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
摘 要 統(tǒng)編初中《語文》閱讀體系包含“教讀系統(tǒng)”“自讀系統(tǒng)”“課外閱讀系統(tǒng)”三個部分,新的閱讀體系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貫徹實施這一系統(tǒng)思想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單篇教學、多篇教學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等幾種教學策略,力圖實現(xiàn)該教學體系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語文教材;閱讀體系;單篇教學;多篇教學;整本書教學
統(tǒng)編初中《語文》的閱讀體系以“三位一體”為主,如何認識這個閱讀體系,在語文教學中又如何來實踐這一體系呢?筆者根據(jù)自己三年來的使用心得簡單總結于后,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統(tǒng)編初中《語文》“三位一體”閱讀體系
統(tǒng)編初中《語文》的閱讀體系由“教讀系統(tǒng)”“自讀系統(tǒng)”和“課外閱讀系統(tǒng)”構成,這個體系,貫徹了課程標準“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并希望能夠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初中生課內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的要求。
在這個閱讀體系中,三年六冊的教讀課文形成了一個教讀體系,這個體系由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內涵組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運用教讀策略和恰當?shù)慕虒W方法加以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得“法”。
自讀課文是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jīng)驗、自主閱讀的體系,目的是用“法”。學生可以用教讀課文學到的經(jīng)驗進行練習,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檢驗和鞏固,最終沉淀為語文素養(yǎng)。
課外自讀系統(tǒng),是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部分。其中單篇拓展閱讀與單元教學相配合,由某篇文章向一組同主題、同題材、同作家或與之關聯(lián)的文章進行拓展,這在部分課文的后邊都有相應的提示和要求。整本書閱讀構成了課外自讀系統(tǒng)中的另外一部分,教材提供名著推薦書目,供學生自由選擇,也提供了簡要解讀和閱讀方法供學生參考。
統(tǒng)編教材的這個教學體系,改變了以前語文教材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現(xiàn)狀,把語文教學的范圍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從書本轉向了更廣闊的的閱讀空間,把學生學習語文的途徑也進行了拓展,多讀書、讀好書成了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然途徑。
二、“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積極意義
閱讀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途徑。學生學習閱讀,學會閱讀,獨立閱讀,通過閱讀來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yǎng),變成了語文教學的新形式。
閱讀教學觀念的轉變成為必然。長期的語文教學停留在教教材的層面上,老師們精心研究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一句句地咀嚼,一個個詞地品析,一點一點地教給學生,深怕有沒有講到的地方,深怕有沒有講透的地方,深怕學生沒有記牢而導致考試丟分,語文課堂教學成了“搬教參”,成了“抄幻燈片”,課下語文作業(yè)成了“題海戰(zhàn)術”,學生讀書成了奢侈的享受。統(tǒng)編教材縮減了課文數(shù)量,但并沒有減輕教學的壓力,如果單就教材的二十幾篇課文,學生的語文學習數(shù)量是不能夠滿足的,教師必須轉變語文教學觀念,把語文教學轉移到學生學習語文的途徑和方式上來。
教材真正成了教學的例子。長期以來,單篇精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統(tǒng)編教材更加強化了這種形式,教讀課文承載著語文要素的落實,語文要素通過教讀課文傳達給學生,再通過自讀課文得到鞏固,最后在課外閱讀中得到提升和沉淀,最終形成語文素養(yǎng)。這一個過程是通過教學和閱讀來共同實現(xiàn)的,但統(tǒng)編教材對教讀課文進行了壓縮,但是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卻并不比人教版教材輕松。
統(tǒng)編教材閱讀體系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僅靠一本書是不足以完成教學任務的,也不足以達到統(tǒng)編教材對學生閱讀的量的要求。以統(tǒng)編《語文》八年級上冊為例,在學習了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后,教材要求學生比較閱讀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和老舍的《我的母親》,比較點是不同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文章的寫作手法,作品的語言風格等,這已經(jīng)不是學習一篇文章的課題了,而是三篇同類文章的對比閱讀。在自讀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后,要求學生閱讀《三作家》《三大師》,在學習《三峽》后要求學生閱讀《水經(jīng)注》等等,這些拓展閱讀已經(jīng)從教材的一篇文章拓展到了整本書乃至兩三本書的閱讀,語文教學的范圍從課內拓展到了課外,數(shù)量從一篇拓展到了多篇甚至多本。語文教師一學期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語文教師自身的讀書情況也將隨著學生閱讀量的提升而提高,否則將難以完成統(tǒng)編教材的閱讀教學。
