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杰 李 明 王開榮 吳 穎 韓 震 黃 楊 陸建良 梁月榮* 鄭新強*
(1.寧波黃金韻茶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余姚 315412; 2.余姚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總站,余姚 315400;3.寧波市林特科技推廣中心,寧波 315000; 4.寧波市海曙區(qū)農業(yè)技術管理服務站,寧波 315010;5.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杭州 310058)
無性系茶樹品種具有萌發(fā)期一致、生長整齊、品質優(yōu)異等特點,而且不同個體間樹相高矮大小也均一,便于田間管理、機械化采摘作業(yè)和鮮葉原料貯藏加工等機械化處理[1-3]。所以,除部分北方茶區(qū)以外,新建茶葉生產基地基本都選用種植無性系茶樹優(yōu)良品種,為高產、優(yōu)質、低耗、高效生產奠定良好基礎。無性系茶樹品種是目前推廣的主栽品種[4-5]。
在茶樹細胞植株再生技術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成熟的情況下,扦插繁殖是無性系茶樹品種的主要繁殖方法,其中短穗扦插因穂條需要量少、扦插密度和繁殖效率高,單位面積苗圃出苗量大,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無性系茶樹育苗技術[6]。但該方法的缺點是育苗周期長,在夏季(7-8月)或者秋季(9-10月)扦插,需要到第二年11月以后移栽,育苗周期長達14-16個月;一些冬季溫度低的地方如果在春季移栽,則育苗周期更加長達16-18個月。育苗周期長帶來的直接問題是育苗的計劃性差,加上品種類型等因素,茶樹苗木市場“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現象周期性出現,以致育成苗木無人要,需要苗木(尤其是緊俏品種苗本)時又不能及時培育出來。茶樹無性系苗木生產不能滿足茶產業(yè)發(fā)展和轉型升級的需求??s短育苗周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7-8]。
茶樹發(fā)根需要的適宜條件包括水分、氧氣、溫度、光照等,現有短穂扦插是將茶樹枝條剪成的短穂 (具有一張葉片和3cm左右的短莖)插入到苗圃土壤中, 在遮光條件下進行噴水保濕, 保持苗圃土壤和插穗周圍空氣具有較高濕度, 維持插穂的生命活力并孕育不定根,同時維持葉片具有一定的光合作用活力,為根系生長發(fā)育提供碳水化合物營養(yǎng)。但由于苗圃土壤粘性較大,噴水后容易產生土壤黏結,通透性差, 氧氣供應減少,茶樹插枝發(fā)根較慢。一般扦插后需要1個月才能形成根原基, 2個月出現不定根。如果在10月以后扦插的茶樹,在冬季低溫時畦面土壤冰凍,插穗當年不會發(fā)根,待第二年氣溫回升時才發(fā)根,導致育苗周期更長。而且在育苗周期內根系和新梢生長時間短,苗木弱小,移栽成活率低。本研究開發(fā)了一種快速育苗技術,采用通透性和保溫性良好的材料為育苗基質, 替代原有苗畦的壤土,使扦插基質的光、溫、水、熱條件得到良好的控制, 改變扦插苗圃的光、溫、水、氣條件,促進插穗快速發(fā)根, 縮短育苗周期,改變茶樹無性系苗木市場“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周期現象,將其應用于珍稀茶樹品種快速繁育或者育種初期的優(yōu)良單株群體快速擴大,可促進茶樹育種進程, 縮短茶樹新品種育成周期。
本研究選用了3種容重和通透性不同的材料,按照3種組合形成1號、2號和3號基質(1號基質容重最小,通透性最好),作為試驗比較的基質;試驗品種為‘金萱’,每個插穗帶三張完整葉片;扦插時間:7月15日,每個處理扦插400枝;調查時間9月15日;調查內容:每個處理隨機選擇10株,調查發(fā)根數和最長根長。根據發(fā)根情況選擇效果表現最好的基質供后續(xù)不同品種發(fā)根比較試驗。
本研究選擇‘浙農121’等40個茶樹品種(品系)為供試材料,一是驗證上述篩選的基質育苗效果,二是了解不同品種扦插發(fā)根特性,為后期推廣應用提供有用數據。扦插時間為翌年8月16日,每個品種扦插400枝;調查時間10月15日,調查內容:每個品種隨機選取5株,調查發(fā)根數和最長根長。
發(fā)根數量和最長根長觀測數據顯示,1號基質的平均發(fā)根數量為21.0±2.0條,最長根長平均為4.5±0.4 cm;2號基質的該兩個指標分別為24.7±2.1條和4.7±0.3 cm;而3號基質的該兩個指標分別為15.6±1.8條和3.1±0.5 cm(表1)。綜合發(fā)根數和根長兩個指標, 2 號基質的根數和根長都具有較明顯優(yōu)勢, 選擇2號基質作為后期的進一步研究基質。
表1 不同基質對茶樹扦插發(fā)根的影響
為檢驗上述基質對不同茶樹品種扦插發(fā)根及育苗的適應性,選擇了40個不同品種(品系)進行扦插比較。結果顯示:1)40個茶樹品種(品系)中只有‘竹枝春’一個品種的插穗基部雖有愈傷組織,但沒有發(fā)根;其余39個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根;2)40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發(fā)根數依品種存在顯著差異,平均14.9±1.2條,其中3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發(fā)根數量超過30條/株,11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發(fā)根數在20-30條/株之間,15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發(fā)根數在10-20條/株之間,11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發(fā)根數在0-10條/株之間(表2,圖1)。發(fā)根數符合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
表2 不同茶樹品種(品系)扦插發(fā)根情況(根數:條)
圖1 不同茶樹品種發(fā)根情況
綜合上述結果表明,本研究篩選的扦插基質及育苗體系適合大多數茶樹品種(品系)的無性扦插繁殖。在育苗時間上,本研究的育苗方法只需要2個月即可移栽,比傳統(tǒng)方法的14-18個月減少12個月以上,可以使茶樹無性系育苗更加符合產業(yè)發(fā)展需求。將該技術應用于茶樹育種過程,可以使入選優(yōu)良單株快速繁育形成可供品種比較試驗的苗木數量,加速育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