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艷,沈豆豆,曹春艷
兒科護士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面對沒有完全表達能力的患兒與極度焦慮的患兒家屬,護理內容相對繁雜,是發(fā)生護患糾紛與醫(yī)療暴力的高發(fā)人群。多種應激源的工作環(huán)境和長期高負荷的工作及情感投入,會導致心理彈性水平下降,同情心疲乏,進而影響護理質量[1]。巴林特小組通過體驗式活動,喚醒醫(yī)護人員情感共鳴,矯正負性情緒,維系良好的護患關系[2]。本研究以同情心負荷、心理彈性為切入點,分析巴林特小組活動在兒科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年7-12月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yī)院兒科護士80名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0~46歲,工齡2~23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42名)和對照組(38名),2組護士性別、年齡、學歷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兒科護士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持有國家承認的護士資格證書;(2)工作時間滿1年;(3)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告知研究事項后,所有護士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實習護生與進修護士;(2)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3)不能堅持完成培訓的培訓者。
1.3 培訓方法 2組護士均圍繞本次研究重點(同情負荷心、心理彈性)開展培訓活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教育培訓,主要由護理部、護士長組織,培訓方式包括集中講座、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演練等。培訓8周,1次/周,90 min/次。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巴林特小組培訓活動。(1)成立培訓領導小組:包括1名護理部主任、2名護士長及2名巴林特小組長,聘請巴林特活動專家進行講座(共3次,120 min/次),明確巴林特小組活動原則及流程控制。同時將42名兒科護士分為2個小組,交由2個巴林特小組長負責培訓。巴林特小組長任職條件:參加過巴林特小組領導人培訓,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具備巴林特小組培訓主持經驗。(2)精選活動案例:圍繞本次研究重點(同情負荷心、心理彈性),由小組護士報備案例,經小組審查后精選8個案例。①1名肥胖肺炎患兒輸液治療效果不理想,要求住院但沒有床位引起的糾紛;②穿刺失敗被患兒家屬責備與謾罵;③看到血液病患兒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的自責;④看到患兒死亡時的害怕;⑤非責任護士忙于自己的工作未能及時回復家屬咨詢,受到指責與謾罵;⑥面對“難纏”媽媽,高齡護士勇于承擔照顧患兒及安撫家屬的責任;⑦患兒因各種治療失敗時的無助與沮喪;⑧采用童趣式護理方法,誘導患兒配合治療及護理所獲得的滿足感。(3)巴林特小組培訓安排:1次/周,60 min/次,共8次。(4)強化流程管理:①組長介紹。由巴林特小組組長介紹小組活動內容、目的、流程、注意事項,特別是小組活動協(xié)議內容,如鼓勵討論、防止審問與攻擊等,共計3~5 min。②案例介紹。案例提供敘述事情經過,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敘述過程小組其他成員傾聽思考,不要打擾敘述過程,共計5~15 min。③澄清問題。敘述結束后,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希望了解的問題,案例提供者據(jù)實回答相關細節(jié),共計5~10 min。④傾聽意見。在一種完全開放的環(huán)境下,小組其他成員自由表達看法、感受、建議,案例提供者退出現(xiàn)場旁外傾聽思考,共計30~45 min。⑤反饋總結。案例提供者重回現(xiàn)場,再次分享自己的認知與感悟,共計5~10 min,小組長進行總結與評價,再次感謝案例提供者,共計2~3 min。
