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家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作為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疾病特征以氣流受限且不可逆為主,同時患者病情呈現(xiàn)進行性發(fā)展,給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較大危害。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成為全球范圍內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不僅危及患者機體健康,同時增加社會負擔。臨床在治療時多以機械通氣為主,但該治療方式會對膈肌功能造成影響,導致撤機成功率低。醫(yī)學界在1999年5月開始發(fā)行的《慢阻肺康復期治療指南》[2]中提出了COPD患者呼吸及功能鍛煉的方法,在該指南的指導下,本研究進行超聲監(jiān)測下呼吸肌訓練,報道如下。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AECOPD患者分為研究1組與研究2組各50例,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我院2018.5-2019.5收治的,均經過患者知情同意,將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計算后發(fā)現(xiàn)無差異(P>0.05),見表1。流;(2)所愿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能耐受本研究的呼吸肌訓練;(3)全部病患經臨床診斷均符合AECOPD診斷標準[3]。
表1 一般資料對比(n=50)
排除標準:(1)存在出血性疾病、神經疾病、精神障礙及其他嚴重性疾病患者;(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異常者。
研究2組給予呼吸機訓練,具體可分為深長呼吸訓練和腹肌肌力訓練。在深長呼吸訓練時,患者取坐位并屏住呼吸,身體放松,最大幅度進行呼氣和吸氣動作,呼氣、吸氣緩慢,時間維持在4-6秒之間,每次持續(xù)訓練5分鐘。患者腹肌肌力訓練時取仰臥位,沙袋放置患者腹部上,指導患者進行挺腹練習,持續(xù)訓練5分鐘。沙袋重量取2.5kg,并隨訓練天數(shù)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直至最大重量5kg。呼吸肌訓練每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6周為一療程。
研究1組在研究2組的基礎上給予超聲監(jiān)測下呼吸肌訓練,由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超聲監(jiān)測呼吸肌訓練法,超聲儀選用2.5-5.0 MHz凸陣探頭及7-10 MHz線陣探頭的百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MyLab Alpha eHD型超聲診斷儀(注冊證號:國械注進20202060249),呼吸機訓練方法同研究2組,每次訓練后實施床旁膈肌超聲探查,體位取仰臥位,于患者機體腋中線同肋弓交界處,將探頭旋轉使之與肋間隙平行,滑動向上確定在8-9肋間或9-10肋間處,同時轉換超聲為M超,采樣線位膈肌移動的范圍之內,分別測量呼、吸末膈肌厚度,保持上半身傾斜30°,責任醫(yī)師根據(jù)超聲監(jiān)測結果為患者撤機。
(1)超聲檢測膈肌增厚分數(shù)=(吸氣末膈肌厚度-呼氣末膈肌厚度)/呼氣末膈肌厚度×100%。
(2)撤機失敗:拔管后患者48h內重新給予插管,仍需機械輔助通氣,自主呼吸不穩(wěn)定。撤機成功[4]:患者拔管后維持48h以上自主呼吸,未出現(xiàn)身體不適或者癥狀惡化,則為撤機成功。
表2 膈肌功能變化對比(±s)
表2 膈肌功能變化對比(±s)
?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全文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前研究對象的吸、呼氣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數(shù)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實施后研究1組膈肌功能均顯著上升(P<0.05),參考表2。
在 撤 機 成 功 率 上,研 究1組 為94.00%,研 究2組 為76.0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參考表3。
表3 撤機情況對比[n(%)]
AECOPD具備病程較長、病情復雜等特征,主要是指患者呼吸道以及肺部組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以及氣道重塑現(xiàn)象,且伴有免疫功能異常,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障礙,使患者出現(xiàn)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可直接降低其生存質量,嚴重者甚至死亡,受到醫(yī)療界重點關注[5-6]。
呼吸肌是人體呼吸運動的動力泵,驅動肺氣體交換,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骨骼肌。膈肌由膈神經支配,其呼吸運動占呼吸動力學的60%-80%以上,是最重要的呼吸肌[7]。膈肌功能狀態(tài)對機械通氣患者的呼吸運動、膈肌形態(tài)和功能的改變有重要影響。鑒于膈肌在呼吸運動中的主導作用,在機械通氣患者中,出現(xiàn)膈肌功能障礙則意味著脫機困難和總機械通氣時間延長[8-9]。因此,膈肌功能評估成為評價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及能否脫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膈肌的檢查,臨床常選擇X線、CT、熒光透視等方式,但操作復雜、價格等方面導致應用受到局限[10]。近年來,超聲波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膈肌功能的評估,其優(yōu)點除了安全、無輻射、數(shù)據(jù)重復性好之外,還便于床旁操作,更符合ICU重癥患者治療的實際需要。本文研究顯示,實施前研究對象的吸、呼氣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數(shù)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實施后研究1組膈肌功能均顯著上升(P<0.05),在撤機成功率上,研究1組為94.00%,研究2組為76.0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分析原因:本次研究將超聲監(jiān)測用于AECOPD行機械通氣患者呼吸肌訓練中,通過追蹤患者每日呼吸肌訓練后膈肌變化,使醫(yī)護患三方認識和了解對膈肌現(xiàn)狀、膈肌訓練目標,不斷調整訓練方案,預防膈肌萎縮,改善呼吸狀況,提高呼吸肌訓練效果。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超聲監(jiān)測下呼吸肌訓練使患者訓練時間、強度循序漸進,訓練后吸氣末膈肌厚度與膈肌增厚分數(shù)明顯增加,訓練效果更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長時間的高通氣頻率帶來的并發(fā)癥情況,如呼吸疲勞及呼吸肌血液“竊流”情況等,進而保障患者安全。
綜上所述,對AECOPD機械通氣患者采用超聲監(jiān)測下呼吸肌訓練后,可顯著改善患者膈肌功能,提升撤機成功率,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