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雅
(商丘技師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園林數(shù)量雖多,卻留存不易,蘇州在明清時期大造私家園林,見解獨到手法高明,幸而代代傳承得存至今。
剛進留園,空間說不上開闊,陰暗的廊道中悄悄開一處天井,及至明瑟樓,突然有了視野,遠遠地看到嶙峋的山,淡淡的倒影,幽幽的樹林。
這是留園,現(xiàn)在由平面圖看過去,自園門到大戲開場的古木交柯,竟有占據(jù)整個園子縱向距離近三分之一的長度,但是那段路徑使人焦急,卻放在文章開頭講,是有原因的,回想進門之后,廊子雖曲折狹長,但幾步之后,有轉(zhuǎn)折處的小廳,角落處堆疊湖石,植樹,石頭整個倚斜于白墻邊,似乎是透過墻露出的山腳。而在這處景致對面的廊道東側(cè),便是當時主人的舊宅,整個后花園的山水盛景,就從這里開始。
這里有趣的,其實這個宅子從正門出去,便是市井街巷,試圖容人遐思一下,當年那些居者走到此處,推開門,旁邊一道幽暗的小道,更扎眼的是眼前,石頭樹木,高墻,恍然似乎居于塵世之外山野之中,心機的設計師又于視線前方設廊道,布景,名“古木交柯”,開花窗,隱約瞥見池岸疊石,山林亭臺,仕人偶有閑情逸趣意在山林,“身在江湖,情馳魏闕”,形容此處再合適不過。 原來看待園林,是仕人不得出世,借以憑吊山水,遙寄心緒,竟真如世外山林一般,緩步咫尺,便恍若隔世。
汲古得綆,意為求學需下功夫求線索,汲古得綆處,是主廳五峰仙館的偏房。這個地方向東,是中央水池,小蓬萊,當時從涵碧山房穿過,身后是疊石院墻,又頗有下山見舍見池的驚喜感,涵碧山房緊貼著南邊的明瑟樓,高度不及明瑟樓,立面上也比明瑟樓更為封閉一些,因為涵碧山房和綠茵軒一致,在另一條,也就是祠堂流線末端,是迎接客人拉開大幕的位置,故其向南方作全開放,視線剛好通過假山承接,還可以看見過廊,那過廊與舊宅來的客人所走的綠茵軒相連,山房中再設座椅,有并座居于兩端,中間是四人的牌桌(大概),形制上是會客之用,該是對弈飲茶的好地方,倘若端了菜肴呈在這桌上,略煞風景。
山房前面有臺子,立在水上,沿岸設了寬于山房進深的場地以供賞景,說是這么說,有些地方總使人想發(fā)問一番。
譬如,從可亭到濠濮亭,近岸處都堆砌石塊,如同山林中溪澗自然形成,力避石岸陡峭,可這處卻大肆用制式石磚砌出池岸,不僅如此,還高高躍于水面之上,作何意圖呢?
之前小心植樹堆石,營造世外深山的假象,行至此處,卻突然如同王室宮殿迫不及待要炫耀財富,造水上廳堂,似乎不該是造園者想要的意趣,若是后世修繕所得,只是可惜了。
問題問完了,注意左手邊小岔路分出三條,如果是當作登山的旅途,應當分別是登峰的險路,山腰的棧道和山腳溪邊的石子路,迫于園林的大小所限,棧道只得依著一條院內(nèi)的墻建起來,這條路的待遇之不公,使得比起兩邊崎嶇精彩的小道,落寞冷清已自不消說。
沿著中間“登山路”緩緩而行,留意,四顧,然后緩慢,因為害怕多走兩步就走到了盡頭,因為確實有值得玩味駐足的地方,望見下面的路已有貼近水面的石板橋,沒有欄桿,就是石板,就要這樣做,顯得水面空闊,消磨人的尺度感。青苔附上去,視野中一定要加入高大一些的樹木遮擋,名字不知道,但是需使人走走停停,不能放眼看清,加之腳下崎嶇,登山的味道便漸次濃郁了。
路上石頭的陳設自然也講究不少,只能說出極少的一部分。
過了聞木樨香軒,稍有變化,挑選瘦削的湖石,堆疊地高過人頭,腳下石階也跟著變窄變陡峭,此時已與下方水面高差四五米,全然不覺,再累一點,汗多出一點,和爬山無異。
