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高娃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內(nèi)容提要] 元朝政府在濟州島設牧馬場,太仆寺、宣徽院、中政院、資政院等機構的皇家馬匹在此牧養(yǎng)。元朝末年,濟州島成為元朝與高麗爭奪的地方,高麗恭愍王對濟州島的歸屬問題非常重視,由于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頻發(fā),元順帝也曾一度有過退居濟州島的打算。濟州島也是元朝征日本時的重要后勤保障之地,元朝在濟州島的屯田軍和牧馬場,為元朝征日本提供戰(zhàn)馬和糧食。忽必烈時期,元朝在高麗濟州島設牧馬場,元末牧養(yǎng)在高麗的馬匹數(shù)量不少。元朝滅亡后,三萬余匹馬遺留在濟州島。明初,朱元璋非常想得到元朝在濟州島上遺留的這些馬匹,曾多次派使臣到高麗,要求高麗進貢馬匹。高麗恭愍王自然不愿意將這些馬匹拱手相讓,尋找各種理由拒絕,致使元朝遺留在濟州島上的三萬余匹馬,一度成為高麗和明朝爭奪的焦點。
濟州島古稱耽羅,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全羅道南海中①鄭麟趾:《高麗史》卷五七,《地理志二》,(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二冊,第261頁。。元朝在濟州島設牧馬場,太仆寺、宣徽院、中政院、資政院等機構的皇家馬匹在此牧養(yǎng)。濟州島也是元朝流放罪犯之地,元順帝即位之前就曾被流放到濟州島。元朝末年,濟州島被元朝與高麗各種勢力爭奪,高麗恭愍王對濟州島的歸屬問題非常重視,由于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頻發(fā),元順帝也曾一度有過退居濟州島的打算。
元朝與高麗通過海上運輸糧食、布帛、馬匹,濟州島在元朝與高麗海上交通中起到過重要作用。濟州島不僅是連接高麗西海岸與元朝江南地區(qū)的海路要道,在元朝軍事、賑災活動中也曾起到過重要的海路驛站作用。而且,濟州島也是元朝征日本時的重要后勤保障之地,元朝在濟州島的屯田軍和牧馬場,為元朝征日本提供戰(zhàn)馬和糧食。濟州島在元朝與高麗、日本關系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元代軍事史研究方面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學術價值。
忽必烈時期,元朝在濟州島設牧馬場,元末牧養(yǎng)在高麗的馬匹數(shù)量不少。元朝滅亡后,元朝牧養(yǎng)的三萬余匹馬遺留在濟州島。明初,朱元璋非常想得到元朝在濟州島上遺留的這些馬匹,曾多次派使臣到高麗,要求其進貢馬匹。高麗恭愍王自然不愿意將這些馬匹拱手相讓,尋找各種理由拒絕。明朝在南京建都,因此,明朝要求高麗通過海上交通將濟州島的馬匹運到太倉。但是,因海運有時容易遇到海難,運輸馬匹也不方便,因此,明朝要求高麗改走陸路進貢馬匹,將濟州島馬匹經(jīng)過定遼衛(wèi)運送到京師。
元朝控制濟州島是在忽必烈時期。忽必烈要求高麗遷出江華島,回到舊都開城。高麗元宗決定遷出江華島,引發(fā)三別抄叛亂。蒙古與高麗聯(lián)軍討伐三別抄叛亂,三別抄余黨沿高麗西海岸南下,占領高麗珍島和濟州島。平定三別抄叛亂之后,元朝控制濟州島。高麗忠烈王時期,為了給征日本軍隊提供戰(zhàn)馬,元朝在濟州島設牧馬場,讓元朝牧民在此養(yǎng)馬,高麗稱這些牧民為“牧胡”。
