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呼吸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中極為常見,目前對于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尚無確切定論,但是大量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1],肺癌的發(fā)病誘因與環(huán)境、遺傳及生活習慣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業(yè)化進程加快、環(huán)境污染加重、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生率不斷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給患者的家庭帶來巨大的打擊。做好肺癌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對癥治療十分重要。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常見類型,近年來,隨著外科手術水平及肺癌診斷技術的提高,更多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從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中獲益[2]。臨床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大多采用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肺癌根治術和開胸手術方案進行治療,相對于開胸手術,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肺癌根治術的方法具有微創(chuàng)、疼痛低的特點,能夠盡量減少手術的創(chuàng)傷,促進術后的快速恢復,但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肺癌根治術的手術過程仍然相對復雜,手術的操作難度較大,臨床適用性需要進一步探究。本次研究分析了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的效果差異,展示如下。
抽取本院2018 年6 月到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共計40 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觀察對象,通過治療手段的不同將所有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半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為20 例。對照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在42-78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21±2.12)歲,病程3 個月到2年,平均病程為(1.08±0.12)年。實驗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在43-7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09±2.11)歲,病程3 個月到2 年,平均病程為(1.07±0.13)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3];患者的肝腎功能正常;滿足臨床外科手術的體質需求;本次研究經(jīng)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自愿選擇治療手段并積極配合本院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患者;營養(yǎng)不良患者;過敏體質患者;視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中途退出研究、轉院、死亡患者。本次研究選取的兩組樣本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對比研究(P<0.05)。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需要做好必要的醫(yī)療器械用具準備。對照組施行開胸手術治療,全麻成功后,健側90°臥位,經(jīng)第5 肋間行后外側切口進入胸腔探查病變情況,游離結扎肺動靜脈,游離支氣管,切除病變肺葉,清掃區(qū)域淋巴結,常規(guī)置引流管,止血后關胸結束手術。實驗組施行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肺癌根治術治療。全麻常規(guī)后,健側90°臥位,取腋中線第七肋間作10mm 觀察口,第五肋間作3cm 操作孔,置入胸腔鏡探查病變情況,胸腔鏡下游離肺動靜脈,并用直線切割縫合器處理,游離支氣管,用直線切割縫合器處理,切除病變肺葉,清掃區(qū)域淋巴結,常規(guī)置引流管,止血、查看肺部情況后關胸結束手術。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手術情況、疼痛VAS 評分、疾病控制情況和不良反應情況得出結果。
手術情況:即住院時間和手術出血量,由醫(yī)護人員做好詳細的記錄和統(tǒng)計。
疼痛VAS 評分:即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分值范圍0-1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4]。
病情控制情況:根據(jù)所有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具體恢復情況、癥狀改善和精神狀況等進行判斷,分為病情穩(wěn)定、部分緩解、治療無效三個具體的指標,疾病控制率=(病情穩(wěn)定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
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出現(xiàn)疼痛、手足綜合征、氣胸、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以百分比進行表示。
本研究統(tǒng)計所得所有相關數(shù)據(jù)均利用SPSS20.0 軟件來計算,數(shù)據(jù)均采用卡方檢驗或者t 檢驗進行處理計算。當P<0.05 的時候表示比較差異較大,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可見,實驗組肺癌患者接受了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后,和對照組患者相比,住院時間更短、手術出血量更低,疼痛VAS評分顯著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可見,實驗組肺癌患者接受了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后,和對照組患者相比,疾病控制情況明顯更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可見,實驗組肺癌患者接受了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后,和對照組患者相比,術后出現(xiàn)疼痛、手足綜合征、氣胸、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的幾率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和疼痛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和疼痛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況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肺癌的死亡率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超過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結直腸癌死亡率的總和[6]。肺癌患者常常會伴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咳嗽、胸悶、發(fā)熱、胸痛、咯血和食欲減退等,病情到后期時,會累及患者其他的組織和器官[7],使治療的困難程度大大增加,并且會使死亡的風險升高。特別是吸煙群體會很容易患上肺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fā)病率占了80%,非小細胞型肺癌包括了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鱗癌),與其他肺癌類型相比[8],非小細胞肺癌的細胞生長分裂更加緩慢,擴散轉移也相對其他類型癌癥更晚,但是由于該病病發(fā)時患者大多處于肺癌的中晚期,因此生存率很低。及時診斷并開展手術治療對于提高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肺癌患者接受了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后,和對照組患者相比,住院時間更短、手術出血量更低,且疼痛VAS 評分顯著下降,疾病控制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疼痛、手足綜合征、氣胸、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的幾率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突出,能夠顯著控制腫瘤發(fā)展,且相對于開胸手術具有恢復快、出血量低、安全性高的特點,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