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萱
“我覺得異質化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兒,不同的人敢做不同的事,不同的解決方案,不同的思考層面。”
去劉韡工作室的時候,北京已經是一片北方冬天的樣子,明朗且突兀。藝術家在北京郊區(qū)的工作室陳列著他完成以及尚未完成的作品。人站在大體量的作品前,會感覺作品像有著一種吸力,讓人不由得進入劉韡的藝術語言世界中。與此同時,他的《散場/OVER》個人作品展正在上海龍美術館進行著,呈現了他最新系列裝置、雕塑和繪畫作品。
談話不可避免地提及了疫情對藝術家的影響?!耙咔榘衙總€人都推到了具體的層面,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個體的情感和身體?!眲㈨|說,“世界被割裂了,溝通沒有了。你可能要被人臉識別、很多人失業(yè)沒了飯碗,很多人的工作會被機器代替。那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大家怎么面對,怎么去生活?”面對這些問題,劉韡還沒找到答案。他不避諱自己是悲觀的。面對悲觀,他又補充道:“但此刻是樂觀的?!?/p>
生于1972年的劉韡是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的中生代。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同步參與者,他也感受到社會對藝術、對美的認知的變化。當原有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時,他要“重新考慮藝術這個東西、怎么去認定藝術這個東西”?!耙郧澳軌蛘鸷衬恪⒂兴伎嫉臇|西,那是什么?”在他看來今天的藝術“可能變得很娛樂、很高興、簡單化、品牌化”。
當社交網絡把個體的生活置于公眾后,“造成了每個人每一刻都在表達自己的感情”。面對這種表達,藝術家又自覺地后退一步,避免讓自己或自己的作品陷入煽情與情感上的同質化。而異質化是劉韡認為很重要的事兒,不同的人敢做不同的事、不同的解決方案,不同的思考層面。在談到正在上海進行的《散場/OVER》,劉韡直言不諱地說,他就是要做一個“讓你什么都看不見”、“非常干燥”的展覽。
劉韡將《散場/OVER》展覽視為一個完整的敘事:每個作品是敘事中的一個切片,作品自身、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建構了一個面向宇宙、面向人類社會自身的宏大世界。展覽從《暗物質》開始,表達了藝術家理解世界、理解現實的方式—被遮蔽而不可見的存在?!?098.1噸沙漠》是展覽中最大空間體量的作品,象征著大地、人類文明經過的地方—尤其是當今世界面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沖突的核心地帶—中亞、中東及非洲,以及衍生出對于殖民、氣候變化、資本主義等問題的思考。展覽中的其他作品,像切片、像其他人類器官一樣,是完整敘事中的一部分。作品《。。。。》的獅子與沙漠形成了對比關系,“是權力的象征、也是苦難的象征”;科學符號性的作品,在藝術家眼里既是抽象的,也是以一種具象的方式呈現抽象世界;現場的人物雕塑混合了多種形象,是藝術家對遠古、對宗教、對命運等議題的發(f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