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秀,司 露(通訊作者)
(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重慶 402560)
肝臟腫瘤屬于臨床常見病,其包括肝臟海綿狀血管瘤、肝囊腫、肝轉移瘤、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等[1]。臨床需要對其加以鑒別診斷,從而開展針對性治療,提升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在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主要采用腹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取得了一定效果。DWI 是通過組織與器官內水分子隨意運動成像技術,準確了解病理、生理狀態(tài)下的細胞內水分子運動、交換能力,對正常組織、病理狀態(tài)中的細胞形態(tài)進行區(qū)分,從而提升鑒別診斷效果[2]。本文取50 例疑似患者,探究在對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中腹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的應用靈敏度,報道如下。
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取本院收治的疑似肝臟腫瘤患者50 例進行研究。50 例疑似患者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齡30 ~79 歲,平均(54.35±5.15)歲。
納入標準:有影像學檢查條件者;檢查前均有上腹部疼痛、黃疸、惡心嘔吐等癥狀者;所有參與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者;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者;重度神經(jīng)血管受損者;不愿參與研究者。
所有患者均開展DWI 技術檢查,先選用3.0T 超導磁共振、體部相控陣線圈開展檢查,檢查前指導患者相應的呼吸方法,叮囑患者于檢查前四小時不可進食、進水。先行常規(guī)掃描,T1WI 用TFE-IP 序列,同向位:TE為230 ms,TR 為180 ms,反向位:TE 為1.15 ms,TR 為180 ms,F(xiàn)OV 為37.5 mm×37.5 mm,層間距為0.5 mm,層厚為5.5 mm。T2WI 用TSE 序列,同向位:TE 為80 ms,TR為567 ms,F(xiàn)OV 為36.2 mm×36.2 mm,層間距為0.5 mm,層厚為5.5 mm。用SENSE技術下的EPI序列,進行DWI掃描,層間距為0.5 mm,層厚5.5 mm,b 值為800 s/mm2、0 s/mm2。在病灶最大直徑外,放圖像分析層面,對表面彌散系數(shù)進行測量,采用相應的軟件進行分析,對感興趣區(qū)的病灶表面彌散系數(shù)進行測量。采用同樣的大小圓形感興趣區(qū)的位置測量三次,避開囊變區(qū)、壞死區(qū),取平均值。
以病理診斷作為金標準,對比DWI 技術在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中的靈敏度。
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假陰性)×100%。
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
特異度: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100%。
即于工作站中,對圖像進行處理分析,即采用擴散系數(shù)值,對病變的整體情況、邊緣、中心表現(xiàn)的擴散數(shù)值(ADC)與灌注的ADC 值進行測量分析。收集層面的信息,通過擴散的成像軟件,測量與比較肝轉移瘤、肝細胞癌、肝囊腫、肝血管瘤等表面的ADC 值。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理診斷50 例疑似患者,確診為肝臟良、惡性腫瘤者47 例(良性腫瘤30 例、惡性腫瘤17 例)。50 例疑似患者經(jīng)D W I 技術檢查,共檢出肝臟良、惡性腫瘤者48 例(良性腫瘤32 例、惡性腫瘤16 例),確診46例(良性腫瘤30 例、惡性腫瘤16 例)。診斷符合率94%(47/50)、靈敏度95.8(46/48)與金標準相比,P>0.05,見表1。
表1 DWI 技術檢查結果分析
在DWI 技術檢查下,肝臟良、惡性腫瘤表現(xiàn)不同,其中良性與惡性腫瘤ADC 值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DWI 技術ADC 值比較
