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菲
秋已至,夜里風漸涼。
閩南的自然界難見到秋意,翠色無邊,生機盎然,但細細琢磨,尚有一縷瑟瑟的秋風在心底悄然飄落。秋風伴隨涼薄的氣息從遙遠的唐詩宋詞走來,唐代杜甫的《登高》寫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p>
詩中的萬里悲秋四個字一直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悲秋思緒在季節(jié)轉換的節(jié)點中增添一點靈感。
我趁著假期,出去溜達,感受秋風的蒼涼。白日里有點秋老虎的氣息,依舊宅家,夜里又覺得不妥,因為膽怯,老有莫名的恐懼感,所以,尋常的日子只不過在屋前屋后周邊的巷子里散步,這固然悠閑,卻孤陋寡聞,只有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去,才能收獲一點見聞。立秋剛過,某個傍晚,我到北湖,卻見北湖行人如流,喧囂如鬧市。我又到了江濱,這里相對清靜些,徑自走著,有一處是人們游泳地帶,溪邊插著旗子之類的標識,陸陸續(xù)續(xù)有人進進出出,我正要疾走,前邊集聚著一些人,好像在說著什么,邊說邊搖頭嘆息,站在后邊的人則踮起腳尖伸長脖子探個究竟。一個婦女撕心裂肺地哭著,據(jù)說,是她剛剛考上大學的兒子游泳溺水了,正在搶救……風,習習掠過,過一會兒,圍觀的人似鳥獸散,只有湖水在陣陣秋風的吹拂下微波蕩漾。
我本來為著清靜而來,獨自面對空闊的曠野,在相對安全地帶躑躅而行,剛才的那一幕,卻在心里不停泛波瀾。夜色彌漫,路燈發(fā)出帶有涼意的光,河邊的水草變得黑乎乎一大片,蘆葦花也在夜色里黯然失色。偶爾有看似初中生的“小戀人”擦肩而過,為這微寒的秋天帶來一點兒熱烈的視覺盛宴,只可惜他們太年輕了,估計才十五六歲。想起不久的過去,連《敖包相會》那種歌都不能唱的日子,有點兒《山楂樹之戀》的味道……才幾年的光景,世界變得看不懂的居多。
江邊,一到傍晚,人們就像趕集似的來這里,河邊的燒烤、炒田螺、啤酒、西瓜紛紛登場,成了年輕人的歡樂谷。我心里頓時覺得好笑,通常的日子里,家庭、市場、單位三個點成了穩(wěn)定的生活三角形,忙完了活計,也懶得到外邊看看。偶爾走出來,卻又覺得這也不是我想看的,那也不是我該知道的。在岸邊昏黃的燈光下站著,涼風似乎從水面漂上來,帶有濕氣,更帶著深秋的涼意,剛到河邊時興趣勃勃的雅興已經所剩無幾,覺得有些茫然。
再不敢往前走了,燈光太暗,橋上的汽車燈隨時橫掃過來,就像戰(zhàn)爭時代的車燈一樣恐怖。這里不適宜獨自走著,并不安全,一些事故在這里演繹著,我急轉身往回走,生怕被他人誤讀,萌生種種猜測,比如猜測是賭輸錢而失魂落魄,或者是心事重重……無論怎么猜,也猜不到在這座小城里,竟然有人專為感受秋天的情意而到此河邊。在我看來,這本來是一段很愜意的時光,可以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般的意境?,F(xiàn)在卻頻頻為周圍的人和事所紛擾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很頑固地在心里留下痕跡,正如生活的空氣一般,叫我不能拒絕呼吸。
我轉身往車流人流絡繹不絕的方向走,站在樹下?lián)芡藥讉€好友的手機,本想隨便請一位較有話說的朋友出來,偏偏有的占線,有的出差,有的忙。最后一個電話,給父親掛,電話那端“嘟嘟嘟”好長時間,才接通。我問:“現(xiàn)在好嗎?”父親說:“秋天一到,就不適應,老是感冒。”哦,我才想起周末去看他的時候,我穿著短袖,年邁的父親卻已經穿上夾克衫,床上墊著棉被褥。處于生命之冬的老父親,過早地感知了秋天的來臨了。生命之四季,本來就與自然的四季相對應。父親自從母親走后,獨自面對春夏秋冬,究竟有那個季節(jié)于他是合適的?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多有不適,夏日炎熱,又不適應空調環(huán)境,秋冬之時,寒氣日重,每時每刻都得小心翼翼,看來老人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
