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
蘇教版語文課本必修五的第三單元編者安排了名為“學會分析”的寫作指導和寫作實踐,我認為來得恰是時候——同學們在這之前嘗試了幾次議論文的寫作,但正如編者所擔心的,“很多人苦于不會分析”,此時訓練,個體正處于“憤”或“悱”的階段,將較為有效。
【訓練一】形式:識方法,降級別
“分析”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說:“把一件事物、一種現(xiàn)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zhì)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跟‘綜合相對)。”客觀認識它,具體嘗試它,分析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
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概念分析
就是分析概念的具體含義。
《拿來主義》一文,因為作者針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等現(xiàn)象提出并闡述了“拿來主義”的概念,我們對接受外來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問題上的錯誤傾向、正確的處理方法及效果、“拿來主義”者必須具備的條件、實行“拿來主義”的意義就能理解得清晰而透徹。文中觀點之所以入情入理,發(fā)人深省,與作者對“拿來主義”概念的精到分析是分不開的。如果不對概念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議論文往往難以展開,結果“以敘代議”舉幾個例子了事,思想不足,行文草率,所述就難以服人。
(二)比較分析
就是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作比較找出雙方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分出優(yōu)劣、正誤,對事物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拿來主義》中“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是一組對比,“拿來”和“送來”也是一組對比,層層分析,精辟犀利,為我們論證了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三)因果分析
就是通過對論題中有關因果關系作深入細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拿來主義》至第五段才出現(xiàn)“拿來主義”四字,前邊的內(nèi)容主要批判了“送去”——主動送去、媚外求榮、自欺欺人,附帶著也區(qū)分了另一個叫“送來”的詞——被動接受、沒有選擇、大受其害。因為“送去”“送來”都不好,所以只能拿來,是為因果分析。
另,要求同學們認真閱讀第81、82頁,把課本已作介紹的《師說》中的概念分析、比較分析,《六國論》中“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部分所體現(xiàn)的由因求果和由果溯因的因果分析一一回憶,并作為典范牢記在心。
【訓練二】內(nèi)容:分論點,排層次
在中心論點確立的前提下,分論點論證能夠具體、有序地表達思想,解決矛盾,因而議論文寫作中較為常用。
我們在論證某一觀點或某一事理時,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展開,每一角、每一面、每一層都是一個分論點。提煉論點的分支,主要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一)并列式分解
1.推類(主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例:學會分享。
a.分享是個人對外界的貢獻。
b.分享是共同擁有,從而也是更多地擁有。
c.分享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2.溯因(主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例:學會分享。
a.不學會分享,就不懂得與人方便。
b.不學會分享,也就不可能與己方便。
c.不學會分享,靈魂沒有升華,生命暗淡無光。
3.覓法(主要回答“怎么辦”的問題)
例:懂得擁有。
a.“擁有”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關涉品行和素質(zhì)。
b.懂得自己已經(jīng)擁有了什么。
c.懂得在分享的過程中,自己會擁有更多。
4.求果(主要回答“會怎樣”的問題)
例:懂得擁有。
a.懂得擁有,快樂豐富。
b.懂得擁有,平和豁達。
c.懂得擁有,人生多彩。
(二)遞進式分解
1.按議論步驟遞進
一般循著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樣”的順序闡述道理。
例:知足常樂。
a.(是什么)知足常樂是不為世俗、名利所動的境界,是在積極進取和探求的同時,為自己在內(nèi)心保留的那份超脫、寧靜。
b.(為什么)生命的快樂來自于節(jié)制,來自于知足,知足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現(xiàn)實。
c.(怎么樣)人生在“知足”和“不知足”的交替主宰中前行。
2.按論點內(nèi)涵遞進
論點內(nèi)涵本身即呈遞進關系,分解論點只須根據(jù)人們對事物的理解程序,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例:學會知足。
a.(該怎樣)知足是人生難得的一種處世態(tài)度。
b.(要怎樣)知足是對現(xiàn)實正確的看待,而不是簡單的規(guī)避和停滯。
c.(會怎樣)知足是一把雙刃劍,成熟人生,智慧無窮。
此外,還可考慮以辯證式分解、對比式分解來提取分論點,排布層次。
【訓練三】形式+內(nèi)容:重新知,磨思維
以“站直了做人”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思路點撥]
形式上,“站直”值得作概念分析(字面義、引申義),更可進行比較分析(與“趴下”“匍匐”“站不直”等),“做人”亦同(與“做狗”“做狼”“做鬼”等),“站直了做人”也不例外(“一貫筆直”與“先屈后直”、“內(nèi)外均直”與“外屈內(nèi)直”、“形神皆直”與“似屈實直”、“萬事唯直”與“小屈大直”等)?!罢局绷俗鋈恕闭w上宜再作因果分析,往前一步,則推至其必要性,往后一步,則涉及其群體影響、社會擔當,使得含義豐富、精神高遠。
內(nèi)容上,該題目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中心論點,因而直接進入論點的分解、排布階段。不管是推類、溯因,還是覓法、求果,各種方法都可以一試,但是這些純并列式的分解容易造成文意單薄的缺憾,不妨以遞進式構架,增益語言表達的厚度與力度。如果是按議論步驟遞進,由解釋“什么是站直了做人”到回答“為什么必須站直了做人”,最后道明“怎樣才能站直了做人”,層推環(huán)進,步步為營,而每一點上又可進行并列或者遞進式細分,立體交錯,清晰透徹。如果是按論點內(nèi)涵遞進,也可將之分為“要站直了做人”“敢站直了做人”“會站直了做人”幾層來論述,由基礎到發(fā)展到目的,嚴謹,有力。
[文二]
站 直 了 做 人
(1)萬卷丹青,終留千秋為脊;百世流傳,只余十數(shù)芳名。
(2)“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于萬般痛苦之中,卻不忘史官之使命——“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比倘柝撝兀鶠椴贿^“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如何不令后世敬之佩之呢?
