然激進派總是采取大膽冒進的做法,這種不科學的決策標準只能增加決策失敗的概率。所以,在決策前后要運用系統(tǒng)理論進行決策,要注意時機和條件是決策的基本前提,而準確可靠的信息是決策的物質基礎,采取積極穩(wěn)健的決策標準,選定一個最佳的決策方案,最終獲得一個“最滿意結果”。決策標準對決策成敗的影響使我們認識到,一個有力的組織想要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就一定要積極思考如何形成一個完善的決策制度,對自己組織的決策風格和特點要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具體決策時作出有效決策。
有些決策理論研究將決策理論與方法歸結為決策過程這一決策基本要素中,而本文則將決策理論與方法單列出來,決策一定是要依據(jù)一定的理論并采用相關方法的,例如人們所熟悉的多屬性決策方法和模糊決策方法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策問題的核心就是關于決策方法的問題。決策方法的使用要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即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根據(jù)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在后文將要提出的不同決策類型即是根據(jù)不同決策對象的特點而采取的不同決策方法的集中體現(xiàn)。若給予更為抽象性的概括,決策方法應分為三種大的類別,即經(jīng)驗性方法、科學性方法和直覺性方法,方法的使用要根據(jù)決策類型的不同而變化。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日益復雜和豐富,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近年來的三論歸一說的創(chuàng)造與大學科方法論的發(fā)展都為現(xiàn)代的決策分析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理論基礎。由于決策的影響如此重大,以至于各國政府都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進行這門學科的研究?,F(xiàn)如今決策分析已經(jīng)成為了一門體系完備的學科,它主要包括三個層次:決策方法學、決策行為學和決策組織學。其中決策方法學是決策分析學中最為基礎的一部分。其以抽象的和分解的方法研究決策中的具體元素,將每一個決策單項進行孤立的拆分和研究,著重研究決策的基本概念、標準、原理、原則、步驟、條件和方法等等。在決策分析這門學科中,對于決策方法學的研究占據(jù)了主要分量和篇幅,這難免使得人們對決策方法學的認識產(chǎn)生了誤區(qū),認為決策分析就是決策方法學。其實決策分析學還有另外兩個層面,一個是決策行為學,一個是決策組織學。決策行為學屬于決策分析比較中的一個層次,它的研究對象是決策者的全部行為,其目的是讓決策者的行為達到總體的合理,也就是總體科學化。因為決策者的時間、精力、知識,以及條件和信息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在一種理想的模式下做出完備的分析,從而進行決策。另外決策者本身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人,他總是有一定的生活背景、主觀因素以及心理特征等等,這都是決策行為學需要關注的內容。決策組織學是決策分析中關于決策研究的最高層次,因為它不再關注具體的個人以及決策的孤立選項,而是將決策當作一個組織的行為來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現(xiàn)實中人們應該如何作決定與人們實際上是如何作決定的,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屬于規(guī)范性問題,而后者則屬于描述性問題。所以,科學研究既要有規(guī)范性取向,立足于現(xiàn)實樹立一個理想的方向,在必要性與可行性之間保持一種張力;同時又要現(xiàn)實地認識人和同情地理解人,要知道人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踐行價值的主體,人在認識與改造對象的時候,在決策的方法中體現(xiàn)了人如何看待、判斷和詮釋自己對對象的理解。只有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才能找到具體有效的決策方法。例如我們只有基于對人的同情理解,才能明白為什么人們在面對風險型決策的時候更多地采用了最少損失原則,而不是最大成功原則,也會對一些輔助性決策在決策中的地位和功能給予正確的評價,比如“納甲筮法”和“龜甲占卜”等,它是中國古人尤其是商周以來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廣泛使用的決策輔助方法。然而人們總是會誤解,這便是決策的全部,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它只是決策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決策本身。在生產(chǎn)力低下和科學缺乏的前提下,占卜可能取得的最大效果是減少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壓力,以及統(tǒng)一族群對未來的信息,獲得一致的力量來克服當下的困難。
三、決策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決策總是指向未來的,但對于人們對未來的期許和未來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其并沒有完全的決定能力。但決策又是一種預測論或決定論前提下的人類實踐行為,它總是要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當中把握到一種確定性,才能夠下決心付出行動。通過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注意力會隨著壓力的增大、環(huán)境的苛刻而集中起來,若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處理和決策的時候,人們一般是采用串聯(lián)的模式。而要想讓自己的決策行為在一定的理性當中運行,就需要將自己設定在一定的情感和一定的信息環(huán)境當中。
決策的影響因素是決策過程當中的重要部分和集中體現(xiàn)。如果用三個同心圓分別來表示決策主體的價值需要、決策過程中所受到的約束條件和實現(xiàn)決策目的的決策手段的話,那么最核心的就是價值需要,而最外層的是決策手段,中間層的則是決策所要面臨的決策約束條件,決策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進行的。決策的過程不像決策主客體是一個結構性的關系,而是以一個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因此影響因素總是隨著決策過程中矛盾的發(fā)展與轉化而不斷進入到?jīng)Q策過程中。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影響我們黨決策的主要因素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和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的制約;而新中國成立之后,影響黨和國家決策的主要因素則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所以加快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成為決策的重點。而此刻如果對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判斷失誤,則會釀成類似“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實踐方案。那么決策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xiàn)為時間條件、經(jīng)濟條件、備選方案、知識水平和決策主體本身的組織結構、文化風格和成員之間的制衡等等。
