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琳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福建 福州 350117)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總體要求,說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是時代發(fā)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由此可見學術期刊運用新技術進行融合出版、開展網絡化傳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此背景下,微信公眾號成為圖書情報領域學術交流的新渠道,針對此,國內學者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研究,研究方式和角度各式各樣,但無不是為了拓展融合出版渠道,促進學術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分析過程均為同期比較,沒有觀測到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進步性,縱向缺乏對比。針對此問題,本文從《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年)及其擴展版中挑選出26種圖書情報學期刊,分析了圖情領域期刊微信公眾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策略。希望提升圖書情報學學科地位和促進學術大眾化。
這26種圖書情報期刊中,有18種圖書情報期刊開設了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已開通的期刊占比約69%,對比過去學者所研究的56.5%,增長了12.5%,可見當下對于紙質期刊的微傳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
微信公眾號是否經過認證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特有的認證標志查看,認證的微信公眾號在傳播中往往更值得信任[3]。調查發(fā)現,在18種開通微信公眾號的圖書情報期刊中,有10種期刊是有認證的,約占55.6%,說明當下圖書情報期刊微信公眾號對于微信認證重視程度還不夠,缺乏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個性化服務的觀念。
通過考察發(fā)現,部分圖書情報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沿襲了期刊版式,區(qū)別其它的微信推文,更有其特殊性和獨特性?!肚閳箅s志》期刊則提供了該期的在線網址和推薦文章以及全文,按照原期刊版式,《圖書情報工作》期刊的界面有對應的目錄,活動還有該期期刊部分文章節(jié)選閱讀,閱讀界面也沿襲了期刊的版式。缺點在于不適應手機界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世紀圖書館》和《圖書館雜志》則是以適應手機閱讀的EPUB格式進行精選論文的全文發(fā)布。EPUB格式可以自動適應屏幕并調整字體大小,缺點是沒有了期刊的排版格式,類似于純文本格式[4]。也無法對數據進行修改整合,快速檢索瀏覽。
效用評價,重點在于對評價工具的代價、進獻、社會經濟效益、利用成果等方面的評價。而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效用評價指標具體落實下來,就是讀者對于公眾號內容有效性和價值等的滿意程度。本文選取了由清博大數據(原新媒體指數平臺,Index of New Media,簡稱INM)創(chuàng)立的微影響力評估工具——WCI作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效用評價指標[2]。
微信傳播指數WCI較其他指標而言更能權威地反映微信公眾號的整體傳播力和影響力。筆者首先對“圖書情報”和“學術期刊”兩個詞條的WCI值進行了查詢,通過比較近3個月以來的數據,可以看出圖書情報的整體傳播力和影響力近期是呈下降趨勢的,且相對指數比學術期刊要低不少,證明圖書情報領域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在所有學術期刊中仍占比較低。
針對圖書情報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宣傳不足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相互推廣,形成學術圈。要強化推廣手段,可以微信公眾號之間互相推廣,越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會更讓用戶信服,形成微信公眾號良好的學術圈。也可以在b站和微博等地點進行推廣,這些軟件已經有很完善的學術交流圈子,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宣傳力。第二,名人效應。可以邀請學術界有影響力的學者們參與交流會議,同時在會上或會后對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在入門貼上附有該圖書情報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的海報。第三,官網宣傳,圖書情報期刊可以在官網界面醒目的地方附上該圖書情報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只需要用戶用微信“掃一掃”就可以立即關注,簡單快捷又可以迅速增加公眾號的影響力。
宣傳內容也要慎重考慮,質量要精良。僅僅大量推廣并不能吸引長久的用戶,為了增加用戶黏性,需要對推文、界面等內容進行仔細推敲。倘若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仍以全文展示,在快餐化的節(jié)奏下,幾千字乃至幾萬字的推文很難得到用戶們的喜愛,就會使得讀者流失。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推文題目要足夠吸引用戶,可以結合當下的熱點,網絡用語。既要能表現主題,也要有趣生動,尤其要注意避免標題過于專業(yè)化。第二,推文內容應簡潔精煉又不失生動??梢越Y合視頻、漫畫、圖片更好地吸引用戶,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第三,較為規(guī)律的推廣次數可以讓用戶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一套用戶體系,增加用戶的活躍度。選取較為合適的推送時間推送文章,能讓推文內容及時被看到,不會被埋沒。
單靠內容精良仍不能很好地展現微信公眾號的優(yōu)勢,微信公眾號和期刊官網的最大不同是它可以推出各式活動,舉辦相關的研討,甚至可以依靠微信公眾號這個大平臺增加抽獎、收集logo等活動機制。第一,舉辦知識競賽,以問卷等形式設置題目,吸引感興趣的用戶前來參與,可以設置獎品機制,同時附加轉發(fā)條件,不僅能夠擴大影響范圍,也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圖書情報學科,吸引潛在用戶。第二,定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線上活動可以有設計微信公眾號頭像logo、征集用戶整改意見、辦理活動會員、每日簽到領獎等等,參與到建設中,會讓用戶更有依賴和歸屬感,從而達到長期關注的目的。
圖書情報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fā)展其實是所有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幾年的對比,筆者發(fā)現有關于圖書情報方面的期刊研究逐漸增多,可以看出當下學術期刊對微信公眾號的重視程度雖然在提高,但是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也是造成WCI指數過低的原因。是以應用好策劃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運用新技術進行融合出版、開展網絡化傳播是必要且緊迫的,但在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改進,真正做到微傳播的實在用處。隨著5G技術的發(fā)展,在媒體融合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學術期刊轉型融合發(fā)展必將邁出更大的步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