順著,可亭,小巧玲瓏,最高,沿山路而下,曲橋,濠濮亭,都容一人通過為好,濠濮亭前面幾步遠,借著涵碧山房的背景,有一塊高聳的石頭,應了“粉墻為紙,以石為繪”的句子,加之留園建筑講究,栗色門窗溫和地壓下背景的色調(diào),構(gòu)成協(xié)調(diào)自然的畫面。
濠濮亭向北看,造景手法在此顯得有些刻意,清風池館是由主廳出來用以眺望的空間,整個房間挑出浮于水上,呼應著水池中央錯落的假山,到此結(jié)束,岸邊條石加湖石疊出自然石磯狀,好,但要再加上假山古木,沒有路可走的斷頭橋,硬生生截出很小一方水域來,好像是眼看著又依白墻形成畫卷,又似乎駁船于此的游人可以眺望可亭楓楊,總覺得生硬。
像主菜放多了佐料,味道好卻重了,小心翼翼地弄巧成拙。
主廳是五峰仙館,闊大豪華,庭前對景大設假山,假山中依然有道可循,館較地面要高出不少,但挑選了扁的石塊鋪成石階。一旁鶴所的兩面窗也各不相同,作為進主廳前的小小鋪墊,光影略暗,把透出景色的部位雕琢得令人驚喜。
東行,又是天井,檐下植竹子,留大片空白,墻就開大窗,不加木格,窗框嚴謹選用,使矩形的角有弧線內(nèi)彎,儼然告訴你這就是畫。
這樣的景色陪伴人,不覺就身臨揖峰軒,作為建筑和疊石結(jié)合的代表,在書中也被反復表揚,小小庭院中,設回廊,立三座石峰,石峰從各處看有各處看的意境,四周栽翠竹,植芭蕉,最好的是南邊,還有小房間,題字“洞天一碧”。
而這洞天在哪,不在別處,就在房子窗戶外的小院里,回廊一折,一階條石迎人走進洞天之中,景連著景。
所以說留園又一高明的地方,你慢慢進去看,才看的明白,虛實相生,高低錯落,這種體驗靠形容是難以表現(xiàn)的。
留園的西側(cè),是舒嘯亭。
圍繞這舒嘯亭,有疊石假山,這么說不準確,因為這山與仙館對景的山不一樣,那邊是石多土少,這邊是石少土多,石壁也少出進,不用躲躲閃閃,壁面發(fā)黃發(fā)赤,可能是蒙了土。
楓林其時恰到好處地開始變顏色,舒嘯亭蕭蕭索索地掩映在楓林中,亭子本身就不大,石塊大,樹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的生長,也都比亭子高很多。
圓形的頂,六角平面,柱下直接用白色石塊作包覆,既是形式上的追求,也有功能上的作用,石壁上有方洞,木柱上方也有格柵圖案裝飾。
獅子林也是大成之作,就是石舫似乎尺度不宜。
園林造景書里,大都批判獅子林的假山造作取巧,疊石手法也奇矯凌亂,但我覺得倘若把臥云室四周大面積疊石作為討論的基礎,也不能說獅子林沒有其吸引人的特點。
如此大面積疊石,還是只圍繞一棟建筑,想出造這七扭八彎迂回相連的二十一洞,已經(jīng)是妙招(事實是隨時代演進,人們不斷改建獅子林,最終形成了二十一洞,并非一次所成)。
石壁犬牙交互,石塊挑出下垂,都是在增加趣味性,于枯燥的石塊中創(chuàng)造意境,以往疊石,要結(jié)合植物,結(jié)合建筑,水,還有各種小品,此處只有石作為主角,以其特點,鋒利地切削光影,制造忽明忽暗的游覽體驗,在回環(huán)曲折中引導人的視線與姿態(tài)。高墻峻宇,雖可游而不可居,但獨特與奇妙之處,還是稱得上頗具匠心。
園林是我國古典建筑藝術(shù)的結(jié)晶,其中的造景藝術(shù)和哲學思考都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但對于只是需要粗淺了解園林藝術(shù)的學生來說,學習和了解園林藝術(shù),重要的不是學習過去的建筑技術(shù),而是了解其中代表著中國的工匠精神。體驗園林給人帶來的深刻感受,有助于我們以更景仰更嚴格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