(3)明知可能受刑,卻毅然為所謂“叛變”之將求情。悠悠千載,“叛將”究竟為尋找機會還是真正反叛已無從知曉,然而身為史官的他卻相信將軍之忠誠,因此只得承受所謂的“最下腐刑極矣”!想必心中有萬種苦澀,卻未再申訴,只是挺立著脊梁,無怨無悔。
(4)不屈,是堅持,也是對強權的不屑,即使被碾得粉碎,挫骨揚灰,也以義無反顧之勢傲然屹立。只因心中有著不可彎曲的傲骨,以脊梁之挺,應大勢之凌。雖受“最下極矣”的腐刑,又何嘗放棄站直做人的驕傲而蠅營狗茍,與小人同流合污?于是,他挺直了脊梁,因為那是身上最需要以“直”衡量的地方。
(5)“太史公牛馬走”,一個微不足道的稱呼,卻冠于偉大的人格之上,其光芒甚至延至今日,使多少人為此感動?而他卻遭受苦難無數(shù),又讓多少人悲泣而嘆可憐?
(6)與他對比,多少人自慚形穢,又有多少人更顯晦暗?秦檜,放棄了挺直做人的尊嚴,為求和不擇手段,以皇帝名義連發(fā)十二道金牌,殺死為國奮戰(zhàn)的岳飛將軍。二者相比,豈不高下立見?又有“九千歲”魏忠賢,以大閹之身為禍朝廷,以權謀私,架空皇帝,致使朝堂荒廢,國家動蕩。他又何曾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7)由是,可見人格之高下。其實,高下不過為是否“站直”而已?!罢尽钡谩爸薄?,自然高,豈非顯而易見?
(8)所以,站直了做人,才能永存人格之偉大、高尚。
該同學材料用得不錯,所引句子都能有效、有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內(nèi)涵,使“站直了做人”這個論點本身顯得不平面、單薄,但就全文來看,作者還沒有形成多向發(fā)散并深入分析的思維習慣,只在一個小點上自圓其說,因此最終得分并不高。雖然概念分析、比較分析在這兒都可以找到痕跡,但因果分析這一特別能體現(xiàn)文章高度的方法缺失了。面批時,我為第(3)段開頭加了句:“他,是司馬遷”,然后建議該同學嘗試著寫一段因果分析的內(nèi)容放在(6)(7)之間,往前,或者往后形成一個層次,從現(xiàn)象探知本質(zhì)或者揭示結果。因果分析常常和假設的條件結合使用,有法可循,并非難事;邁出有意訓練的一步,也許起始階段會走得磕磕絆絆,不久便可輕松行之,而堅持一段時間后,也許就能換來思維品質(zhì)的全面提高。
(7)假令他屈服于皇帝的威勢而彎下自己的脊梁,只顧誠惶誠恐地高呼“陛下萬歲”,而失其身為史官的公正,又何如?那樣的話,史冊上便少了一個風華絕代的身影,而朝堂之上卻只添一庸碌無為的官場不倒翁而已。正是他的正義感,以及雖受奇恥大辱而不棄理想的堅毅之心,才讓其精神如千歲之仙鶴,笑看一代代猶如蜉蝣的人們生老病死而永存,并閃耀。
(8)人有三死,一為生理活動,一為社會存在,一為精神思想。正是他的偉大,才令他經(jīng)歷兩死而終不亡,精神永在,成為萬世千秋之脊梁。
起步,跋涉……雖然稚嫩,雖然上下文仍有瑕疵,距離高考還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帶著任務遠行,每次思維訓練不將就,不淺嘗輒止,議論文寫作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