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在博
消化內科涉及了胃、食管、小腸、大腸等臟器,知識體系較為復雜,要求臨床醫(yī)生能夠充分掌握學科知識,確保臨床實踐操作和應用的準確性、可靠性[1]。通過臨床實習能夠為實習生創(chuàng)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為其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是醫(yī)學生必要且重要的一個階段[2]。但傳統(tǒng)模式下的臨床帶教往往忽視了對實習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從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等不良現(xiàn)象,導致學生難以真正適應當代醫(yī)療模式[3]。因此,需要找到一種科學、有效的帶教方式,不斷培養(yǎng)并提升消化內科實習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其能適應并有效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問題。系統(tǒng)化帶教模式通過組建帶教團隊,明確了帶教要求,能夠為實習生的自我突破創(chuàng)造條件[4]。本文特分析了我院消化內科實習生的系統(tǒng)化帶教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期間實習生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2-25歲,平均(23.4±0.6)歲。另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消化內科實習生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23-25歲,平均(23.6±0.7)歲。兩組實習生的性別組成、年齡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研究對象均為筆者所在單位消化內科實習生,來自同一所醫(yī)學院,所學課程、理論知識一致。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帶教,待實習生進入科室后,常規(guī)進行入科介紹,然后安排到相關小組,采用跟班制度進行實習,并根據(jù)臨床情況隨機帶教,出科前接受必要考核。觀察組采用系統(tǒng)化帶教模式,待實習生入科后統(tǒng)一由帶教老師介紹消化內科環(huán)境和相關情況,并提出實習期間的具體要求以及考核方案,并進行我科常見病癥以及當前特殊病例的病情講解,公布相關教學要求。具體措施包括:①制定帶教目標:要求實習生盡快熟悉工作環(huán)境,掌握相關工作制度以及病房管理要求。同時,熟悉工作崗位內容和職責,樹立起正確的服務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業(yè)務素質,掌握常見病的知識要點,能在帶教老師指導下開展各項醫(yī)療操作。②組建帶教團隊:團隊成員應為本科以上學歷、業(yè)務能力突出者,至少包括1名副主任級別醫(yī)師。對團隊成員進行系統(tǒng)化培訓,提升綜合能力,同時進行臨床帶教的評估,在實習生入科后開展學習狀況的評估,以掌握實習生基本情況,便于制定帶教方案。③嚴格落實帶教內容:由帶教老師準備我科常見病的臨床路徑文本,并根據(jù)文本中疾病診斷、鑒別、治療程序等進行提問;要求入科學生能夠全面熟悉我科病癥,并通過查閱教科書等資料結合病例向老師咨詢;實習期間,能夠熟練進行患者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并在老師引導下配合進行一應檢查工作,詳盡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注意事項等;開展臨床病例討論,通過帶教老師的提問,分析特殊病例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再由帶教老師進行歸納性總結,闡述原因、結果等。④明確帶教要求:根據(jù)實習生整體情況設置帶教大綱,并采取輪轉周期的模式實施,入科第一周以課內實習內容講解為主,確保實習生能全面了解科室內環(huán)境以及常見病,以及特殊病例。此后,每周逐漸要求其能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實踐操作,做好醫(yī)療衛(wèi)生計劃,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每天于帶教老師查房,并結合患者情況提出治療建議。然后根據(jù)實習情況在醫(yī)療操作等方面予明確要求,并由帶教老師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估。
在半個月實習結束后,由帶教老師對實習生進行考核評估,主要針對理論知識考核、病案分析、學習主動性、操作實踐以及對患者的管理方面進行評分,每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實習生的該項能力越強。同時,評估實習生對該帶教模式的滿意度,對帶教形式、帶教效果、帶教目標等方面進行評價,滿意度總分100分,89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5-88分為一般滿意,其余為不滿意[5]??倽M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本次SPSS26.0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形式錄入,采取x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形式錄入,采取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為期半個月的實習結束后,觀察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病案分析、學習主動性、操作時間以及對患者的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對兩組實習生工作能力的比較(±s,分)
表1 對兩組實習生工作能力的比較(±s,分)
?
觀察組實習生的帶教總滿意度為98.0%(49/50),較對照組的82.0%(41/50)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兩組實習生帶教滿意度的比較[n(%)]
消化內科所涉及的疾病類型廣泛,細化包括了肝病、胰膽疾病、胃腸病變以及其他疾病等,不僅知識面較廣,且不同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方式、臨床操作都具有一定差異性,例如,在西方國家肝硬化的常見病因是酗酒,而我國可能是乙型肝炎[5]。同時,消化內科患者病情往往多變,要求醫(yī)師能夠從容面對患者病情的變化,并快速反應處理。這就要求臨床醫(yī)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huán)境及崗位,及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因此,臨床實習是醫(yī)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良好開端,更是其邁向臨床的重要一步[6]。盡管目前各醫(yī)院均引入了帶教模式,但傳統(tǒng)的帶教模式并不全面,亦缺乏系統(tǒng)性,難以達到帶教預期目標。因此,完善臨床帶教模式是當前科室不容忽視的一項議題[7]。
系統(tǒng)化帶教將帶教老師選拔、帶教大綱設計、帶教目標制定以及評估體系等融于一體,不僅能增強帶教老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夯實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促使科室綜合素質的提升;還能系統(tǒng)化、全面化夯實實習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通過周期輪轉的形式強化實習生的知識和臨床經(jīng)驗,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在我院消化內科臨床帶教期間采取系統(tǒng)化帶教模式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觀察組實習生在為期半個月的實習結束后,理論知識考核、病案分析、學習主動性、操作時間以及對患者的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實習生的帶教總滿意度為98.0%(49/50),較對照組的82.0%(41/50)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是,系統(tǒng)化臨床帶教通過帶教團隊選拔以及成員培訓等措施讓老師快速進入角色,并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臨床實踐不斷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再與實際病例結合進行應用,從而能夠提升實習生的能力。
綜上所述,系統(tǒng)化帶教模式用于消化內科臨床帶教過程中,能夠提高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能力,帶教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