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梅 鄭 旭 王連霞 劉 洋 王立達 李青超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 齊齊哈爾161006)
玉米是黑龍江省的第一大糧食作物,95%以上玉米田采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雜草防除。近年來,秸稈還田、免耕大面積推廣、種植結構調整加快、除草劑過量不合理施用,使玉米田雜草發(fā)生逐年加重,雜草群落演替加快,抗性雜草不斷出現(xiàn),除草劑用量居高不下。2015年2月,農業(yè)部印發(fā)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隨后黑龍江省也印發(fā)了《黑龍江省農業(yè)“三減”行動方案(2015-2020年)》,制定了到2020年全省化學除草劑用量減幅超過20%,農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45%的目標。因此,科學防控玉米田雜草、助推除草劑減量增效迫在眉睫。除草劑中添加助劑可以提高雜草防效,降低除草劑用量,延緩雜草抗藥性的產生,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等[1]。為了明確噴霧助劑對玉米苗后莖葉處理除草劑減量增效的安全性及效果,確定適宜的施用劑量及方法,2019年進行了田間小區(qū)試驗。
表1 玉米苗后莖葉處理除草劑減量增效試驗處理設置
試驗作物為玉米,品種為嫩單19。
試驗噴霧助劑:邁絲,北京廣源益農有限公司生產;除草劑:40 g/L煙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OD),哈爾濱利民農化技術有限公司生產;38%莠去津懸浮劑(SC),哈爾濱利民農化技術有限公司生產;1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懸浮劑(OD),江蘇長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
玉米田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
試驗共設7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21個小區(qū),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面積為39 m2(4壟×15 m×0.65 m)(表1)。
于玉米苗后3~5葉期施藥,一年生雜草2~5葉期,按試驗設計用藥量采用噴霧法均勻莖葉處理1次,噴液量為300 L/hm2,配藥時采用2次稀釋法,即先配成母液再進一步稀釋,其后正常管理。
試驗地點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qū)全合臺,土壤類型為碳酸鹽黑鈣土,有機質含量2.91%,土壤pH 7.66[5]。試驗地玉米5月9日播種,機械精量點播;5月23日玉米出苗,出苗率大于96%;5月30日施藥,采用新加坡利農私人有限公司生產的利農HD400背負式噴霧器,8002扇形噴頭,莖葉均勻噴霧。玉米3~4葉期施藥,一年生禾本科雜草野 稷(Panicum miliaceumL.var.ruderolekitag.)、狗尾草(Setaria viridisP.Beauv.)3~5葉 期,一 年 生 闊 葉 雜 草(Chenopodium albumL.)、 反 枝 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L.)、刺 蓼(Polygonum bungeanumTurz.)2~4葉期[3-4];施藥當天多云轉晴,平均溫度21.1℃,相對濕度45%,南風,平均風速1.0 m/s。試驗期間未施用其他對本試驗有影響的除草劑及肋劑。
1.6.1 安全性調查 施藥后3 d、5 d、7 d、10 d、15 d調查玉米是否受藥害,如果受藥害記錄受害癥狀(如生長抑制、失綠、畸形等)及恢復正常生長的時間[5-6]。
1.6.2 防效調查 于施藥當天進行雜草基數(shù)調查,調查記錄雜草種類和株數(shù)、生育期、主要雜草分布百分比。施藥后觀察雜草受害癥狀,記錄藥劑作用方式,藥效調查根據“農藥田間試驗準則(一)——除草劑防除玉米田雜草”的規(guī)定進行,采用絕對值調查法[6]。施藥后15 d、30 d分2次調查各處理區(qū)殘存雜草種類、株數(shù),計算株防效,并于施藥后30 d株防效調查后,調查各處理區(qū)雜草地上鮮重,計算鮮重防效。雜草調查方法采用“Z”字型四點取樣法,每小區(qū)定4點,每點0.25 m2,分種類調查雜草株數(shù)及鮮重,4次重復取其平均值[5-6]。試驗數(shù)據采用DPS軟件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6]。
株防效(%)=(施藥前處理區(qū)雜草株數(shù)-施藥后處理區(qū)雜草株數(shù))/施藥前處理區(qū)雜草株數(shù)×100[6]
鮮重防效(%)=(空白對照區(qū)活雜草鮮重-處理區(qū)殘存活雜草鮮重)/空白對照區(qū)活雜草鮮重×100[6]