蒙古前四汗時期,與高麗處于征戰(zhàn)狀態(tài),蒙古的勢力范圍未到達濟州島。1232年,高麗高宗為了躲避蒙古軍,從舊都開城遷都江華島。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1260年,忽必烈即位之后,對高麗采取懷柔政策,結束蒙古與高麗持續(xù)了長達30年之久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同年高麗高宗去世,高麗元宗即位。忽必烈命高麗元宗營建舊都開城,高麗元宗決定遷出江華島,回到舊都開城。1262年,忽必烈指責高麗元宗不履行遷都的約定。至元元年(1264年)四月,忽必烈詔諭元宗親朝到蒙古,告知元宗,蒙古要在上都召集王公貴族慶賀平定阿里不哥之亂,讓元宗也來參加。至元元年(1264年)六月,忽必烈與高麗元宗在上都達成協(xié)議,高麗以三年為期遷出江華島回舊都開城,蒙古將從高麗撤軍。但此時高麗對蒙古并未誠心歸附,在蒙古督促高麗盡快遷出江華島的情況之下,高麗朝廷舉棋不定,盡量拖延遷出江華島,回到舊都開城的時間。
至元四年(1267年)十一月十一日,元宗“遣弟安慶公淐如蒙古賀正”①鄭麟趾:《高麗史》卷二六,《元宗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21年)版,第一冊,第395頁。。至元五年(1268年)二月二十一日,安慶公淐從蒙古回高麗所帶來的敕書中,忽必烈指責高麗不履行1264年約定的“以三年為期”遷出江華島等事:“前日爾國所奏,朕今說之爾其詳聽。爾等聞我蒙古中有叛者,輒來誑誘人,誰不知爾國誠降,則當出軍、助戰(zhàn)、輸糧、請達魯花赤、點數(shù)民戶,爾胡不然。爾國曾于先帝時遣王綧為質(zhì),朕所知也。先帝敕爾王親朝,爾王不能親朝。以我有兄弟之亂也,爾王到京兆府還歸,朕之所護,爾王所知。人而不知有德可謂人乎?”爾王奏云:“我國地窄,今西京入排屯田軍民盡令還歸。則當召集殘民力耕三年,然后復都舊京。今屯田軍馬盡還,果還舊京乎?”②鄭麟趾:《高麗史》卷二六,《元宗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21年)版,第一冊,第395~396頁。到了1268年,三年期限已到,蒙古屯田軍撤出高麗,但高麗并未履行約定,拖延遷都時間,這與高麗武人政權反對遷都有一定的關系。忽必烈指責高麗拖延遷都時間。
高麗權臣金俊等反對遷都,至元五年(1268年)十二月,林衍殺死金俊。但是,高麗權臣林衍掌權之后,也并未支持高麗國王元宗遷都的決定。反而于至元六年(1269年)六月廢除元宗,逼迫他移到別宮,立其弟安慶公淐為高麗國王。在蒙古的干涉之下,高麗權臣林衍等人不得不重新立元宗為王,林衍于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憂悶成疾而死。阻礙高麗遷都的武人政權垮臺,高麗元宗決定遷出江華島。但是,遷都之事引發(fā)了高麗武人政權林衍余黨三別抄的叛亂。三別抄叛軍迅速在高麗各地掀起反對遷都的舉動,并沿高麗西海岸南下占領江華島。
《高麗史》記載:“耽羅縣,在全羅道南海中,元宗十一年,逆賊金通精領三別抄入據(jù)作亂。越四年,王命金方慶討平之。忠烈王三年,元為牧馬場”①鄭麟趾:《高麗史》卷五七,《地理志二》,〔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二冊,第262頁。。1270年,金通精領三別抄叛軍占領濟州島。1273年,金方慶率元朝與高麗聯(lián)軍討平三別抄叛軍,元朝在濟州島置招討司、置鎮(zhèn)邊軍,并派達魯花赤。1274年,高麗元宗去世,忠烈王即位。同年,元朝與高麗聯(lián)軍征日本。為了給征日本的軍隊提供馬匹,元朝于忠烈王三年(1277年)在濟州島設牧馬場,派牧民在此養(yǎng)馬。
自此,濟州島成為元朝牧馬場,元朝牧胡在濟州島養(yǎng)馬。直到明初平定牧胡之亂,濟州島才完全歸屬高麗。
元朝與高麗聯(lián)軍平定三別抄叛亂之后,元朝控制濟州島,并派達魯花赤管理濟州島事務。高麗忠烈王與元朝在濟州島的達魯花赤關系密切,經(jīng)?;ハ嘌缯垺:霰亓胰ナ乐?,1294年,忠烈王請求元朝將濟州島歸還給高麗,元朝丞相完澤等奏奉圣旨,元成宗答應忠烈王,將濟州島歸還給高麗。1295年,高麗改耽羅為濟州,自此,高麗始派牧使管理濟州島。