河邊新修的木棧道,行人的腳步聲咚咚咚響著,每一段路就有一個亭子供人坐著休息閑聊。有一個亭子間,一個老男人獨自放著音響,在對著東溪水迎風高歌,仿佛面對的是一個萬人大舞臺,正在傾聽他的歌喉,那些老歌曲聽起來實在遙遠與隔離,可是,經常遇見諸如此類的歌唱者,即使在漳州九龍公園也有,不過,那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隊,有樂隊、有歌者,不像這么孤單。在不遠處又有一個亭子,我朝那方向走去,路邊傳來嘈雜的腳步聲由遠而近,一隊人馬急速行軍般走過,原來是眼下很流行的運動方式。
在遠離中心地帶的亭子,終于可以清靜地坐下來傾聽風聲了。我拿起手機打開“學習強國”平臺,先完成每日答題、挑戰(zhàn)答題、專項答題、閱讀、分享,最后,才“視聽”,這個平臺的視聽有許多知識寶藏在其中,特別是“慕課”,有理工農醫(yī)、社會法律、政治經濟、人文史哲……堪稱百科。因而,一日不上該平臺,覺得生活欠了什么。我正獨自聽“慕課”,沒想到周圍已經有好幾位同齡人也坐著,看來,別人看我也是風景,我看人,人看我,究竟誰更讓人覺得“另類”?果不其然,一位曾經的熟人走過來問我:“你怎么在聽這個,這有什么好聽的”!接著,就開始詢問家常,孩子成家了嗎?在哪工作?當奶奶了沒……一連珠炮的問題款款而來,好在總算有個答案應付。
……天南地北的雜聞在這位邂逅之友嘴里滔滔不絕地說著,落馬貪官緋聞、街坊家私、養(yǎng)生秘笈……哦,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慕課”,只是生活的況味被摻入五味雜陳與悲涼,我心底暗暗佩服她的記性以及熱心腸。估摸著她的生活狀況:虛空。
我還要幾年才退休,接觸這一撥退休的人,聽她們的心音,打翻五味瓶。年輕時每天為名利為家庭勞碌奔波,繃緊的弦一下子松弛了,反而寡味了生活。我以前認識一位畫家,他說:學畫,某種意義上是為退休之后作鋪路,給褪色的日子上色。假如活八十歲,退休之后尚有幾十年的光景,怎么過,的確是門學問。年輕時精力旺盛不透支,不虛度、積攢點“老本”,似乎很必要。
但這老本是啥?有一種無形的老本叫文化素養(yǎng)!有了它,生活的境遇磨滅不了感受日出日落風花雪月的情懷,可以有坐看云起時的瀟灑,做到看盡人生百態(tài)的坦然淡然,面對落花流水心如鏡似的明澈……
天色已晚,生命之秋的情緒也漫上心頭,太多的牽掛總叫人像翅膀掛著稱砣的大鵬,有些沉重。茫茫人海,本來就是一個彼此相互牽扯的世界,周圍的人和事再怎么陌生,也難免像秋風刮臉一樣叫人感覺縷縷涼意,一個人的心境,真的由不得自己。本來想叫河邊的秋風吹散心頭的郁郁之氣,卻不料無意中添加不少新的思緒。如果有人說,對季節(jié)沒感覺,那么,可以遙想飄飛的落葉,是秋天的名片;可以問一問護河工老伯和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的感受大概是氣候的指示器。躲在冬暖夏涼的溫室里,又怎能不麻木?只要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感受一些季節(jié)的秋風,就能看到流于表面色彩的生命,猶如路邊那些一年四季看似年輕的花與樹,其實是顆顆浮躁之心的外衣而已。
假如把整個人生對應四季,少年是春,青年是夏,中年是秋,老年是冬。一年又一年濃濃的秋意,一步一步把生命的旅程推向冬季,要回到春暖花開的心情季節(jié)沒那么容易,這大概也是自以為高高在上的人類最為無可奈何的一種生命之旅,也是上帝對自以為是萬物主宰的人類的一種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