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梅
(吳川市人民醫(yī)院磁共振室 廣東 湛江 524500)
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區(qū)內部血管破裂所致出血。腦出血的高發(fā)群體是中老年,發(fā)病后的典型表現是惡心嘔吐、頭痛及嗜睡等,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腦出血發(fā)病率及致死率也越來越高,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因此盡早診斷疾病具有重要意義[1]。對腦出血的診斷,CT 檢查方式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診斷效果滿意。本次研究中就具體探討了將顱腦CT 用于腦出血診斷中的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1—9 月收治的237 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出現程度不一的肌力下降、意識障礙、頭痛等典型癥狀,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颊哔Y料如下:男性130 例,女性107 例;年齡47 ~74 歲,平均年齡(63.4±1.8)歲;臨床表現:103 例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癥狀,65 例出現尿失禁、頭痛癥狀,26 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癱瘓失語癥狀。疾病危險因素:高血壓65 例,冠心病26 例,糖尿病40例,腎功能不全12例,大量飲酒21例,吸煙23例,合并兩種危險因素者8 例,合并三種危險因素者9 例。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所有的患者均進行顱腦CT 掃描,具體采取西門子公司somatom perspective 64 排螺旋CT 機。檢查操作具體如下:取患者仰臥位,讓頭部先進,頭置于頭架上,內收下頜,保持頭顱同身體正中矢狀面、檢查床面中線重疊,正中冠狀面則同掃描定位線水平保持重疊,掃描基線自舌骨到顱頂,自足側向頭側掃描,實施平掃。CT 基礎掃描參數為層厚5 ~10 mm,層距5 ~10 mm,螺距1 ~1.5 mm,重建間隔0.5 mm,掃描視野250 mm,發(fā)現比較小的病變可進行薄層掃描,設置管電壓為130 kV,管電流810 mA,顱骨窗寬1500 ~2500 Hu,窗位400 ~700 Hu。完成顱腦CT 掃描后囑咐患者需定期復查。主要根據病程的差異,實施掃描診斷時間也存在差異,具體分成急性期1周內;吸收期2~周;囊腔形成期9 周后的三期。在完成掃描后,對不同部位出血情況以及診斷準確率進行分析,如急性期CT 影像表現腦內的密度保持均勻,在邊界存在清晰的高密度影,基底節(jié)區(qū)的血腫則表現為腎形。
觀察并且比較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患者病死情況,在出血的部位上具體涵蓋基底節(jié)區(qū)、小腦半球、腦葉、丘腦與腦干等。分析不同時期的CT 表現,計算出血量,出血量為血腫長徑與寬徑及層數層級的π/6。
數據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不同的腦出血部位患者的病死率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不同出血量的腦出血患者中,隨著出血量的增加,病死率也增加,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對比
腦出血發(fā)病7 d 內,對患者進行CT 動態(tài)檢測,經檢查發(fā)現病灶的區(qū)域顯現為腎形或者圓形的高密度影,出血量大小在8 ~33 ml,CT 在60 ~90 Hu,其中出血直接破入到腦室7 例,發(fā)生占位效應24 例。入院后14 d 復查CT 顯示腦出血面積明顯縮小,影像表現為等密度影,出血位置邊緣模糊,CT在40~70 Hu,其中2例出血直接破入到腦室,8 例發(fā)生占位效應。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快,各種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趨勢,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威脅生命健康[2]。在發(fā)生的腦血管疾病中,腦出血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類型,該病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的病死率在30%~40%。腦出血的發(fā)生原因多種多樣,如高血脂、糖尿病、血管老化等均可引起腦出血發(fā)生[3]。腦出血的死亡率非常高,相關醫(yī)學統(tǒng)計結果表明,全病因死亡的患者中,大約有22.35%的患者是因為腦出血這一原因而死亡,并且不同地域發(fā)病的腦出血患者在死亡率上也存在差異,相比之下北方區(qū)域發(fā)生的腦出血患者死亡率更高[4]。而腦出血此類患者即便存活也有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認知及吞咽障礙等后遺癥,這使得患者生活能力與勞動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影響預后[5]。所以為了取得良好預后以及有效治療效果,需要盡早的診斷及治療疾病。
一直以來,放射科的醫(yī)師在對相關疾病的診斷上,通常是依賴肉眼對獲取的影像圖片進行觀察,從中尋找出區(qū)別與正常群體的影像差異區(qū)域,對出現差異的具體原因分析以完成對疾病的診斷[6]。隨著醫(yī)學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臨床中出現快了越來越多影像檢查技術,這極大的豐富了各類疾病的診斷手段。對腦出血的影像診斷方式多種多樣,在診斷效果上也存在明顯差異,而考慮到技術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及經濟性,顱腦CT 診斷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推廣[7]。本次研究中選取了237 例腦出血患者,均給予顱腦CT 檢查,結果顯示在不同腦出血部位的病死率上無顯著差異,而在不同出血量病死率上以大于30ml 出血量的病死率高,提示采取顱腦CT 檢查對明確出血部位及觀察病死率有滿意效果。主要經顱腦CT 觀察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砂l(fā)現鞍上池、外側裂腦溝密度增高及出血;丘腦出血顱腦CT 檢查可見橢圓形與圓形高密度影,并可發(fā)現占位現象;腦葉出血顱腦CT 表現以頂葉常見。而利用顱腦CT 觀察出血量可顯示不同程度的高密度影,用于疾病預后的評估。在研究中也觀察了腦出血在發(fā)病后7 d 內與14d 采取顱腦CT 檢查的影像表現,結果顯示在首次與再次復查時的結果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入院7 d 內的顱腦CT檢查影像以密度高、CT 大及出血直接破入腦室常見,而入院14d 的顱腦CT 影像表現在影像密度、CT 及占位效應比值上也降低,這也提示顱腦CT 對臨床預測腦出血的預后情況有重要價值。利用顱腦CT 的影像檢查方式對診斷腦出血的效果相當可靠,主要因為腦出血患者,血腫常呈現顯著特征的高密度影,對經常規(guī)X 線不能檢測到的小血腫情況,借助顱腦CT 的檢查方式也可以直接的顯露患者顱內血腫的情況以及腦部挫裂傷情況,并且經檢查還可以明確具體病變部位以及病變范圍,掌握顱腦出血分期,通過掌握各種準確的數據信息,便于臨床醫(yī)師盡快的制定有效治療方案,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及穩(wěn)定體征[8]。比如如果患者的顱內出血量比較高,通過及時的進行診斷并且制定及實施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腦疝形成,改善患者的占位效應,這樣能夠為評估患者預后提供科學有利的證據。
綜上所述,將顱腦CT檢查方式應用到腦出血的診斷中,可取得滿意的診斷效果,為醫(yī)師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提供有利參考,同時還可評估患者預后情況,這樣可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