《高麗史》記載:“忠烈王二十年,王朝元,請還耽羅,元丞相完澤等奏奉圣旨,以耽羅還隸于我。翊年乙未,改為濟州,始以判秘書省事崔瑞為牧使。二十六年,皇太后又放廄馬。三十一年,還屬于我”②鄭麟趾:《高麗史》卷五七,《地理志二》,〔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二冊,第262頁。。
以上史料記載的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月十七日,高麗忠烈王與公主入元朝之后,向元朝請求濟州島歸還高麗的來龍去脈。十二月十七日,忠烈王到薊州,世子來迎接,后到達燕京,住在洪君祥府邸。這次因忽必烈病重,高麗忠烈王并未見到忽必烈,但是,忠烈王與公主受到厚待。忠烈王與公主拜見真金妃闊闊真。真金去世前被封為太子,忠烈王與公主歷來與闊闊真妃關系密切,此次,拜見闊闊真妃并贈禮物,為高麗在忽必烈去世后,順利使元成宗歸還濟州島打下了基礎。
《高麗史》記載:“帝疾篤不得見,然寵賚之厚,諸王、駙馬無比?!雹坂嶗胫海骸陡啕愂贰肪砣?,《忠烈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480頁。忠烈王與公主見皇太子真金妃子闊闊真,“贈金鍾、金盂各一事,白銀滿鏤鍍金臺盞一雙,白銀滿鏤瓶一事,銀鍾九事,銀盂二十事,虎、豹皮各九領,水獺皮二十七領,細苧布四十五匹,黑鷹、鶻各一翮”④鄭麟趾:《高麗史》卷三〇,《忠烈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480頁。。
這段史料記載的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忠烈王與公主在元朝,拜見闊闊真妃,獻白馬九匹。二十二日忽必烈去世,忠烈王與公主以羊、馬祭奠。四月十三日,忠烈王和公主到上都迎接新帝鐵穆兒,十四日元成宗繼位,忠烈王和公主向新帝獻金銀瓶、貂皮等物。二十五日,元成宗賜忠烈王白銀三萬兩。可見,元成宗與高麗忠烈王和公主的關系非常好。五月五日,高麗忠烈王向元成宗奏四件事:一是請求歸還濟州島;二是請歸被虜人民;三是請冊公主;四是請加爵命。元成宗答應濟州島歸還高麗,歸還被虜人口,表示公主冊封再議,加爵命來年再議。五月三十日,忠烈王與公主離開上都。六月二十九日,忠烈王與公主到達沈州時,元成宗冊封公主為安平公主。八月七日,忠烈王和公主回到高麗。忠烈王加爵的請求,未得到元成宗的許可。
1300年,皇太后闊闊真(弘吉剌氏,又名伯藍也怯赤,真金皇后,元成宗鐵穆兒生母)放廄馬于濟州島。同年皇太后闊闊真去世。到了1305年濟州島歸屬高麗。1318年有草賊起兵,高麗平定之后,向元朝報告,元朝置官吏,重新管理濟州島。到了高麗恭愍王統(tǒng)治時期,元朝與高麗圍繞濟州島的歸屬問題多次交涉,元廷在濟州島養(yǎng)馬的牧胡也因元朝與高麗對濟州島歸屬的演變,多次反叛高麗。
《高麗史》記載:“忠肅王五年,草賊士用嚴卜起兵構亂,土人文公濟舉兵,盡誅之。聞于元,復置官吏。恭愍王十一年,請隸于元,元以副樞文阿但不花為耽羅萬戶,與本國。賤隸金長老到州,杖萬戶樸都孫,沈于海。十六年,元以州復來屬。時牧胡強,數(shù)殺國家所遣牧使、萬戶以叛。及金庾之討,牧胡訴于元,請置萬戶府。王奏請,令本國自署官,擇牧胡所養(yǎng)馬以獻如故事,帝從之”①鄭麟趾:《高麗史》卷五七,《地理志二》,〔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二冊,第262頁。。
高麗忠烈王時期,濟州島歸屬于高麗之后,到了忠肅王五年(1318年)元朝復置官吏,管理濟州島。
恭愍王五年(1356年)五月,恭愍王殺死奇轍、權謙、盧頙等奇氏一黨,影響高麗朝政十余年的奇氏一黨被鏟除,史稱“丙申事變”?!氨晔伦儭卑l(fā)生后,元朝與高麗的關系一度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狀況。高麗恭愍王企圖恢復高麗版圖與國王權力,也非常重視濟州島的歸屬問題。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五年六月庚申,以前贊成事尹時遇為濟州都巡問使。十月丙寅,濟州加乙赤、忽古托等叛。殺都巡問使尹時遇、牧使張?zhí)炷?、判官李陽吉”②鄭麟趾:《高麗史》卷三九,《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592頁。。
