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漯河食品職業(yè)學院,河南 漯河 462300)
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文化軟實力的突出代表,它不僅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而且具有生生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內涵上具有豐富而巨大的張力,其文學理論對今天的語文教育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中國古代文學教育的方法多樣,能夠較好地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其學法具有較強的自主性……這些優(yōu)點對新時期各種層次的語文教學無疑具有極大的啟迪 價值。
必須承認,我國的語文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不僅基本上滿足了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進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下的語文教育還存在一些弊端:
總結語文教育教學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填鴨式”“滿堂灌”的授課模式依然大面積存在,介紹作家生平,聯(lián)系時代背景,概括中心大意,翻譯文言文等已經(jīng)成為語文課的固化套路。此外,當下的語文教學往往在教學之前制定周密的教學計劃,安排好課時、課程以及各類實踐活動,以期求得全體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相應的知識。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有其自身的弊端。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整體文化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有待提高等特點,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在高職院校就更不適應,那么高職院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將何去何從呢?回溯我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教學方法上的成功經(jīng)驗:1)“啟發(fā)式”教學??鬃訌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主張學生自發(fā)學習,教師引導點撥。2)教無定法。無論弦歌不輟還是習射于園圃,無論杏壇講解還是督促于庭院,只要在實際中可以教,應當教,就隨時隨地進行教育。3)因材施教。《論語》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蓖瑯拥膯栴},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因為二人性格不同,所以教育方法也不相同。這些教育方法在當下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中仍有較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必須給學生設置一些具有引導性和延展性的問題,如:“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你的依據(jù)是什么?”“《長恨歌》是怎樣把抒情、寫景和敘事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學生可能有愛情說、諷諭說、雙重主題說等回答,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有助于體現(xiàn)作家主要藝術特色和作品主旨的情節(jié),教師也應該提醒學生留意,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深意。例如,在講授《儒林外史》中周進貢院痛哭撞號板的可笑場面后,教師可提問:“周進在貢院里面為何要痛哭著用頭去撞號板?周進的行為是否只是讓讀者感到可笑?你能否從中看到作者諷刺藝術的特色?”通過提問,讓學生認識到:這瞬間的可笑也蘊含著深沉的悲哀,而這也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能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作者敏銳地把人物的瞬間行為與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巧妙結合在了一起,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通過設置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較好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課堂問題的設置,應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發(fā)展。設置的問題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問時要照顧到全體學生的感受。
現(xiàn)代教育迫切需要高職院校“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轉型”,而課堂討論、表演情景劇、撰寫小論文等活動,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1)通過討論和表演情景劇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罢n堂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很好的效果。討論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即將討論話題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深入閱讀相關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觀點,并把主要材料有條理地寫出來。課堂上教師要要求學生在表述時語言要準確、流暢,有理有據(jù)。適當?shù)挠懻?,有利于打開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相關文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術興趣。
討論的問題最好有一定開放性。例如,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探討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就,孰高孰低;讓學生思考:白居易新樂府詩歌的價值到底如何,這類詩歌在當時是否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等問題。關于這些問題,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在做了充分準備后進行討論。實踐證明,安排一定的討論課程,有利于學生閱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情景劇的表演,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認識《史記》場面描寫的精彩和人物刻畫的精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情節(jié)。讓學生在熟讀相關文字的基礎上,繪聲繪色地表演,教師用手機拍攝后,在課堂上選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賞鑒。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學史相關內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對學生以后考公務員和考研的面試都很有幫助,學生因此也更愿意學習此課程。
2)通過寫小論文等形式,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小論文和古典詩詞的寫作。
小論文的寫作。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具體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每學期寫兩三篇小論文。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現(xiàn)象或作家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讓學生結合作家生平遭遇、所處時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進行論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途徑和規(guī)則,逐步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和學術規(guī)范。這也有助于學生接觸和了解學術前沿狀況。
除了布置兩三篇小論文外,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多寫小論文,寫精品小論文。對極少數(shù)佳作,教師在指導學生認真修改后,可以鼓勵他們嘗試投稿??l(fā)論文的期刊即使級別不高,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對其日后走上學術道路會有幫助。
古典詩詞的嘗試寫作。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古典詩詞寫作,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很大幫助。中國古典詩詞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樂、語言、意境等多種美質,只有通過創(chuàng)作,才能對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體會。現(xiàn)在國內不少高校,早已經(jīng)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創(chuàng)作,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就專門為學生開設了“詩詞格律與寫作”課程。已經(jīng)舉辦多年的山西省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其中就包括格律詩命題創(chuàng)作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委會從格律、意境、風格等方面對選手作品進行點評。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也讓學生嚴守格律要求,取法經(jīng)典,讓學生把誦讀與習作相結合,循序漸進,最終寫出內容與形式兼具的佳作。在高職院校中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領悟能力以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增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教授此課程,必須要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素質教育于一體。
要想讓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文化視野得到廣泛開拓,獲得更多進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必須想盡辦法吸收各種先進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