惡性肝臟腫瘤,即肝細胞癌、肝轉移瘤,經(jīng)常規(guī)MRI掃描后,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征象,即T1WI 會出現(xiàn)稍低信號,T2WI會出現(xiàn)稍高信號,但肝細胞癌的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現(xiàn)象,肝轉移瘤則會表現(xiàn)出多邊緣的光滑類圓形腫塊,部分病灶,還會出現(xiàn)牛眼征。良性肝細胞腫瘤,即肝血管瘤經(jīng)常規(guī)MRI 掃描后,T1WI 會出現(xiàn)稍低信號,T2WI 會且現(xiàn)出邊比緣銳利的極高信號影,部分病灶還會出現(xiàn)燈泡征象。而肝囊腫經(jīng)常規(guī)MRI 掃描后,T1WI 會出現(xiàn)極低信號,T2WI 會出現(xiàn)高信號,邊界表現(xiàn)出清晰的銳利征象。肝細胞癌、肝轉移瘤通過DWI 檢查,實質部位則會出現(xiàn)高信號影,部分液化病灶則會出現(xiàn)不均勻的信號,但通過ADC 圖像觀察,則正好相反。肝細胞瘤經(jīng)DWI檢查,圖像表現(xiàn)為高信號影,ADC 圖像會出現(xiàn)中高信號,肝囊腫通過DWI 檢查,圖像會呈現(xiàn)出低信號影,ADC 圖像則出現(xiàn)高信號。
隨著人們生活、飲食方式的轉變,各類疾病發(fā)生率直線上升。癌癥屬于目前危害人們生命的主要殺手。肝臟腫瘤,即肝細胞癌、肝血管瘤等屬于目前臨床常見的疾病,此病癥預后不佳,如盡早發(fā)現(xiàn),采取針對性治療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提升其生活品質[3]。目前,在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主要采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特別是腹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可有效提升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效果。
近年來,功能成像技術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其中典型的代表DWI 技術,其是在分子布郎運動基礎上形成的一項彌漫成像技術,最初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腹部DWI 技術得到了廣泛普及。在早期肝臟疾病診斷中,磁共振技術應用較廣泛,其主要用在定性局灶性病變中,特別是良惡性鑒別中,于SE-EPT 成像中,收集回波鏈更短,由此提升了DWI 技術的分辨率,提升圖像質量。由此說明,DWI 技術可以充分反應肝臟組織內的微觀水分子活動自由度,提升生理、組織功能信息,在不同的磁場梯度中,彌散的水分子在質子相位位移中,展現(xiàn)出不同的衰減信號;并在一定的磁場強度,彌散較快的組織會表現(xiàn)出灰黑色信號,較快的組織會出現(xiàn)灰白色衰減信號[4]。不同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組織內的水分子運動、交換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而DWI 技術可捕捉到此項差異,從而出現(xiàn)不同的影像學表現(xiàn)與ADC 值,對肝臟的良惡性病變進行鑒別診斷[5]。ADC 即指組織細胞表面的彌散系數(shù),其可以定量描述DWI掃描序列的重要參數(shù),可以通過微觀分子層面,反映組織細胞的變化情況。本文研究顯示:在DWI 技術檢查下,肝臟良、惡性腫瘤表現(xiàn)不同,其中良性與惡性腫瘤ADC 值相比(P<0.05)。ADC 值主要取決于細胞外水分子容積、細胞內水分子的容積兩個指標,且隨著以上指標水平的不斷變化,ADC會出現(xiàn)相應的改變。在正常情況下,細胞膜、細胞膜核均能發(fā)揮天然屏障的作用,細胞內的水分,無法彌散,因此,細胞內的組織ADC 值相對較低。肝臟正常組織的ADC值較高,且高于肝臟病變組織,主要是因肝瘤組織的細胞內外水分子容積均小,因此,ADC 值與正常的肝臟組織,會出現(xiàn)下降征象,而DWI 圖像,則會出現(xiàn)高信號。由此可知,不同的生物學行為,組織、細胞結構均不同,即會產(chǎn)生一定的差異,而以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因水分擴散機制的不同。且DWI 序列掃描中,ADC 參數(shù)可以表現(xiàn)出細胞表面的彌漫系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組織細胞的變化,提升鑒別診斷效果。此外,水分子擴散程度、生物膜結構及細胞增生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故水分子擴散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惡性腫瘤,會出現(xiàn)壞死,或是液化現(xiàn)象,故擴散程度會大于良性腫瘤,因此,惡性腫瘤ADC 值較低。
綜上,在對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中,腹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應用靈敏度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