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前不久,一女子爆料自家門上被貼紙條。樓下一住戶因妻子懷孕怕輻射,便要求樓上鄰居閑時關掉WiFi。隨后該女子對樓下住戶進行“反擊”,回帖表示:“孩子平時要上網課,不能關WiFi,如果不行,就請搬走?!?/p>
WiFi是否影響人體健康早已有科學定論。WiFi信號屬于電磁波,電磁波是帶能量的粒子或波動在空間傳播的一種過程,對物體的作用就是輻射。輻射分為電磁輻射(又稱非電離輻射,如光、微波、WiFi信號等)和電離輻射(α射線、β射線、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就是不會產生電離作用的電磁輻射,也是電磁輻射中頻率比較低的那一部分,按照頻率從高到低排序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微波爐)、無線電波(WiFi和手機信號)、低頻電磁波等。
WiFi和手機信號并無本質區(qū)別。盡管WiFi有輻射,但是能量極低,對人體的輻射作用主要是熱效應,但產生的熱量對人體影響非常小。
電磁波的能量與其頻率成正比,可見光的頻率是電磁波的20萬倍左右,即在同樣強度下,可見光的能量是WiFi信號輻射能量的20萬倍左右,顯然,WiFi的輻射能量遠遠不及日常光照(如陽光)對人體的輻射能量。WiFi信號的頻率與微波爐的電磁波頻率比較接近,但是在輻射強度上,微波爐的輻射強度是WiFi信號的10萬倍左右。因此,WiFi信號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電磁輻射的國家標準,WiFi輻射水平是國家標準的1%,環(huán)保部沒有將其作為監(jiān)管對象,也就是豁免管理。而且,WiFi信號的傳播穿透能力較弱,隨著距離的增大,信號會逐步減弱,輻射也會逐步降低,只要有一墻之隔,WiFi輻射穿墻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了解這些常識,可能就不會出現請求鄰居關掉WiFi的情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的科學素養(yǎng)逐步提高,大部分人都知道WiFi不會損害健康。1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了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0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較2015年提高了4.36個百分點。這個結果既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又為中國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針對國際上30多個國家的一項調查發(fā)現,這些國家在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都超過了10%。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跨越10%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即更多公眾相信科學并按照科學的認知來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的生活,因而行為更理性,身心更健康。
國內一家大型網站的一項調查頗能說明問題,截至2月1日22時,約有122.3萬人參與。針對“要求鄰居關掉WiFi”,該網站設計了3個問題,其中兩個問題很具有代表性。第一個問題是:“因家中有孕婦請鄰居關WiFi,該配合嗎?”回答“應該,互相理解”的有36197票,占5.83%;回答“不應該,無理取鬧”的有558418票,占89.9%;回答“不好說”的有26544票,占4.27%。
第二個問題是:“你認為WiFi會對孕婦產生影響嗎?”回答“會”的只有24521票,占4.04%;回答“不會”的有493766票,占81.34%;回答“不清楚”的有88116票,占14.53%。
在受調查者中,80%以上的人都認為WiFi不會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說明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確實在逐步提高。但是,為何還會出現妻子懷孕讓鄰居關掉WiFi的行為呢?
把這種行為歸結為不具備科學素養(yǎng)是順理成章的解釋,但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一種原因是,盡管公眾有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但健康素養(yǎng)并不高??茖W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盡管有重疊,但二者亦有區(qū)別。健康素養(yǎng)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養(yǎng)水平是指具備健康素養(yǎng)的人在監(jiān)測總人群中所占的比例。2017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監(jiān)測水平的平均值是14.18%。還有一種情況是,要求鄰居關閉WiFi的人可能也像大多數人一樣,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但是被其他的因素干擾,例如,過度擔憂,產生了對孕婦和胎兒過度保護的舉動。
過度擔憂是一種廣泛性焦慮情緒,一般具有這種情緒的人可能成為“一生都是擔憂的人”,嚴重者會發(fā)展成心理疾病。不過,心理干擾只是一種會讓人們不按科學認知來處理問題的因素,還有多種因素會影響人們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社會倫理和文化,尤其是主流的社會倫理和文化,會對人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產生較大干擾。
關于性和生殖健康問題,一直有一些傳統、主流的倫理觀念影響著公眾的行為,無論中外。其中一種觀念認為,多個性伴侶和過早性行為既不合傳統,也不符合倫理。隨著90后、00后的成長,社會對年輕人的兩性行為和生殖健康的擔憂越來越嚴重。
根據2020年5月發(fā)布的《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對于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64.58%的學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只有11.46%的學生不能接受。對于開房或同居的看法,大一學生可以接受的比例為57.35%,到了大四則為89.58%。絕大多數大學生首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21周歲。這些現象似乎不符合傳統文化和主流倫理,為了扭轉這種現象,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教出現了,而且用力過猛,背離科學研究結果和認知。2020年7月,河南省鞏義市夾津口鎮(zhèn)之樸中學操場一側的宣傳欄內出現了一些宣傳內容,如“科學研究表明,貞潔女子生育的后代更聰明(一個女性如果不出軌,婚后生下的孩子的智商通常會比她本人高二十幾個點),而濫交者的后代智商會很低?!边@種說法,是“想當然”還是真有科學研究的證據,值得認真探討。如果有這樣的科學研究結果,也應該詳細探討該研究是否符合現代科學認同的“金標準”—雙盲對照研究。至少學校應該在宣傳欄中注明科學研究的來源。
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后代的智商主要取決于男女兩性性細胞的基因組。在受孕那一刻,男女生殖細胞染色體結合和互換從而決定后代的智商,與之前有多少性伴侶毫無關系。此外,智商也與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有密切關系,人類歷史早就證明,教育是提升人的智商的重要途徑。以恐嚇而非說理,以想象而非事實作為證據并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