至正六年(1356年)六月,恭愍王派前贊成事尹時遇為濟州都巡問使。十月,在濟州島上的元朝養(yǎng)馬戶加乙赤、忽古托等發(fā)起反叛,殺害都巡問使尹時遇、牧使張?zhí)炷?、判官李陽吉等?/p>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十一年八月丙申,耽羅牧胡古禿不花、石迭里必思等以星主高福壽叛”③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07頁。。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八月,濟州養(yǎng)馬戶古禿不花、石迭里必思等人以星主高福壽為首,再次反叛高麗。
《高麗史》記載:“十月癸巳,濟州請隸于元,元以副樞文阿但不花為耽羅萬戶,殺萬戶樸都孫。十二月丙子以成俊德為濟州牧使。癸巳,以密直副使柳芳桂為文阿但不花接伴使,往勞于濟州”④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08頁。。
十月,濟州養(yǎng)馬戶請求直隸于元朝,元廷命樞密院副使文阿但不花擔任耽羅萬戶,高麗任命的耽羅萬戶樸都孫被殺。
同年,元朝決定廢除高麗恭愍王,欲立德興君塔思帖木兒為高麗國王,但是,遭到高麗恭愍王反抗,元朝廢除高麗國王未成功,元朝與高麗關系處于緊張局勢。濟州島自然成為高麗與元朝爭奪的重要之地。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十五年十月丙辰,全羅道都巡問使金庾募兵,得百艘,討濟州,敗績。恭愍王十六年二月癸亥,元使高大悲來自濟州,帝賜王彩帛、錦絹五百五十匹。宰樞亦有差。時帝欲避亂濟州,仍輸御府金帛,乃詔以濟州復屬高麗。時牧胡數(shù)殺國家所遣牧使、萬戶以叛。及金庾之討,牧胡訴于元,請置萬戶府。王奏:‘金庾實非討濟州,因捕倭追至州境,樵蘇牧胡妄生疑惑,遂與相戰(zhàn)耳。請令本國自遣牧使、萬戶,擇牧胡所養(yǎng)馬以獻,如故事’,帝從之”⑤鄭麟趾:《高麗史》卷四一,《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25頁。。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月,高麗全羅道都巡問使金庾招募兵士,率數(shù)百艘戰(zhàn)船討伐濟州,戰(zhàn)敗。此舉遭到元朝的譴責。出兵討伐濟州島失敗之后,高麗向元朝提出收回對濟州島的統(tǒng)治權。因元末政局不穩(wěn)定,元順帝一度希望避難于濟州島,因此,將濟州島重新隸屬于高麗,并賞賜高麗君臣錢財、布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二月,元朝使臣高大悲從濟州抵達開京,元順帝賜彩帛、錦絹五百五十匹給恭愍王,高麗宰樞也有賞賜,并下詔命濟州島重新隸屬于高麗。元順帝企圖避難濟州島,并派人在濟州島營建宮殿,但是,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滅亡,濟州島上的牧馬場及馬匹成為明朝與高麗反復交涉的外交事務。
元朝滅亡之后,明初要求高麗進貢濟州島上元朝遺留的馬匹。但是元朝遺留在濟州島上的牧胡并未輕易被高麗和明朝所掌控。1369年,牧胡殺死濟州島上的高麗反叛官吏。濟州降,以樸允青為牧使。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冊封高麗國王并頒發(fā)璽書,高麗始用洪武年號。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高麗派三司左使姜師贊到京師,謝冊封及匯報濟州島之事。
