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時代背景下,乳腺癌是臨床上的常見病、高發(fā)病,尤其是對于中老年女性來說。乳腺癌的發(fā)展病程時間較長,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長期持續(xù)性的傷害,甚至會因乳腺癌的發(fā)生而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以至于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1],并伴隨有明顯的焦慮、抑郁情況。臨床上對于乳腺癌多采用乳腺癌根治術及淋巴結清掃術,以此來達到治愈的目的,但是在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過于重視對患者生理方面的護理,未對其心理實施針對性的疏導,導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依然會伴隨有嚴重的負面情緒,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高效化、高質量化開展。本次對照實驗中,便重點探究在乳腺癌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心理護理的臨床價值,詳情如下。
共60 例患者入組本次實驗,是我院兩腺外科于2019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經醫(yī)師判斷以及病理學檢查,證實為乳腺癌,同時患者意識清醒,也無障礙交流,家屬也已經知情,并在相關知情同意書中簽字;另外,組內乳腺癌患者除本身病癥外,無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障礙、其他惡性腫瘤、精神類病史等情況,符合實驗參與條件。同時在組內患者入組后,將其分配為了使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和使用心理護理的觀察組,每組30 例患者。觀察組中,患者年齡在41-66 歲之間,平均年齡(51.23±2.14)歲,平均病程(3.69±1.05)年;對照組最小年齡39 歲,最大年齡72 歲,平均年齡(58.85±3.06)歲,平均病程(4.63±1.14)年。對比來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將健康知識宣教、用藥管理、生活指導、飲食干預等常規(guī)護理實施于對照組中[2]。
觀察組應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1)心理急救護理:在乳腺癌病癥的長期影響下,患者心理狀態(tài)較差,影響了診療效率的提升,甚至會引發(fā)較為嚴重的心理波動[3]。對此,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時,護理人員首先要注重穩(wěn)定患者心理狀態(tài),如焦慮、抑郁、恐懼等方面的干預,糾正其心理認知。同時,部分患者可能較為內向,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要注意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交流,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聆聽其內心的苦楚,并給予適當?shù)墓膭?,以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2)糾正認知:到目前為止,導致乳腺癌的直接因素尚不明確,但可確定的是與遺傳、雌激素的長期刺激等因素密切相關,使得患者伴隨有皮膚水腫、乳房腫塊等臨床癥狀[4]。部分患者在患上乳腺癌后,其內心極為恐懼,極易輕信不好的謠言,對手術治療的依從性較低。護理人員在對其實施心理干預時,要講解有關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告知其根治術的優(yōu)勢、相關康復案例等,以提升其治療依從性[5]。(3)加強家庭和社會支持:對于女性來說,乳房是個人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根治術后,乳房被切除,雖然會佩戴義乳,但也會在其身體及心理上留下疤痕,同時,對于部分家庭來說,乳腺癌根治術后甚至會對其婚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是導致離婚[6]。因此在心理護理干預中,不僅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還要對其丈夫以及其他家屬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讓其能夠體諒患者,不要戴有色眼鏡,要在術后的生活中給予適當?shù)男睦碇С?。?)互助護理:互助護理是當前比較新穎的一種護理方式,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主要是在術后將多名患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并讓患者們進行自主的溝通交流,以達到互相砥礪的效果,促使患者鞏固自信心。
本次實驗的觀察指標以兩組患者的心理學癥狀評分、滿意度為準。
心理學癥狀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評估,主要包括人際敏感、焦慮、抑郁、偏執(zhí)四個維度,最高1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佳[7]。
實驗中的統(tǒng)計學處理工具選擇SPSS21.0,以上觀察指標分別使用(分)、(%)表示,使用t 或X2 檢驗結果,若數(shù)據(jù)間差異較大且存在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表示為(P<0.05)。
從表1 來看,在采取護理干預后,使用心理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間存在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CL-90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CL-90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中,十分滿意患者18 例,一般滿意12 例,不滿意0 例,滿意度100%;反觀使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十分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9 例、6 例、5 例,滿意度83.33%,觀察組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威脅著廣大女性的身體健康,通過調查分析來看,乳腺癌可以說是女性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風險性極高。同時,經研究,年齡在50-54歲的女性最易患上乳腺癌,且也會因其他乳房類疾病、月經初潮年齡、絕經年齡、初孕年齡等因素而導致乳腺癌風險提高。
患者在長期受到乳房不適感的影響到院檢查并被確診為乳腺癌后,其心理會受到嚴重打擊,并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個別患者甚至會有過激反應。目前,對于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診療,應在注重常規(guī)生活指導、用藥管理等方面的前提下做好心理干預工作,以促進患者負面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8]。本次實驗中,重點研究了對乳腺癌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于觀察組中實施了心理護理措施,主要包括有心理急救護理、糾正認知、加強家庭和社會護理以及做好互助護理等措施。要知道,患者在得知患有乳腺癌后,其心理狀態(tài)會比較復雜,并會進一步加劇對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自實施心理護理對照實驗后,從表1 實驗結果中便可以看出,使用不同護理干預措施的兩組患者,其心理狀態(tài)較之護理前均有改善,而使用心理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改善情況較之對照組更佳,(P<0.05),使得患者能夠重拾信心,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另外,一種護理模式的實施最重要的便是要得到患者及社會的認可,兩組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度調查來看,觀察組滿意度高達100%,較之對照組83.33 更高,(P<0.05)。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應繼續(xù)在臨床上加大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