施藥后3~5 d,處理1~處理6玉米表現(xiàn)輕微藥害,玉米幼嫩葉片基部輕微褪綠黃化,葉尖及葉緣有不規(guī)則灰白色斑;施藥后7 d,處理1~處理6藥害得到緩解,玉米心葉恢復正常生長;施藥后10 d,處理1~處理6玉米藥害均解除;施藥后15 d,各處理玉米生長正常,后期觀察試驗各處理玉米生育期無差異,成熟期一致,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安全性較好。
表2 施藥后15 d對玉米田雜草株防效
2.2.1 施藥前雜草基數(shù) 試驗區(qū)野稷、狗尾草、藜、反枝莧、刺蓼田間分布百分比分別為39.0%、12.2%、29.3%、17.0%、2.5%,其中野稷、狗尾草、藜、反枝莧發(fā)生密度較大。
表3 施藥后30 d對玉米田雜草株防效
表4 施藥后30 d對玉米田雜草鮮重防效
2.2.2 施藥后雜草表現(xiàn) 施藥后3~5 d,一年生禾本科雜草野稷、狗尾草心葉褪綠黃化,停止生長,一年生闊葉雜草藜、反枝莧、刺蓼心葉褪綠,葉片及葉緣灰白色干枯;施藥后7 d,野稷、狗尾草心葉褪綠黃化,嚴重的扭曲,停止生長,藜、反枝莧、刺蓼部分已干枯死亡;施藥后15 d,大部分一年生闊葉雜草干枯死亡,其中加入噴霧助劑邁絲的處理雜草干枯死亡加快。
2.2.3 株防效及鮮重防效 施藥后15 d,處理1~處理6對野稷的株防效在61.5%~75.4%,對狗尾草的株防效在69.5%~81.7%,對藜的株防效在84.7%~97.9%,對反枝莧的株防效在82.3%~96.1%,對刺蓼的株防效在88.9%~100%,總株防效在79.6%~84.0%(表2)。施藥后30 d,處理1~處理6對野稷的株防效在72.3%~88.5%,鮮重防效在76.0%~92.0%;對狗尾草的株防效在81.4%~93.6%,鮮重防效在86.8%~96.0%;對藜的株防效在90.7%~97.9%,鮮重防效在94.2%~99.0%;對反枝莧的株防效在88.5%~96.1%,鮮重防效在92.8%~98.3%;對刺蓼的株防效及鮮重防效均為100%;總株防效在85.1%~90.6%,總鮮重防效在93.3%~95.8%(表3、表4)。
由此可見,“40 g/L煙嘧磺隆OD 48 ga.i/hm2+38%莠去津SC 684 ga.i/hm2+噴液量0.4%邁絲(較常量減20%)”處理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野稷、狗尾草)及闊葉雜草(藜、反枝莧、刺蓼)的總防效與常規(guī)用量“40 g/L煙嘧磺隆OD 60 ga.i/hm2+38%莠去津SC 855 ga.i/hm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40 g/L煙嘧磺隆OD 39 ga.i/hm2+38%莠去津SC 684 ga.i/hm2+10%硝磺草酮OD 97.5 ga.i/hm2+噴液量0.4%邁絲(較常量減20%)”對以上雜草的防效較好,與常規(guī)用量“40 g/L煙嘧磺隆OD 48 ga.i/hm2+38%莠去津SC 855 ga.i/hm2+10%硝磺草酮OD 120 ga.i/hm2”處理總防效差異不顯著;噴霧助劑邁絲噴液量0.4%、0.6%處理間防效差異均不顯著;加入噴霧助劑邁絲后玉米苗后除草劑減量20%不影響防效。
試驗結果表明,玉米苗后常用莖葉處理除草劑“煙嘧磺隆+莠去津”“煙嘧磺?。ソ颍趸遣萃奔尤雵婌F助劑后未表現(xiàn)藥害加重,對玉米生長無明顯不良影響,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安全性較好;在較常規(guī)劑量減20%情況下,“40 g/L煙嘧磺隆OD 48 ga.i./hm2+38%莠去津SC 684 ga.i./hm2+噴液量0.4%邁絲、40 g/L煙嘧磺隆OD 39 ga.i/hm2+38%莠去津SC 684 ga.i/hm2+10%硝磺草酮OD 97.5 ga.i/hm2+噴液量0.4%邁絲”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的總株防效均大于85%,總鮮重防效均大于90%,加入噴霧助劑邁絲后玉米苗后除草劑減量20%,與常規(guī)用量總株防效及總鮮重防效差異均不顯著,在保證同等藥效前提下不影響防效。宋春林等[7]研究表明,添加增效劑能明顯提高煙嘧磺隆除草劑的防效,較正常劑量或減量50%單施煙嘧磺隆處理藥效提高了9.6%~27.0%。蘇旺蒼等[8]研究得出,添加不同助劑后煙·硝·莠的防效均比同等劑量下其單用的防效高,說明供試助劑對煙·硝·莠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對作物無明顯不良影響,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
加入適量的噴霧助劑可以提高除草劑對雜草的防除效果,降低除草劑的使用劑量,減少因劑量過大導致當茬或后茬敏感作物藥害的發(fā)生概率,同時還可以延緩雜草抗藥性的形成[9]。本試驗玉米苗后莖葉處理除草劑加入植物油類噴霧增效劑邁絲,可以顯著增強莖葉處理除草劑的滲透吸收率及在雜草表面的沉積量,提高其生物活性,加快藥效發(fā)揮,提高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在保證防除效果前提下實現(xiàn)減量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