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觀眾研究是一個快速發(fā)展、富有爭議且多樣化的領域”,目前觀眾研究仍處于我國博物館工作的邊緣地位,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從業(yè)者對于我們的觀眾“尚不熟悉”。有鑒于此,為行穩(wěn)致遠,本刊秉承理論先行,繼2020年第4期策劃了“觀眾研究基礎理論”專題后,本期推出“觀眾研究應用”專題,兩個專題內容相承、前后呼應。
本期專題的4篇論文,均是圍繞某一實際問題,為獲取新知識而開展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略論博物館“經常性觀眾”——基于三家博物館的實證研究》針對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錢學森圖書館經常性觀眾的構成情況、影響變量以及變量與經常性觀眾的關系開展數據統(tǒng)計和頻次、交叉分析,并據此提出針對經常性和非經常性觀眾的差異化策略;《線上藏品圖文布局對觀眾信息獲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眼動實驗,探究線上藏品圖文布局對觀眾注意行為和信息獲取的影響,進而為線上藏品頁面的設置提供借鑒,使其更好地以觀眾的注意特點為導向促進藏品信息的傳播;《為公眾服務的博物館分眾研究:意義、思路與建議》以西方博物館普遍使用的分眾策略為對象,通過分析中外博物館的分眾研究及其相關實踐,討論博物館分眾(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和思路,從而幫助博物館更好地踐行“為公眾服務”的使命;《觀眾有效參觀時間調查分析》采用跟蹤觀察法調查了2014—2019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生態(tài)廳的觀眾有效參觀時間以及展板和多媒體的使用情況,分析四大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策展建議。
誠然,由于缺乏理論指導和做法參考,同時又存在跨學科的專業(yè)瓶頸,當前我國博物館觀眾研究可謂是步履維艱。但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研究目的有時并非在于構建一整套理論,只是為了讓研究對象本身變得更為清晰。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脫離理論的實踐也必然是盲目的。在此,本刊倡導并呼吁將觀眾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提上日程,奏響博物館人向該領域進軍的沖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