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軍
河南省濟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 459000
橈骨下端骨折是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骨折類型,臨床中常將其分為屈曲型、伸直型、波及關節(jié)面的特殊類型[1]。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主要是因為受傷時患者手掌撐地,腕關節(jié)保持背伸位,在間接暴力的影響下傳導到橈骨下端,進而導致骨折。采用手術治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的費用較高,手術風險也較高,而且還會讓患者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進一步加大,從而對術后恢復造成直接影響[2]。如果手術治療不及時或者不當,則會影響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從而對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F(xiàn)階段臨床中對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常用方法為手法復位結合小夾板固定,其治療效果也得到了廣泛肯定。我院選擇小夾板固定治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xiàn)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研究批準同意。納入標準:滿足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3];隨訪資料完整;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病理性、陳舊性骨折;開放性骨折,伴其他部位骨折;伴內科疾病;受傷前存在腕關節(jié)活動障礙。通過數(shù)字隨機方法將12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39例;其年齡為48~67歲,平均年齡(58.1±2.2)歲;受傷原因為:車禍傷23例,摔傷37例。實驗組中,男24例,女36例;其年齡為49~69歲,平均年齡(58.7±2.4)歲;受傷原因為:車禍傷18例,摔傷42例。兩組在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120例患者均選擇手法復位。指導患者屈肘,保持90°,由助手將患者的肘關節(jié)把持住,術者則將兩拇指并列放置在遠端背側,而其他四指則放置在腕部,于X線直視下開展相關操作,徹底糾正重疊移位,通過牽引力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處理。(1)對照組在完成手法復位后,選擇石膏夾外固定治療:首先應對石膏長度進行確定,以肢體周徑的2/3作為石膏寬度,以掌指關節(jié)到肘橫紋下作為石膏長度。在石膏長度確定之后,應將其折疊成12層,鋪好之后將石膏放置在溫水中,取出石膏之前應保證其氣泡消失,然后將多余的水分擠出,抹至光滑。將襯墊放置在橈骨莖突處,通過雙手將石膏托起,讓石膏與前臂橈側、背側、掌側有效貼附,通過手掌魚際進行塑形處理,在將石膏固定好之后,讓石膏干硬。對患者的患肢血運進行詳細詢問和觀察,一般進行為期5周時間的固定。(2)實驗組在完成手法復位后,選擇小夾板固定治療:分別選擇一平墊放置在骨折近端掌側和遠端背側,選擇“四合一”夾板,橈側和背側夾板應該超出腕關節(jié),夾板上端應處于前臂上1/3,取4扎綁帶進行有效固定,綁帶松緊度應該合適,保證能上下移動。對患肢血運狀況進行嚴密觀察,當肘關節(jié)屈曲90°時,選擇三角巾對患肢進行懸吊,一般進行為期5周時間的固定。
1.3 觀察指標 (1)對患者隨訪半年后,選擇Gartland-werley腕關節(jié)功能評分評價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4],具體分為優(yōu)(0~2分)、良(3~8分)、中(9~21分)、差(>21分)。(2)對患者整復前、拆除固定后的X線片解剖值進行觀察比較,包括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3)對整復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記錄。
2.1 兩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為71.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2.2 兩組X線片解剖值變化情況比較 整復前兩組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整復前相比,兩組拆除固定后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均明顯改善(P<0.05),而且實驗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X線片解剖值變化情況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3%(χ2=8.524 8,P=0.003 5<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現(xiàn)階段臨床中在對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供選擇的方法較多,而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則為手法整復,其優(yōu)點為療效理想、經(jīng)濟實用等[5]。而在采用手法整復治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時,選擇合理的固定術會對整復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6]。
本文中,實驗組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為7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0%(P<0.05)。小夾板固定屬于彈性固定治療,能持續(xù)性的加壓干預骨折斷端,讓骨折端能保持穩(wěn)定,及時恢復,所以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更加理想[7]。本文中,與整復前相比,兩組拆除固定后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均明顯改善(P<0.05),且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采用小夾板固定治療不會對患肢指尖和掌指關節(jié)的活動能力造成影響,患者能及早開展各項康復運動,如握拳等,耐受性也比較理想,能讓骨折及時愈合。另外,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3%(P<0.05),表明小夾板固定治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石膏固定和小夾板固定均會對血管造成壓迫,發(fā)生腫脹的風險較高,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對患肢血運狀況進行嚴密觀察。
總之,采用小夾板固定治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患者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能促進骨折部位有效恢復和愈合,而且不良反應輕微,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