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涵家長
很多家長經(jīng)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磨蹭。其實,每個孩子對這個世界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會關(guān)注很多事情,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他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會放慢活動的節(jié)奏和速度,甚至直接從正在從事的活動中抽身而出,轉(zhuǎn)到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孩子在起床、吃飯、做作業(yè)時為什么總是斷斷續(xù)續(xù),一拖再拖了。還有,寶寶年齡越小,神經(jīng)肌肉活動越不協(xié)調(diào),動作的不熟練導(dǎo)致了寶寶做事緩慢。再加上孩子做事的動力往往是盲目地服從大人的要求,并不懂得時間的價值和浪費時間的危害,這就會給大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似乎孩子總是磨磨蹭蹭。
如果此刻,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又常常受困于孩子磨蹭帶來的身心疲憊之中,就會引發(fā)這樣的心理:與其讓孩子自己做,還不如自己幫他做。比如,吃飯,與其讓他自己吃,還不如喂他吃來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其實,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從而導(dǎo)致孩子的惰性越來越強。
其實,很多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時動作就很快,沒興趣的事或事情本身難度較高,就會妨礙他做事的速度。比如,孩子在屋里玩厭了,想到外面去玩,媽媽非讓孩子先把亂七八糟的玩具收拾整齊,孩子不高興做,但是又非做不可,自然就磨蹭了。我們家的孩子也會磨蹭,但是我會采取一些措施,有意識地引導(dǎo)和約束她。
和孩子比賽:很多孩子都喜歡比賽游戲,喜歡當(dāng)?shù)谝?。我會?jīng)常與孩子進行一些小比賽,如比賽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在游戲中提高她的動作敏捷程度。這時,孩子就會很高興地趕緊把事情做完。
和時間“賽跑”:幫孩子設(shè)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錄下最初做某件事情所用的時間,然后記錄每天實際完成所用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
體驗“磨蹭”的后果:我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她要在這個時間內(nèi)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她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停止。
鬧鐘管理法:我還會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用多長時間,吃早點用多長時間,都做出合理安排。對時間管理越嚴越細,效率越高。我會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上個鬧鐘,到點時鬧鐘鈴聲大作,提醒她時間夠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鬧鐘嘀嘀嗒嗒地響,對她就是一個督促,容易讓她產(chǎn)生緊迫感。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施,我們家孩子做事情的動作明顯快了不少,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刷個牙都要十幾分鐘的“小磨蹭”了。當(dāng)然,在提高她做事速度的同時,一定要告訴她,動作快不等于做事可以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要在做好的同時速度再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