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帥曉婧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zhí)念,便可寂靜安然?!弊骷野茁涿愤@樣說。
生活中,不同的煩惱和痛苦,總是一次次讓我們身心俱疲。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如此疲憊和痛苦,是我們自己在為難自己??床坏?,想不開,放不下,所以才這么辛苦。
近年來,中年危機一直被反復提起,但也備受爭議。因為有人有,有人沒有。有人擔心自己會有,有人覺得自己不會有。
英美經(jīng)濟學家調查了72 個國家居民的幸福感,發(fā)現(xiàn)人一生中的幸福感高低變化呈U 型曲線,兒童時期與晚年期幸福感最高,44 歲左右達到最低點,出現(xiàn)所謂的中年危機。
大多數(shù)心理研究關注的是兒童、青少年或老年人3 個時期,中年成了被忽視最多的時期。心理學家奧維爾·吉爾伯特·布里姆曾說:中年——30 到70歲,核心是40 到60 歲——是人類發(fā)展中最不為人知的領域。
我們的普遍認知覺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段時期仿佛是一個人的盛年,他能掌控人生。他至少活明白了。
其實不然。不管有錢還是窮,中年人的生活負擔沉重,心理壓力巨大。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擔子卸不掉;工作、婚姻看似紋波不動,實則暗涌不停,稍有不慎就亂套。
中年人,最怕“想當年”。當一個人走到生命中程,而生活沒有成為他夢想的那樣,并且意識到自己老了,夢想可能永遠不會實現(xiàn)了,于是那種悔恨、不滿、沮喪、懷疑噴涌而上,甚至令人窒息。
《我是余歡水》的熱播,讓疲憊的中年人又慘出新高度。余歡水絕對可以入圍最慘男主角。老婆看不起他,要離婚;老板嫌棄他,要他滾;哥們恨他,把他當猴子耍;連老天也想打擊打擊他,讓他得癌癥。本該是不惑的年紀,卻被生活虐得抬不起頭。
不同的煩惱和痛苦,總是一次次讓我們身心俱疲。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如此疲憊和痛苦,是我們自己在為難自己??床坏?,想不開,放不下,所以才這么辛苦。
如果說前半生我們比拼的是能力,而后半生決定一個人幸福的程度從來都不是能力,而是伴隨時間,越發(fā)的睿智以及對生命意義深度的追求。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中年所經(jīng)歷的問題不一定是一場危機,反而是一個機遇,用來反思和重新評估人生。后半生,終究要靠自己成全。
很多人在中年時開始問自己:
生活就是這樣了嗎?如果這樣下去,我會不會后悔?是不是需要改變了?換一份新工作?重新學點什么?或者去旅游放松一下?
當這些問題被問出的時候,改變就有可能發(fā)生。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認為,在人生的第七階段,也就是成年期(35~60 歲),成年人面臨著存在主義的問題,主要心理沖突是傳承V S 停滯。傳承不只是生育與教育下一代,也包括自身價值在工作、家庭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傳遞,比如參與社會公益、寫書拍電影、教書育人。
中年時期,如果能將“為我一個人而活”的心態(tài)轉變?yōu)榭犊⒏卸鞯闹腔?,放下那些“放不下的”,拋開束縛,有時候適當“叛逆”,你會發(fā)現(xiàn)不只是找回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更是找到了人到中年的底氣與擔當。
余歡水的改變,正是這樣發(fā)生的。當他不再忍氣吞聲,把刻薄老板、冷漠妻子、霸道鄰居統(tǒng)統(tǒng)懟一遍;主動出擊問老板要錢,為自己而活的時候,他覺得爽是爽了,但不夠,總覺得哪里不對。而當他在巨款和正義之間選擇正義,在逃避和坦誠之間選擇坦誠;在危急時刻不再只想自保,也想要救別人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中年人的力量感。
中年人一定要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負重前行即使能走遠,也走得不輕松、不快樂。同樣都是一生,何苦為難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呢?有所犧牲,才有所得到;有所放下,才有所收獲。
學會給人生做減法,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境界,有舍有得,有進有退,想要達到這種境界的關鍵,是一顆平常心。
中年人愛回首往事,總是悲從中來。可人生就是這樣,總會有遺憾和悵惘,那些遺失在歲月長河的人和事,終究是教會我們要懂得珍惜。只有不糾結過去的人,才有勇氣繼續(xù)去探索生命的美妙和新意。就像破繭的蝴蝶,掙脫束縛它的蠶蛹,才能擁有新生。
后半生學會放下,不是妥協(xié),而是跟過去握手言和,學會清零和重建下一步的精彩人生。
借用電影《臥虎藏龍》里的一句話:“當你握緊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痹附窈?,懂得放下,懂得從容,加油,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