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兒童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1)
面神經炎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起病,病情一般在8~10 d達到高峰。由于患兒的表達能力及觀察能力差,發(fā)病后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常在數(shù)日后大哭或大笑時被父母發(fā)現(xiàn)。面神經炎的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若急性期不能有效治療將會延長病程,甚至遺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等影響較大[1],因此早期診斷尤為重要。目前,較為常見的面神經炎診斷與檢查方法為神經電生理檢查,包括了瞬目反射、面神經電圖及肌電圖等內容。其中瞬目反射能有效反映三叉神經及面神經功能,面神經電圖能有效反映神經變性的程度,而肌電圖則主要反映面神經軸索的損害情況。為了進一步明確瞬目反射及面神經電圖診斷機制及在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對我院72例面神經炎患兒治療前后分別進行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檢查,分析比較二者在早期診斷面神經炎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面神經炎患兒中選擇資料完整72例進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32例,最小為11個月,最大為13歲,平均為(2.76±1.82)歲。發(fā)病時間1~14 d,平均7.50 d。所有患兒均表現(xiàn)為患側周圍性面癱體征:程度不一的額紋消失或減少,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嘴巴不能鼓氣等;無其他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所有患兒均排除由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中耳炎或腫瘤等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病變。治療后3個月復診,所有患兒臨床癥狀均緩解,電生理檢查均正常。
1.2 檢測方法 采用日本光電MEB-9200K誘發(fā)電位儀進行面神經傳導及瞬目反射檢測?;純罕3盅雠P體位,且情緒穩(wěn)定、身體肌肉放松,不能配合者,予水合氯醛鎮(zhèn)靜后檢查。面神經傳導檢測,將盤狀記錄電極置于口輪匝肌處,參考電極置于記錄電極外側1.5~2.0 cm處,刺激電極置于耳前,刺激頻率為1 Hz,分析時間為5 ms/D,同時記錄其波幅與潛伏期情況。瞬目反射,采用單次刺激三叉神經眶上支進行檢測,選用柄狀電極進行刺激,陰極置于眶上切跡處,陽極置于陰極上方,刺激頻率0.2 Hz,時限0.1 ms,刺激強度在20~25 mA,陰極置于眼瞼下眼輪匝肌處,陽極置于眼外眥,每側記錄4次,計算平均波幅及潛伏期。
1.3 指標判定 參照相關文獻中的正常值范圍為標準[2]。面神經傳導檢測:患兒健側與患側潛伏期相差超過0.5 ms,或是兩側CMAP(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差大于健側50%,或出現(xiàn)波幅缺失或潛伏期大于3.8 ms的情況,則表示神經傳導檢測異常。瞬目反射:雙側R1在13 ms以內,兩側的R1差值在1.0~1.2 ms,R2在40 s內,左右兩側差值不超過5 ms,則表示瞬目反射正常;若潛伏期異常,單側R1消失或波幅小于對側50%,則表示瞬目反射異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4.0版本)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χ2進行計數(shù)資料[n(%)]檢驗。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不同病程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的異常率 在發(fā)病后1~3 d,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的陽性率分別為71.43%、100.00%,瞬目反射的特異性較高;發(fā)病后4~7 d,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的陽性率分別88.00%、100.00%,瞬目反射的特異性仍較高;在發(fā)病8~14 d,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的陽性率分別96.15%、90.48%;即發(fā)病1周內,尤其3 d內,瞬目反射特異性更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病1周后,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均有較高的檢出率,但二者異常率相差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不同病程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異常情況對比[n(%)]
2.2 治療后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異常情況 治療后1個月復查,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的陽性率分別為63.89%、29.17%,瞬目反射異常率明顯低于面神經傳導檢測,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異常情況對比[n(%)]