《耽羅計稟表》曰:“切以耽羅之島,即是高麗之人,開國以來,置州為牧。自近代通燕之后,有前朝牧馬其中,但資水草之饒,其在封疆如舊。乃者奇氏兄弟謀亂伏誅,辭連耽羅達達牧子忽忽達思,差人究問,宰相尹時遇等盡為所殺。其后前侍中尹桓家奴金長老,黨附前賊,謀害本國,俱各服罪。島嶼雖云蕞爾,人民屢至騷然.病根茍存,醫(yī)術難效。伏望體容光之日月,辨同器之熏蕕,將前朝太仆寺、宣徽院、中政院、資政院所放馬匹、騾子等,許令濟州官吏照依元籍,責付土人牧養(yǎng),時節(jié)進獻。其達達牧子等,亦令本國撫為良民,則于圣朝馬政之官,豈無小補?而小國民生之業(yè),亦將稍安,區(qū)區(qū)之情,焉敢緘嘿?”①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二,《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38~639頁。。這段史料證明,元朝在濟州島所設牧馬場牧養(yǎng)的馬匹有太仆寺、宣徽院、中政院、資政院的馬匹、騾子等。高麗朝廷向明朝匯報擇時進獻馬匹,希望允許讓濟州島上的達達牧子成為良民,繼續(xù)牧養(yǎng)馬匹,這樣也有利于明朝的馬政。
洪武五年(1372年)三月,高麗派遣禮部尚書吳季南獻馬,以秘書監(jiān)劉景元為宥旨別監(jiān)兼揀選御馬使,偕季南往耽羅。二月,濟州島上的牧胡殺死劉景元及牧使兼萬戶李用藏,吳季南無功而返。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二十一年四月壬寅,遣民部尚書張子溫如京師,請討耽羅表曰:“海邦雖陋,唯知事上之心。島夷不恭,敢阻朝天之路。茲殫愚懇,仰瀆聰聞。伏念臣昧于為國之方,嘗有徑情之請,謂致耽羅之安業(yè),莫如韃靼之移居。尋奉詔書,示以烹鮮之訓。欽遵條約,遂其按堵之生。第貢獻之稽期,非陳告之本意。于本年三月,差陪臣禮部尚書吳季南前往耽羅,妝載馬匹,赴京進獻,以倭賊在海,差弓兵四百二十五人防送。不期韃靼牧子等將先差去秘書監(jiān)劉景元及濟州牧使李用藏,判官文瑞鳳、權萬戶、安邦彥等盡殺之,及季南至,又將弓兵先上岸者三百余名,亦皆殺之。以此季南不能前進,回還”②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47頁。。
因濟州島牧胡反叛,被派遣到濟州島選馬匹的劉景元等被牧胡所殺,所以,高麗派禮部尚書吳季南到南京獻六匹高麗馬。對此,明朝大為不滿。同年“六月戊戌,濟州人殺叛賊以降。李用藏之死,判官文瑞鳳逃以免。至是,共推瑞鳳為權知牧使,遣人請命獻馬。以李夏生為安撫使”③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49頁。。
同年九月,張子溫、吳季南還自明朝。帝諭子溫等曰:“前年恁國家為耽羅牧子的事,進將表文來呵。我尋思這耽羅的牧子,系元朝達達人,本是牧養(yǎng)為業(yè),別不會做莊家有,又兼積年生長耽羅,樂土過活的人有。更這廝每,從前殺了恁國家差去的尹宰相么道,把這廝每遷將別處住去呵,怕那廝不知國王的好意思,疑惑著別生事端,所以不準來。今番這廝每又怎的如此作亂有。我如今國王根底與將書去有。恁到那里,國王根底備細說者,休小覷他,多多的起將軍馬,盡行剿捕者!我聽得恁那地面里倭賊縱橫劫掠,濱海人民避怕逃竄,不能鎮(zhèn)遏,致使本賊過海前來作耗的上頭,我這里戒飭沿海守御官,見獲到前賊船一十三只。有若耽羅牧子每與此等賊徒相合一處呵,剿捕的較難有。又聽得女直每在恁地面東北,他每自古豪杰,不是分守的人有。恁去國王根底說著,用心堤防者!又聽得恁國家疑惑大么道。自古天下有中國,有外國。高麗是海外之國,自來與中國相通,不失事大之禮,守分的好有。況今朝聘之禮,不曾有闕,有甚么疑惑處?昔日好謊的君王如隋煬帝者,欲廣土地,枉興兵革,敎后世笑壞他。我心里最嫌有。我這說的話,恁去國王根底明白說到?!庇质衷t曰:“七月二十五日張子溫至。表言耽羅牧子無狀,官吏軍兵沒于非命,深可恨怒。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今牧子如此,所當誅討。然國無大小,蜂蠆有毒,縱彼可盡滅,在此亦必有所傷。蓋往者之失,因小事而構大禍,惜哉!豈非烹鮮之急?情忌至甚而致然歟?事既如是,王不可因循被侮,其速發(fā)兵以討。然事機緩急,王其審圖之!”①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49~650頁。。
