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海
一幫網(wǎng)絡微信的老文青,一群不忘初心的花甲老人,每天在微信群里聊得嘰嘰喳喳。
我們這個以花甲人居多的中老年文友群,只有四十來號人,幾乎每天有群里文友的文章、稿子見諸各類報刊。我們是承上啟下的家庭梁柱,有很多生活瑣事要去做;我們是參透紅塵的歲月達人,有許多人生感悟要去著文。在我們微信群里,不僅有老作家、編輯和記者,更多的是活躍報壇的寫稿作者。我們的文青心濫觴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紙媒被網(wǎng)絡咄咄逼迫、在文學被許多人不待見的當今時代,我們依然熱愛紙媒、依然有勃勃強健的文學脈動。幾個熟悉網(wǎng)絡查閱方法、報刊信息靈敏的文友,時時熱心給群里“報喜”,祝賀文友的文章見報。有時還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文友的名字幸會同刊。大家稱之為“雙黃蛋”“三箭齊發(fā)”“四喜臨門”。文友們不知自己老之將至,樂于“搬磚”不怕累,辛勤作文不怠倦,一顆顆熱愛文學之心怦跳不已。微信群是虛擬的,文友們期盼著網(wǎng)下相聚。
春末夏初,我們曾經(jīng)在公園僻靜的坐石上小敘;秋冬時,我們亦有過餐廳包房的圍桌歡聚。今天,大家找到了一個更適合我們的地方——大酒店里消費價格親民的茶餐廳。
從上午10點多開始,文友先后到達一個獨立封閉的漂亮大包房里。彼此打招呼問好后,歇坐品香茗、嘗果點。中午11點半,文友團團圍坐聚餐,餐后進入下午茶交流,整個聚會一直持續(xù)到下午4點半之后。從豐盛的午餐到溫馨的下午茶,大家對人均百來元的消費價格很滿意。有文友說,我以后也會請我的老鄰居和老同事們來這里聚聚。
獨立漂亮的大包房,適合有些耳背的老年人大聲交流;從上午到下午的充裕時間,讓文友們感覺又愜意又暢快。餐桌上,茶酒,一盅又一盅地潤情;佳肴,一盤復一盤地品嘗。敘談中,趣聞,一段疊一段地助興;文友,一個接一個地報喜。
作為曾經(jīng)的75屆知青,我的青蔥歲月是在崇明前哨農(nóng)場度過的。我在那里結(jié)識了我勤勞善良的妻子,我們一起攜手相伴走過了近40年的風雨人生路。我的青春年輪印刻在崇明島上,我的青春夢想跋涉在文學路上。年輕的我也熱衷于寫作投稿,尤其是詩,我寫了很多。為賦新詩強說愁,其實,那時我的人生歷練和生活閱歷很淺,我偶爾刊發(fā)幾首小詩外,再無收獲,終至輟筆。這一擱筆時間竟長達30年之久!1984年,我返城回到上海市區(qū)工作,先后在上海前進金屬制品廠、僑福建設集團等內(nèi)外資企業(yè)從事財務工作30余年。我自嘲:我心里夢里喜歡方塊字,命運卻讓我與阿拉伯數(shù)字做伴。
幾年前,我們農(nóng)場知青舉辦大型知青聯(lián)誼會,我寫的即興詩在聯(lián)誼會上得到了農(nóng)友們的贊好,這激活了我一個昔日“文青”的心夢,隨之,我又開始了寫詩作文。因為有濃濃厚厚的歲月鋪墊,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我已在全國各地70余家報刊上發(fā)表了250余篇(首)詩文。現(xiàn)在的我,對寫作不再奢望,只為怡情。夕陽無限好,我要用我的筆在愛的瀲滟里,敘寫我身邊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時光如水,美好的下午茶聚會終有依依相別時;塵世奔波,我們年輕時植下鐘情文學、熱愛寫作的初心,一直在陽光沐浴下郁郁蔥蔥。悠哉的下午茶,把夕陽長長的投影融入芳香里。晚年有個愛好,有一群同道之人,就像這一杯下午茶的滋味,柔軟的液體里,有一種不折不讓的香氣,雖苦有回甘,雖盡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