面神經炎也被稱作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一種由面神經發(fā)生非特異性炎癥而導致面部肌肉癱瘓的疾病。相關資料顯示,面神經炎病情較輕的患者大多可以在4~8周恢復正常,病情嚴重的患者所需要的恢復時間較長,且可能存在后遺癥,如面肌痙攣、鱷魚淚等,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尤其對兒童患者而言,身心發(fā)育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所以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面神經炎的部分癥狀與中樞性面癱較為相似,但二者發(fā)病機制與治療方法均存在差異,如果診斷出錯,則可能導致病情延誤甚至加重,所以在小兒面神經炎診斷時,應注意尋找有效的依據(jù)以明確診斷類型。既往小兒面神經炎大多通過其臨床癥狀進行經驗性診斷,缺少客觀依據(jù),診斷結果可靠性較低,且不能有效判斷患兒病情發(fā)展情況,對后續(xù)治療、恢復存在較大的不利影響[3]。目前可以通過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提供客觀、可靠的依據(jù)。本文根據(jù)不同的發(fā)病時間,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面神經炎患兒行面神經傳導檢測及瞬目反射檢查,分析二者在小兒面神經炎早期診斷中的優(yōu)越性。
目前,研究者認為面神經炎的發(fā)病機制與面神經本身病變及面神經外周因素有關。各種原因致使莖乳孔內微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而發(fā)生水腫,壓迫神經,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變性,損傷以莖乳孔和面神經管內段較重[4-5]。面神經電圖可以更為準確的顯示神經變性的程度,主要是其振幅大小與健存的神經纖維數(shù)關系較為緊密,可進行線性比較,所以醫(yī)務人員可以通過面神經電圖檢查判斷患兒面神經變性的情況。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多數(shù)情況下面神經纖維Wallerian變性的自近及遠發(fā)展較為緩慢,大多需要1周左右的時間,而面神經電圖主要反映的是莖乳突外面神經功能,對莖乳突內面神經傳導存在阻滯作用,早期時面神經電圖檢查大多顯示無異常,所以說面神經電圖對面神經炎早期診斷的準確率較低,不僅不能有效顯示神經變性的程度,還具有較大可能性漏診。另外,由于治療后面神經功能的恢復速度比面神經電圖快,所以面神經電圖也不能及時、準確的反映神經再生的情況,在面神經炎的恢復判斷中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面神經電圖應與其他檢查方式聯(lián)合作用[6]。大多數(shù)情況下,隨著發(fā)病時間推移,在病程3~4 d后開始出現(xiàn)檢查異常,通常8~14 d異常率達95%以上。瞬目反射指三叉神經(傳入)、腦干(中繼)、面神經(傳出)共同組成的反射環(huán)路[7]。包括兩個成分,即早發(fā)反應R1和遲發(fā)反應R2。R1被認為是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同側面神經核之間的一個單突觸反射,其整個環(huán)路反射均在腦橋范圍內完成,而R2被認為是腦干內三叉神經脊束核和面神經核之間的多突觸反應,其受到被檢查者生理與心理因素影響較大[8]。如果患者面神經受損,刺激患側,則同側R1、R2均會表現(xiàn)出異常,而對側R2顯示正常;刺激健側,則同側R1、R2均會表示正常,而對側R2顯示異常,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論面神經周圍段的近端或遠端損害,均表現(xiàn)為異常,可全程反映面神經損害情況,對面神經炎早期診斷有較高的敏感性,不易漏診。除此之外,由于兒童面神經炎患者年齡偏小,其檢測配合難度大,不能主動、清除的表述癥狀,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在進行兒童瞬目反射檢查時,多需要予以一定的藥物使其保持睡眠狀態(tài),所以R2的觀察大多較為困難[9-10]。綜合分析,小兒面神經炎發(fā)病1周內,尤其3 d內,瞬目反射特異性更顯著,更有優(yōu)勢。發(fā)病1周后,面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均有較高的特異性,二者之間無差異,均可明確診斷。經過治療后1個月,患兒臨床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正常時,瞬目發(fā)射大多恢復正常,神經傳導檢測大多輕度異常,提示瞬目反射生理指標較面神經傳導檢測恢復快,而面神經傳導檢測恢復的滯后性更強,具有較好的臨床依從性,作為客觀評估面神經康復效果的指標,面神經傳導檢更有優(yōu)勢。
小兒面神經炎是兒科常見病,治療時間窗非常關鍵。若能在急性期采取有效治療,可大幅縮減病程,患兒較快恢復。在小兒面神經炎的診斷中,神經傳導檢測和瞬目反射均是客觀、無創(chuàng)性的神經電生理檢查,二者在早期診斷及康復評估中各有優(yōu)勢,前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均能有效反映面神經傳導功能情況,在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中均具有較大的價值,后者則可以較為準確的反映面神經遠端功能,同時還能準確反映面神經損傷程度。二者聯(lián)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率,明確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