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民,裴琨,梁越,曾尚偉,蘇春偉
(1.防城港市漁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 防城港 538001;2.防城港市旺眾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廣西 防城港 538036)
黃鱔(Monopterus albus)是我國近年養(yǎng)殖發(fā)展十分迅速的特色淡水魚類之一,其養(yǎng)殖已遍布全國。目前黃鱔養(yǎng)殖模式有網箱養(yǎng)殖、池塘養(yǎng)殖、稻田養(yǎng)殖等。筆者于2018 年開始引進良種黃鱔進行選育,并且從當前產業(yè)發(fā)展和勞動力配置的角度考慮,著重在小水體水池養(yǎng)殖方面就養(yǎng)殖方法、飼料投喂、水質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養(yǎng)殖試驗。經過近3年的養(yǎng)殖,積累了一定的人工養(yǎng)殖體會和經驗?,F將黃鱔成魚養(yǎng)殖過程的一些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無論在庭院或是野外,建池位置應處于相對安靜、水源無污染的地方。
養(yǎng)殖池形狀可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面積1.5~3.0 m2,池深40~45 cm,水深10~20 cm,池底向排水口傾斜,便于排污。
建池的方式有:挖開地面,布設進排水系統(tǒng);在地面上砌磚,鋪設地膜;貨架式建設安裝養(yǎng)殖池。
采用易清洗、無毒、不易腐敗的塑料或水草制作隱蔽物,大小以遮蓋住黃鱔為準。建議使用塑料人工水草,比水稍重,能沉水,不浮在水面上,且不易變成細絲,耐用。
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常年水溫在18~32 ℃,pH 值5.5~6.8,溶解氧3 mg/L 以上,氨氮0.8 mg/L 以下,亞硝酸鹽0.05 mg/L 以下。
清除養(yǎng)殖池中雜物、池底有機物,殺滅池中有害生物,沖洗育苗池,除去有害化合物。用5%鹽水浸泡3~5 d,消毒殺菌。
調試進排水閥靈敏度,檢查是否漏水,測量進水流速,測定池水不同水深所需的進水時間,調整隱蔽物位置,保持培育設施運行良好。
根據魚種大小進水,放養(yǎng)時水深一般為魚種全長的1.0~1.5 倍;進水后檢測池水的水質狀況,供放養(yǎng)苗種時操作參考。
選擇體長10 cm 以上,體質量5 g 以上。
體色一致,體表無附著物,游動活潑,快速躲藏,無傷殘、畸形,無病健壯的魚種。
能開口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一般采用車輛運輸。使用桶或盆和塑料袋、隱蔽物;先把塑料袋裝入桶或盆,然后加水、放置隱蔽物,再把魚種放入塑料袋。視運輸時間長短,確定是否充氣運輸。
運輸桶、盆按容量1/3 裝水,在水溫18~28 ℃情況下,其運輸密度如下:6 h 以內,1.0 萬尾/m2;6~12 h,0.5 萬尾/m2;12~24 h,0.25 萬尾/m2;24~48 h,0.1 萬尾/m2。
運輸前停料1~2 d,以免運輸過程中黃鱔排泄影響水質,盡量縮短運輸時間,一般在12 h 內完成運輸,途中注意水溫變化范圍,不應超過2 ℃。魚種裝卸時要小心操作,嚴防損傷苗種。
清池消毒7 d 后,放入3~10 尾苗種試水,經過1 d 無異常反應,證明池水無毒,方可放養(yǎng)。
實行單養(yǎng),根據養(yǎng)殖設施狀況和技術管理水平確定放養(yǎng),一般放養(yǎng)密度計算如下。
計劃目標:10~15 kg/m2。
養(yǎng)成指標:規(guī)格150 g/尾,成活率80%。
魚種下池時,水溫差不超過2 ℃。放魚種位置應靠近隱蔽物,利于苗種盡快躲藏。魚種入池后,全池潑灑Vc 抗應激,用量為2~3 g/m3。
應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人工配合飼料、蚯蚓肉、魚肉等制成的混合飼料為輔,日投飼量為魚總體質量的2%~3%。10~15 cm 或剛放養(yǎng)的魚種,應進行食性過渡馴化,使黃鱔魚種完全適應人工配合飼料。投喂蚯蚓、魚肉、人工配合飼料制成的混合料,每天投喂2 次,投喂時間9:00、16:00,投喂點5~6 個。
15 cm 以上魚種,前期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蚯蚓肉、魚肉等制成的混合料為主,后期以投喂黃鱔專用料為主,投喂次數為1~2 次/d,投喂時間16:00(1 次),9:00、16:00(2 次),設投喂點5~6 個。
投喂10 min 后檢查魚種攝食情況,以調整飼料種類、配比和投飼量。
每天檢測2 次(13:00、18:00)養(yǎng)殖池的水質,以確保池水符合黃鱔的生長要求。檢測指標及范圍:水溫在18~32 ℃,pH 值5.5~6.8,溶解氧3 mg/L 以上,氨氮0.8 mg/L 以下,亞硝酸鹽0.05 mg/L 以下。
投喂飼料1 h 后,換水清除池中剩餌糞便。一般采用大出小入的方式換水,控制好進排水量,使殘餌、糞便排出,魚種不離開隱蔽物,慢進水使魚種適應新水。
每隔5~7 d 換1 次隱蔽物,換下的隱蔽物用5%食鹽水消毒晾干后備用。
黃鱔魚種培育規(guī)格參差不齊,需要用篩分選后把相同規(guī)格放在一起養(yǎng)殖才能確保魚種健康生長,避免大吃小的現象。
按15 cm 以下、15~20 cm、20~30 cm、30 cm 以上規(guī)格分類篩選。
每天巡池檢查3~4 次,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
檢查時間段為:清晨起床后、上午投飼時、下午投飼時、晚上休息前的時間段。
檢查內容為:水質、水源、環(huán)境情況,黃鱔生長動態(tài)與攝食情況,養(yǎng)殖池設施運行情況。
認真檢查魚病害情況,防止貓、鳥、蛇等進入池中掠食黃鱔。收集、清理培育池中及周邊的廢棄物。
養(yǎng)殖尾水全部排入沉淀池,經過沉淀、過濾,檢測合格后排放或安裝水泵和管道,抽回蓄水池循環(huán)使用。
每天要記錄好飼料投喂、藥物使用、魚類生長、水質情況等養(yǎng)殖數據。
除挑選優(yōu)質無病魚種外,日常管理應做好如下防病工作:
8.1.1 養(yǎng)殖池消毒 放養(yǎng)前,用5%食鹽水浸泡池3~5 d,殺滅池中有害生物。
8.1.2 水體處理 養(yǎng)殖用水應經過沉淀、過濾才能使用。在魚病流行季節(jié),每15 d 對蓄水池水體消毒1 次。
8.1.3 隱蔽物處理 每隔5~7 d 換1 次養(yǎng)殖池中的隱蔽物,并用5%食鹽水消毒殺菌,然后晾干備用。
8.1.4 換水處理 水源水和池水溫度相差超過3 ℃時,換水后潑Vc 抗應激。
8.1.5 高溫處理 高溫季節(jié),采取遮蔭和提高水位的方法,盡量控制水溫不超過30 ℃,每隔5 d 潑1次Vc 抗應激。
8.1.6 飼料控制 水溫超過30 ℃,日投喂量適當減少10%~20%。
發(fā)現魚病認真診斷,及時對癥治療。
當魚種養(yǎng)至體質量100 g 以上,可以捕撈銷售。調查市場后進行銷售,獲取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