1.4 觀察指標 (1)同情心負荷:采用經鄭杏等[3]改編的中文版護士專業(yè)生活品質量表(ProQOL)進行測評,包括二次創(chuàng)傷(10條目)、倦怠(10條目)、同情心滿足(10條目)等3維度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分值越高,對應維度越強烈。量表Cronbach′s α=0.716。其中二次創(chuàng)傷>17分為同情心疲乏臨界值,倦怠>18分表示護士積極性減弱,同情心滿足<33分表示護士離職傾向嚴重。(2)心情彈性: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4]進行測評,包括堅韌(13條目)、自強(8條目)、樂觀(4條目)3個維度共計25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法,分值越高,心理彈性好。量表Cronbach′s α=0.824,可信度較好。(3)培訓滿意度:采用自制《兒科護士培訓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培訓方式認可度、對工作壓力及職業(yè)倦怠的緩解、對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對護患溝通能力的提高等,滿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總分>90分)、基本滿意(總分70~90分)、不滿意(總分<7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 21.0軟件,同情心負荷、心理彈性等計量資料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滿意度等計數(shù)資料結果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同情心負荷 與同組培訓前比較,2組兒科護士二次創(chuàng)傷、倦怠評分低于同組培訓前,同情心滿足高于同組培訓前(P<0.05或<0.01);培訓8周后,試驗組兒科護士二次創(chuàng)傷、倦怠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情心滿足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兒科護士培訓前后同情心負荷評分比較(分,x±s)
2.2 心理彈性 與培訓前比較,2組兒科護士堅韌等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同組培訓前(P<0.05或<0.01);培訓8周后,試驗組兒科護士堅韌、自強、樂觀、心理彈性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見表3。
表3 試驗組與對照組兒科護士培訓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x±s)
2.3 培訓滿意度 試驗組兒科護士培訓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試驗組與對照組兒科護士培訓滿意度比較[例(%)]
共情能力是兒科護士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也是維系良好心理彈性的基礎[5]。但兒科護理的特殊性、高負荷的工作量以及永遠無法滿足的患兒家屬護理質量需求,極易造成同情心負荷長期處于高應激狀態(tài),產生同情心疲乏、工作倦怠[6]。同情心負荷是指助人者間接暴露于創(chuàng)作性環(huán)境而產生的行為和情感應激,是影響護士身心健康與護理質量的高危因素,如何緩解護士同情心負荷也是醫(yī)院管理工作者的一道難題[7]。
目前醫(yī)院護理培訓管理中,多采用領導單向灌注式教育、經驗總結交流等方式,在緩解護士同情心負荷上效果欠佳。巴林特小組活動通過搭建小組溝通平臺,可為醫(yī)護人員提供一個宣泄情感、放松身心的渠道。小組成員的分析、建議,能夠幫助醫(yī)護人員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預防自身“心身耗竭”[8]。盧迪等[9]研究報道,巴林特小組活動能有效緩解兒科護士負性情緒和職業(yè)倦怠。本研究通過精心組織活動案例,實施嚴格的流程管理與控制,組織標準化的8次巴林特小組活動。結果表明,試驗組兒科護士二次創(chuàng)傷評分(13.34±2.45)、倦怠評分(14.76±2.54)低于對照組,同情心滿足評分(39.16±4.45)高于對照組,說明巴林特小組活動能夠緩解兒科護士同情心負荷,增強其護理工作積極性。
心理彈性是一種主體對客觀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心理與行為上的反應,是個體面對逆境應具備的一種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10]。相關研究表明,超負荷的工作量、高質量的護理要求、低薪酬的失落感及兒科護士心理彈性水平普遍低下,也是兒科護士離職率高的主要原因[11]。巴林特小組成員均來自相同職業(yè)人員,強調通過客觀理性的分析,給予個體心理調節(jié)的路徑指引。護士耐心傾聽小組成員的想法與觀點,也會增強換位思考意識,培養(yǎng)接受與包容能力。如高齡護士面對“難纏”媽媽勇于承擔責任的小組案例分析,可培養(yǎng)護士堅韌心理;童趣式護理方法誘導患兒所獲得的滿足可培養(yǎng)護士樂觀精神;從患兒家屬責備謾罵、面對治療失敗無助與沮喪等案例分析,能培養(yǎng)堅強個性。從結果上分析,試驗組兒科護士堅韌、自強、樂觀、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巴林特小組活動能夠緩解兒科護士二次同情心疲乏程度,改善心理彈性水平。
本研究結果表明,巴林特小組活動應用于兒科護士中,更容易被護士所認同與接受,對于緩解護士同情心負荷程度和改善心理彈性水平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