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登維
【摘要】在當今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提問上,在問題的指向性和精確性上下功夫.一些教師提的問題“繁、雜、小、碎”,一些教師為了問而問.這種“一問到底”的課堂結構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考.真正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是“為了不教而問,為了不問而問”.“大問題教學”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提出問題為終極目標,改變課堂上一問一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大問題教學”模式一改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結構,即提出大問題——研究大問題——升華大問題——生成大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大問題教學;課堂結構;新課程理念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教授,教師不是與學生一起“上課”,而是一人“霸課”,這樣的課堂無法實現(xiàn)對人的生命關注及人文發(fā)展的整體關懷.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四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是學生的.只有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課堂迸發(fā)生命活力,學生“四能”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才能真正實現(xiàn).為改變課堂上一問一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低效教學模式,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提出了“大問題教學”模式,通過這一模式真正落實“四能”.怎樣以大問題為導向來進行教學呢?下面以我校的教研課“平行與垂直”為例談一談.
一、提出“大問題”——呈現(xiàn)話題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黃愛華老師說:“引出學生問題的問題就是好問題.”“大問題教學”中的“大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大問題”直指知識本質,問域寬,有探索性和生成性,讓學生擁有更大、更廣的探究空間.“大問題教學”是讓學生歷經(jīng)知識的探究過程,親證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足夠多的思考、表達機會,體驗成就感,從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大問題”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讓有問題的學生在課堂嶄露頭角,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保持“有問題”.
如何提出“大問題”呢?我們一般遵循“what、why、where”三個原則,即“是什么、為什么、在哪里”.師生可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問題,整體呈現(xiàn)大問題.如“平行與垂直”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圖形的位置關系,形成空間觀念.教師可以以大問題為導向展開新知探究活動,逐步引入新課.首先,帶領學生閉眼想象:想象黑板面變得無限之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一條直線的兩端無限延伸,此時又有一條直線,猜一猜,這兩條直線的關系是怎樣的?然后,教師讓學生睜開雙眼,將剛才想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畫在紙上.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如圖1.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經(jīng)歷兩條直線位置的分類過程,再給出特殊情況——平行與垂直,最后揭示課題.
教師引導學生:“看著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問題,師生共同整理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平行和垂直?哪里有平行與垂直?為什么要學平行與垂直?教師將這些問題呈現(xiàn)在黑板上,作為本堂課研究的話題.
what、why、where,教師圍繞這三個原則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形成.教師要以問題為主線,以提出問題為終極目標.教師提的問題要少而精、活而高,這是“大問題”課堂有別于其他課堂的特點,也是“大問題教學”的標志.“大問題教學”的“大”并非范圍有多“大”,更不是“空”.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文本、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上靈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大問題”在學生的心中自然生成.
二、研究“大問題”——深度對話
數(shù)學課堂中的“大問題”涵蓋了教學重難點,是高水平的、以探索為主的問題.第一個大問題“什么是平行、垂直”是本課的重點,直接觸及數(shù)學的本質.為了避免教師將大問題分解成瑣碎的小問題,牽引而問,這里教師應讓學生自己在書中尋找答案.無論是平行還是垂直,教師都應完全放手讓學生當“小老師”,站上講臺給大家解說.解說后,“小老師”會問:“大家還有沒有問題?”當課件中出現(xiàn)“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時,有學生會問:“為什么要說‘在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怎么理解?”這些問題直指概念的本質.學生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互相幫助學會的教師不教,教師只教學生自己學不會的內容.如為什么要說平行線是在“同一平面內”,學生不明白也無法討論出結果,教師可以準備一個長方體箱子和兩根長長的棍子,將兩根棍子放在箱子的不同面,讓學生想象棍子無限延長卻不相交的情況.教師在操作中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教師演示教具,學生會恍然大悟.教師再將提問有機地融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使概念的本質進一步明晰.通過深度對話交流,師生間的關系也更進了一步.
三、 升華“大問題”——共同提煉
“大問題教學”的課堂通常是學生先嘗試,教師再講授,教師起到的是激勵、喚醒和鼓舞作用.當學生的自學探究結束后,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核心概念的本質、關鍵點,教師可故意錯誤發(fā)問,完善學生的新知體系.如對于互相垂直的概念,教師故意問:“直線a是垂線,對嗎?”這個問題是一個“陷阱”,學生沒有上當,而是及時糾正:“因為是互相垂直,所以只能說直線a 是直線b 的垂線.”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接著,教師設置了尋找圖形中互相垂直的線段的題目,如圖3:
下列圖形中哪兩條線段互相平行?哪兩條線段互相垂直?
學生上臺指一指,說一說誰和誰互相垂直,初步建立起垂直的概念.教師從核心概念中提取關鍵詞,故意問:“a是垂線,b也是垂線,對嗎?”這一問題直指概念本質,抓住了概念的核心.緊接著,教師呈現(xiàn)變式練習,使學生將新知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及時形成新的知識網(wǎng)絡.這樣,師生共同參與梳理和提煉,在討論中對概念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入,學生問題意識也得以激發(fā).
四、 生成“大問題”——適度延伸
教師將“哪里有平行與垂直”這個問題回歸生活,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進一步豐富核心概念.在學生尋找身邊的平行與垂直時,教師設計了以下有層次的習題進行鞏固.
(—)說一說
下列各組直線,哪一組互相平行?哪一組互相垂直?
(二)指一指
下列每個圖形中哪兩條線段互相平行?哪兩條線段互相垂直?
(三)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兩次,使三條折痕互相平行.
通過有層次的題組練習,學生不僅鞏固了新知,還提升了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身邊的平行與垂直.之后,教師在課件上展示更多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現(xiàn)象,進一步充實了核心概念.當課件上展示立定跳遠、墻角、公路上欄桿的豎欄時,教師話鋒一轉:為什么人們要將起跳線與皮尺設計成互相垂直來測量立定跳遠呢?為什么人讓尺子與身體互相垂直來測量身高?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墻角呢?這正是本節(jié)課后續(xù)要研究的內容,這些新問題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充分體現(xiàn)了“大問題教學”的特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創(chuàng)造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有的學生將雙手平舉,則兩只手臂互相平行;有的學生將背部與大腿擺成互相垂直……學生的智慧在創(chuàng)造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圖6
“平行與垂直”一課的知識點極多,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往往是教師一問到底、一講到完,一直牽引著學生學習,教師累得滿頭大汗,學生學得精疲力竭.本節(jié)課以大問題為導向,整體呈現(xiàn)知識,逐步建構知識體系,新知的建構由大問題展開,學生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教師只教學生自己學不會的內容.大問題教學圍繞數(shù)學的基本問題和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問題展開,是小學教改的沖鋒號.
【參考文獻】
[1]黃愛華,張文質,等.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2]譚勁.親親課堂概論.[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