張子溫、吳季南到明朝匯報濟州島牧胡叛亂之事,回高麗時朱元璋給高麗的文書中勸說恭愍王應發(fā)兵討平濟州島反叛的牧胡。同時,分析了高麗受倭寇侵擾,假如濟州島上的牧胡與倭寇聯(lián)合對抗高麗的話,將不好征討。
之前高麗向元朝朝貢走陸路,經(jīng)遼東半島驛路到達元大都。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遼東將領未歸附明朝,明初的遼東并不穩(wěn)定。因此,從高麗途經(jīng)遼東半島到南京進獻馬匹,有時遼東守將不讓高麗使臣入城,因此,明朝命高麗走海路進獻馬匹。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二十二年二月庚寅,遣判書張子溫移咨定遼衛(wèi)曰:‘前遣鄭庇赴京獻馬,稱到定遼城,有守門官不許入城。曰:‘今奉圣旨,山東新附百姓生受,高麗使臣休這路上來?!源嘶剡€。庇承差進獻,今聽在口之言,別無官信明文,未委虛實。如果圣旨,請錄全文回示。子溫至定遼,總兵官使謂曰:‘圣旨高麗使臣止敎海道朝京。今赍來咨文,畏圣旨,不敢拆看。’由是子溫未得文據(jù)而還”②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52頁。。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高麗派鄭庇到明朝進獻馬匹,遼東衛(wèi)不讓進城返回。六月辛卯,高麗又派鄭庇(《高麗史》記載為鄭元庇,應該是鄭庇之誤寫)進京貢馬。七月甲辰,遣判繕工寺事周英贊入京師賀千秋節(jié),并獻濟州牧胡肖忽禿不花所獻馬十九匹,驢二匹③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52~653頁。。高麗使臣鄭夢周等帶回的文書中,明朝指責高麗“濟州馬匹,今日將來,明日將來,鬧了一年,則將的四個馬來了。不知怎的事,做買賣來的人每將不荅搭緊布、席來,卻不將一個馬來販賣,阿的都是恁的小計量”④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55~656頁。。明朝對高麗遲遲不進獻濟州島馬匹極為不滿。
十月乙酉,高麗遣密直副使周英贊入京師賀正,并進陳情謝恩表。判繕工寺事禹仁烈獻馬二十四匹,騾子二匹。十一月壬寅,周英贊及金潛、曹信船敗于靈光慈恩島,皆溺死。禹仁烈、宋文中等生還⑤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58~659頁。。
1374年,高麗派使臣向明朝解釋,經(jīng)海路派使臣進貢馬匹,使臣遇到海難,船毀人亡,所獻之馬,沉入大海。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二十三年二月甲子,遣密直副使鄭庇、判事禹仁烈入京師賀正,請通陸路朝見,又請方物仍舊。上護軍周誼謝璽書訓戒請路表曰:‘朝正禮重,難后梯航,觸事吝生,唯憑卵翼,敷陳危懇,瀆冒聰聞。伏念爰從受命以保厘,惟務專心而貢獻,故水陸之無阻而歲時之罔愆。洪武六年六月二十日,差陪臣知密直司事金庾賀圣節(jié),判典農(nóng)寺事偰長壽進賀千秋,密直副使鄭庇進賀洪武七年正朝,因有倭賊,未即發(fā)船。閑當年七月十三日陪臣贊成事姜仁裕等回自京師,欽奉宣諭圣旨:‘從今連三年依舊累來之后,可三年一進貢。去年姓洪者溺海,汝往登州過海,今后不要海路來?!瘹J此。又準中書省咨,欽奉圣旨:‘今后我生日不要進表,東宮生日亦不要進箋?!瘹J此。除欽遵外,當年七月二十五日,止差鄭庇經(jīng)由定遼衛(wèi)進賀洪武七年正朝,又差判繕工寺事周英贊進獻濟州馬匹,去后鄭庇等回言定遼衛(wèi)官推稱無圣旨,勒令回還。