如上所述,決策并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要在現(xiàn)實條件的約束下進行,就像每一個實踐者都要在具體客觀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約束下進行改造自然和自身的活動一樣,決策作為一種實踐行為也不例外。決策的條件總是客觀的,比如出海打漁總要在具體的天氣環(huán)境下決策,推廣一項新產(chǎn)品總要考慮受眾的經(jīng)濟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在以上的約束條件當中,時間條件是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因為任何決策都要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作出決斷。時間框架與行為決策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決策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問題?!斑^于忙碌的人和窮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jù),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時間,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重要事情,因此不能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4]。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是否是稀缺資源主要來自于主體的評價,主體對自認為是關鍵的信息或資源賦予極高的權重,導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但若主體預判錯誤,忽略真正有用或者有價值的信息,就會導致后面的決策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根源性的錯誤。另一方面,無論是經(jīng)濟學家將時間視為一種資源還是管理學家將時間中的事情劃分為輕重緩急來決策,時間都是被當作約束條件來使用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一切在時間內的決策都使得時間成為第一約束條件,而問題是有哪一種決策不在時間內呢?當然,關于時間約束條件的弊端也有專家提出了一些意見,比如在此種決策情境中,個體決策者會更多采取啟發(fā)式?jīng)Q策,而減少認知分析的作用,這樣實際上會阻礙更為綜合的分析決策程序的運行,進而損害決策效果。
決策的第二個影響因素是經(jīng)濟條件。對于整個人類都是決策主體來說,人類總是在一定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作出決策,比如我國強調一切政策和發(fā)展建設都要遵循的基本前提是“我們處在并且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指的就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生產(chǎn)力水平,這是我們制定決策最為根本的約束條件。而對于個人、家庭或一般性的組織來說,大部分決策也都是經(jīng)濟決策,比如一個家庭在選擇購房、購車時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經(jīng)濟水平。
第三個方面是備選方案的問題??梢哉f沒有備選方案就沒有決策,決策一定是在不同的方案之間作出選擇。如果一個決策有且只有一個方案就會陷入“霍布森選擇”的困境之中。那么如何對方案進行評價?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目標是否合理;依據(jù)的價值目標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可執(zhí)行性(包括成本能否接受、資源能力的匹配以及社會影響等);方案制定時所依據(jù)的理論和方法是否科學。同時評價的方法主要依據(jù)評價主體的經(jīng)驗、數(shù)學測算甚至小規(guī)模的實驗等。最后決策準則要求把握決策的時機、正確對待信息、盡量達到最滿意方案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決策制度。
第四是主體的知識水平對決策的影響。主體的知識水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對信息的占有和分析能力,其中信息的占有可以分為通過以往的學習和由生活經(jīng)驗積累起來的知識量的沉淀信息,以及具體決策情境下獲取的有用信息;然而這并不構成決策主體面對決策所運用的知識水平的全部,最為重要的是,決策主體要能夠分析自己的處境和真實的需要,進而對有效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并最終制定符合現(xiàn)實的方案。可以說決策水平的高低集中體現(xiàn)在決策主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方案的制定能力上。
當然除上述因素之外,還要注意決策的政治、自然和人際關系等環(huán)境因素。在決策之初我們既要了解決策所面臨的自然狀態(tài),即不以決策者主觀意志為轉移,又要預判一旦行動起來會打破現(xiàn)有狀態(tài),因此需要在決策過程中當中不斷調整決策方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貢獻之所以重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決策主體的真實情境的把握上,他將決策的主體定位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現(xiàn)實的人,決策主體越精確,那么他受到的約束條件就越現(xiàn)實,無論是其個人的能力、時間、精力等條件還是他所處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等都使得這樣的主體在制定和選擇決策方案的時候非?,F(xiàn)實,決策的方案也具有強烈的可執(zhí)行性。
西蒙“以行政人假設取代理性人假設”[5]。相對于理性人假設將決策者置于一種全知全能以及時間條件都無限充足的理想狀態(tài)下而選擇一個最優(yōu)解來說,行政人假設則承認決策主體的現(xiàn)實條件和困難,認為人們的決策其實并不需要一個最優(yōu)解,而是一個最滿意解即可。滿意要求極大地減少了搜尋成本和計算成本,簡化了決策程序,這本質上體現(xiàn)了西蒙對決策影響因素的充分考慮。他對決策主體的這一同情式的理解從根本上解決了現(xiàn)實的決策困境,并大力推進了組織行為學和管理科學的進步,也帶動了決策研究向其他學科的跨越與滲透。當然,我們在決策的時候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也是充分考慮到各種決策影響因素之后所總結出來的基本原則,例如要遵從開放性、系統(tǒng)性、實踐性、可行性、經(jīng)濟性、合理性、社會性、滿意性、環(huán)境約束和動態(tài)原則等。
[參考文獻]
[1]? 趙新泉,彭勇行.管理決策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陶新華,朱永新.先秦兵家決策心理思想研究[J].心理學報, 1999,(2).
[3]? 馬俊峰.價值論的視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愛梅,孫海龍,熊冠星,等.“時間貧窮”對跨期決策和前瞻行為的影響及其認知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6,(6).
[5]? 赫伯特·A·西蒙.管理決策新科學[M].李柱流,湯俊澄,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李利林]
Multiple Types, basic Elem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cision-making
——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CHEN Yang, SUN Yu
Abstract: The decision-making problem is not only an epistemological problem, but also an axiological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decision-making can be divided into multiple types,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on feature of all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is: decision-making itself, as an object-oriented perceptual activity, has the basic elements of practice. It needs to b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object, intermediar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cision-making quality, and realistic standards for decision-making. In general, decision-making is a subjective practice.
Keywords: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science; decision-making type; subje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