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呂 碩,湯沾岐,劉天霞,姜國平,杜 春
(北方民族大學,1.基礎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訓中心,2.機電工程學院,3.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機械設計基礎》 課程是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不僅對理論性要求強,而且對實踐性也有一定的要求,通過該核心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得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機械零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設計思想和嚴謹?shù)墓ぷ髯黠L;初步具有機械方面的分析、計算以及設計能力,并獲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訓練,為學習后續(xù)課程,也為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建立工程設計基礎[1]。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對后續(xù)的專業(yè)課程,尤其是《過程設備設計》的學習。
然而,由于學生很少接觸工程實際,缺乏機械方面的相關經驗,更不清楚該如何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機械知識的積極性[2]。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直接的講授學科理論,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導致學生只為考試而學習,然后就會遺忘所學的知識。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需要課題組必須更新觀念,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對機械產生興趣,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挖掘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輝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素質全面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應變能力,使之努力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3]。
改革考核方法,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進行多樣的評價與考核,注重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評價。具體考核內容變更為:平時聽課出勤占5%、課后作業(yè)及小測驗占15%、課內實驗占15%、課堂回答問題占2.5%、課堂討論占7.5%、創(chuàng)新性設計訓練占5%、期終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這種考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通過不斷完善各項考核評分標準,以便完成課程的過程性評價改革。
課改后的考核方式使得學生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打破傳統(tǒng)的課程總評成績三七開的考試方式,變成五五開,原來的考試方式會造成學生考前臨時突擊應付,而平時放松學習的后果?,F(xiàn)在則是考查學生分析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等多方面的過程性評價,加大平時作業(yè)、隨堂小測驗、課內實驗等平時成績在期末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使學生重視平時上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動提高平時學習的自覺性。期末考試題目的類型增加相應的設計型題目,更多的強調以工程為背景,注重考查學生如何綜合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主觀題的數(shù)量,評分標準并非標準答案而是更加注重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效地采用上課考勤、平時作業(yè)、隨堂小測驗以及課堂提問等多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評定,達到對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機械設計基礎》 課程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即《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設計》,內容多,涉及面廣。但對目前的民族類高校學生而言,差異性是其重要特點之一,具體表現(xiàn)在生源結構存在差異,學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基礎存在差異,尤其是生源學習基礎差異大[4],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精簡理論分析、避免繁雜公式的推導,講授的設計方法簡明實用。
主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培養(yǎng)實際應用能力。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專業(yè)后續(xù)課程需要,介紹一些相關的現(xiàn)代比較流行的設計方法,諸如:“優(yōu)化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綠色設計”“并行設計”等等,使學生在了解相關先進設計理念的同時,理解學習傳統(tǒng)知識的重要性,加強這門課程的吸引力,而個別與化工過控專業(yè)關系不是特別緊密的內容,例如:滑動軸承、彈簧等章節(jié)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進行。
在教學活動中增加實驗教學單元,培養(yǎng)學生對機構零部件進行拆裝及測繪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在拆裝實驗中,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動手拆裝各種軸系零部件、減速機等,認識機械的結構,特別是減速機內部軸承與軸之間的連接與配合以及各種齒輪之間的嚙合,熟悉各種零部件在機器工作中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掌握各種零部件裝、拆方法和裝配工藝,達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
實踐表明,增加現(xiàn)場教學內容,學生對機械知識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提高了綜合應用在課內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結合學生在實驗課中的實際表現(xiàn)及實驗報告完成的質量給出實驗成績。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為中心,在課程中設置了研討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教師給出開放型的題目,選擇課程內容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研討題目,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增加學生的工程意識,將學生分組,在業(yè)余時間做準備,每位成員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按照論文的書寫格式進行手寫,在研討課上,每組選出代表,將小組搜集的資料進行總結,到講臺上用PPT 進行現(xiàn)場演講,教師再對其進行點評并給出相應的成績。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而且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能力。
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每位學生每學期在講課前,口頭回答2 個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現(xiàn)場給予評判并確定成績,由學生的回答,可以判斷是否理解了上次課程中的知識點。同時鍛煉了學生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不僅起到了鞏固所學知識點的作用,而且讓學生自身產生一種學習的緊迫感,督促學生自己及時復習消化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
在講授《機械設計基礎》的內容時,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產生創(chuàng)新設計的潛在動能。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以小制作、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新等為載體的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通過創(chuàng)新性設計訓練,鼓勵學生多動腦筋,不要害怕出現(xiàn)錯誤,大膽嘗試,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鼓勵學生參加學院、學校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以及各層級學科競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為了申報項目,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找資料、查文獻、動手制作,精心準備,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熱情。過控專業(yè)的學生借助于學院的“海爾創(chuàng)客實驗室”,自學三維設計軟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有4 名學生在“第九屆全國三維數(shù)字化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數(shù)字表現(xiàn)設計方向獲得全國總決賽二等獎。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法,使機器零部件中的相互配合、相對運動過程清晰地呈現(xiàn)在同學面前,更加便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課后的作業(yè),使學生的機械設計能力獲得相應的訓練。
緊密圍繞過程性評價的主題,課題組對專業(yè)核心課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內容、考核的方式均做了一些相應的變革,改變了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方式,通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機械方面的理論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機械設計方面的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目的。
課改前,過控專業(yè)2012 級總評成績平均分是65.7,不及格率是20%;課改后,2013 級兩項數(shù)據(jù)分別為:69.5 和16.3%;2014 級則為:70.6 和9.0%,2015 級則為:69.3 和15.1%??梢姵煽儽日n改前有所提高,達到了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