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熙彥
楹聯(lián)是漢語獨有的,也是最精致的文學體式,漢語之美在楹聯(lián)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發(fā)現(xiàn)楹聯(lián)之美,體味楹聯(lián)之趣,是學習楹聯(lián)的重要途徑。楹聯(lián)教育活動亦應始終圍繞引導學生探索楹聯(lián)意趣開展。這種意趣,有人生志趣,生活情趣,論事理趣,修辭別趣,工切巧趣,巧思機趣,博學雅趣等等。讓我們一起探索傳世名聯(lián)的意趣吧。
每聞善事心先喜;
得見奇書手自抄。
作者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江蘇蘇州人,能詩文,工書法,時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譽為“吳中四才子”,著有《枝山文集》等。
這是祝允明的書齋聯(lián),上聯(lián)寫向善之志,古儒生以“止于至善”為大學之道的最高綱領,故多有“聞善而慕”“聞善言則拜”“聞善必躬親行之”的見善思齊之志,“心先喜”,足見作者修齊之志,誠正之跡;下聯(lián)寫愛書之情,得一喜愛之書,即等不及讀完,已親手抄寫,可想而知作者對學問的渴求。
其實,該聯(lián)語出自北宋理學家邵雍《自樂吟》:“才聞善事心先喜,每見奇書手自抄?!弊髡咭葡戮涞摹懊俊睋Q上句之“才”,在保留原句追求“止于至善”的誠正之意的同時,又強調(diào)了自己追求理想的恒定之志,下句以“得”替原句的“每”,則不損原意絲毫。該聯(lián)經(jīng)祝枝山自題后,廣為流傳。
青少年學習這副傳世名聯(lián),貴在效法古人修身治學的進取精神,從小培養(yǎng)高尚情趣,追求理想,健全人格,以好習慣為人生奠基。
關于該聯(lián)作者祝枝山,流傳著有趣的傳說,一位為富不仁的財主請其寫春聯(lián),祝枝山略加思索,邊寫邊讀:“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財主滿心歡喜而去,春聯(lián)貼出后,引起一片嘲笑,因為人們都讀作:“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p>
財主方知上當,哭笑不得。
好書悟后三更月;
良友來時四座春。
作者鄧石如(1739-1805),字玩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存世有《完白山人印譜》等。
這是鄧石如的一副自題聯(lián),上聯(lián)寫好書之益,在悟透之后,心中曾有的迷霧頓消,如三更中天朗月照徹心田,醍醐灌頂;下聯(lián)寫良友之益,有良友來時,滿座如沐春風,令人心怡神暢。這里的良友,不是指一般的好朋友,而是可以砥礪品學,堪與良師并稱的益友。整副聯(lián)既是彌足珍貴的人生體驗,也是非常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筛Q作者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讀書與交友,是人生很重要的兩件事,對不諳世事的青少年來說猶為重要,讀好書如含英咀華,味之不盡,交益友如良師在側(cè),受益終生。青少年在學習這副聯(lián)時,可以參讀另一副異曲同工的名聯(lián)“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p>
從小多讀好書,廣交益友,以高雅的情趣涵養(yǎng)美好人生。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作者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福州閩侯人。清嘉慶進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也是清代重要的楹聯(lián)家,有很多傳世楹聯(lián)膾炙人口。
這是林則徐題福州鼓山聯(lián),傳為林則徐少年時期,隨父親林賓日及諸生登福州鼓山,其父出題“?!薄吧健币怀T生以鶴頂格嵌字屬對。少年林則徐機敏過人,略加思索,脫口而出“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上聯(lián)寫海天茫茫,天岸看似難以企及;下聯(lián)詞鋒一轉(zhuǎn),山岳縱高,我自為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再聯(lián)系上聯(lián),山高人為峰,海闊又何懼呢?全聯(lián)對仗精美,氣象開闊,一句“山登絕頂我為峰”,盡顯有志少年的崢嶸之氣。泰山絕頂亦有陳訥題聯(lián)“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看似一字之差,而氣象云泥,天趣得失之故也。
林則徐少年還有一則應對佳話,有博學者聞言小小林則徐善對,專程試才,出句“母鴨無鞋空洗腳”,林則徐不慌不忙,指著家里的公雞對出下聯(lián)“公雞有髻不梳頭”,對句工巧風趣,時人驚為神童。
直上中天摘星斗;
欲傾東海洗乾坤。
作者徐悲鴻(1895—1953)原名壽康,江蘇宜興人。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其畫尤以奔馬聞名于世。
這是徐悲鴻的一副題贈聯(lián),上聯(lián)化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句“欲上青天攬明月”,寫對黑暗中國的光明向往,欲披霄決漢,摘星攬月,帶給中國一片光明;下聯(lián)集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句“欲傾東海洗乾坤”,寫對洗盡祖國身上屈辱污垢的堅定決心和迫切愿望。該聯(lián)寫于抗戰(zhàn)后期,作者壯懷激烈,救亡濟世的飽滿情懷如滂沱之水,氣勢雄健,極富感染力,熔鑄李杜之句如同己出,意趣豐厚,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