臣進退無憑,倉黃自謂,茍得微誠之必達,雖干嚴禁而何辭?于十月初二日,以鄭庇患病,升除周英贊密直副使入賀。又差判繕工寺事禹仁烈進獻濟州馬匹。不期于十一月初五日在海遭風船破,淹死了周英贊及書狀官曹信、押馬官金天贊、通事尹方吉、姜師德、舉人金潛等三十八人。其進獻禮物濟州馬匹盡行淹失了?!雹汆嶗胫海骸陡啕愂贰肪硭氖?,《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60頁。這段史料證明,高麗向明朝進貢濟州馬匹,從朝鮮半島西海岸到山東半島,過海前往南京。但是,在海上高麗使臣遭遇海難,周英贊等38人被淹死,濟州馬匹盡淹失。因此,明朝后來命高麗走陸路,取消了之前讓走海路朝貢的決定。
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明朝派使臣要求高麗貢馬?!陡啕愂贰酚涊d:“恭愍王二十三年四月戊申,帝遣禮部主事林密、孶牧大使蔡斌來。中書省咨曰:“欽奉圣旨:‘已前征進沙漠,為因路途窵遠,馬匹多有損壞。如今大軍又征進,我想高麗國已先元朝,曾有馬二三萬留在耽羅牧養(yǎng),孶生盡多。中書省差人將文書去與高麗國王說得知道,敎他將好馬揀選二千匹送來?!谑?,遣門下評理韓邦彥往耽羅取馬?!雹卩嶗胫海骸陡啕愂贰肪硭氖模豆ы跏兰摇?,〔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61~662頁。
明初與北元征戰(zhàn),急需補充戰(zhàn)馬。所需馬匹只能依賴元朝遺留在濟州島上的馬匹,因此,朱元璋命高麗進獻濟州島馬匹兩千匹。
對高麗來講進獻兩千匹馬不是小數(shù)目,何況此時濟州島上的牧胡經(jīng)常反叛,并不聽從高麗朝廷的安排。高麗先前向明朝所獻馬匹一是數(shù)量有限,二是所獻皆為老弱病殘的馬匹。對此,明朝極為不滿。
六月壬子,鄭庇從明朝回高麗,帶回明朝文書稱:“去年金甲雨獻馬五十匹,云道亡者二。即至京師存者四十有九,所言俱系進上之數(shù)。以太仆寺試之,皆非可乘之騎。內(nèi)一匹甲雨稱為己物,欲自進于東宮”③鄭麟趾:《高麗史》卷四十四,《恭愍王世家》,〔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63頁。。可見,高麗進獻明朝的馬不是優(yōu)良馬,別說用于征戰(zhàn),就連騎乘都達不到。此次,明朝命高麗進獻兩千匹馬,能不能湊齊也得看濟州島上的牧胡是否配合。
秋七月乙亥,韓邦彥至濟州,哈赤、石迭里必思、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曰:“吾等何敢以世祖皇帝放畜之馬,獻諸大明?!敝凰婉R三百匹。戊子林密等白王曰:“濟州馬不滿二千數(shù),則帝必戮吾輩,請今日受罪于王。王無以對,遂議伐濟州?!雹茑嶗胫海骸陡啕愂贰肪硭氖模豆ы跏兰摇?,〔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一冊,第663~664頁。八月壬子,林密認為濟州島所獻馬不夠兩千匹,怕朱元璋怪罪,建議恭愍王處死韓邦彥,恭愍王無奈流放韓邦彥,并決定派兵征討濟州島牧胡。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辛丑,恭愍王以崔瑩為統(tǒng)帥派兵討平牧胡,崔瑩領諸軍至濟州島,討平濟州島,斬為首的牧胡三人。九月甲子,遣密直副使金義領馬三百匹送定遼衛(wèi)。
《高麗史》記載:“恭愍王十八年,元牧子哈赤跋扈殺害官吏。越六年八月,王遣都統(tǒng)使崔瑩討滅哈赤,復置官吏”⑤鄭麟趾:《高麗史》卷五七,《地理志二》,〔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一年(1912年)版,第二冊,第262頁。。
自此,濟州島完全納入高麗版圖,高麗向明朝以三年一期進貢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