課外閱讀并不只是在課外完成。這里的“課外”不是課堂教學外,而是課文之外,它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而且也不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外自由完成。無論是單篇閱讀拓展,還是名著閱讀,如果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自由完成,那與教材的設計理念是相背離的,與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背離的。名著閱讀變成了閱讀教學的一部分。統(tǒng)編教材編輯主任王本華說:我們一方面大力倡導名著閱讀課程化觀念,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推進名著閱讀教學。
三、“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教學策略
1.單篇教學策略。教讀課教學要做到精細化。長期以來,語文課堂重學生閱讀輕教師講解,重學生發(fā)現(xiàn)而輕教師指導,很多語文課堂缺少知識含量,很多語文教師不敢講,很怕落入“講多了”的窠臼中,導致學生文體知識淡漠,語文素養(yǎng)低下。統(tǒng)編教材倡導教師教要教得理直氣壯,教要教得腳踏實地。從課型來看,教讀課更加強調“教”,強調教師的活動,教讀課的評價就要落實在教師教的程度上。從內容來看,教讀課教的內容是教會學生閱讀,學生怎么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呢?首先要得其法。閱讀說明文就要掌握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閱讀散文、小說就要掌握散文、小說的閱讀技巧,而這些技巧歸根結底來源于教師的教,教師的教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讀課教學強調粗略化。統(tǒng)編教材的自讀課純粹為學生的自讀而編。從教材本身來看,很多自讀課只有自讀提示,沒有習題,沒有要求,有的添加了旁批,其目的就是要全面讓學生自讀,讓教師放手,教師對自讀課文的教學一定要粗略化,才能適應統(tǒng)編教材的要求。
2.多篇教學策略。教材編者在單篇教學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多篇閱讀教學體系,這個閱讀體系是在教材習題的推薦閱讀中構建的。統(tǒng)編《語文》八上的推薦閱讀統(tǒng)計表。
從八年級上冊閱讀推薦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涉及推薦文章15篇,而這15篇文章如何來實現(xiàn)閱讀和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1+X閱讀教學模式?!?”就是單元中的教讀或自讀課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這一篇”,“X”就是圍繞教讀或者自讀的幾篇文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一組”,這些文章的組合,或同一作家,或同一主題,或同一題材,或同一體裁,甚至是與“這一篇”相關聯(lián)的整部作品等等?!都o念白求恩》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完成教讀課文的教學后,教材給出了一組文章:朱德的《紀念白求恩同志》,宋慶齡的《我們時代的英雄》,聶榮臻的《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懷念白求恩同志》,這三篇推薦文章與教材形成了一組文章,這組文章的閱讀模式就是1+X閱讀模式。
1+X閱讀模式是一種基于知識能力遷移的閱讀訓練形式,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將多篇文章統(tǒng)合成一個整體,找到一個小的切口,不必在意每一篇文章的精講精讀,每一篇文章只選取一兩個點,寫作手法、表達技巧、語言主題等等,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和審讀,達到深化知識能力的目的。
對比閱讀模式。統(tǒng)編《語文》七年級上第五單元《貓》一文,編者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構建了一組課外閱讀。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夏丏尊的《貓》、靳以的《貓》和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這幾篇文章,體會這些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一組比較閱讀,比較的點就是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和表達。對比閱讀與1+X閱讀模式的區(qū)別在于比較,更著重于求異,找出閱讀材料之間的差異。比較閱讀的比較點在教材的推薦中都非常明確。
群文閱讀模式。統(tǒng)編教材的課外閱讀可以借鑒群文閱讀的選文方法組織文章,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求同比異的教學思想進行閱讀教學。在組文的時候我們可以以“語文知識”“言語實踐”“策略方法”“概念認知”“情意品質”等等線索來組文教學。
3.整本書教學策略。整本書閱讀是統(tǒng)編教材設計編寫的一大亮點。為了更好地貫徹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生閱讀量的要求,在初中階段必須把整本書閱讀納入語文課堂教學,使它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的深入閱讀做得不夠好,很多老師名著閱讀只講教材上的概要部分,或者簡單地做點題能應對考試就行,但在今后的高考中,學生不讀整本書將無法完成名著閱讀的考查。
名著閱讀進課堂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讀前指導課和規(guī)劃課,通過故事、影視、歌曲等等材料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不斷量化學生的閱讀效果。在閱讀結束后要召開閱讀成果交流會、讀書報告、寫讀后感、做讀書卡片等等。讀前指導課和規(guī)劃課、成果交流會這些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以保證整本書閱讀的有效實施。
以上是筆者就統(tǒng)編初中《語文》閱讀體系的一些個人認識和看法,對于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探索可能還不夠成熟,僅供大家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作者通聯(lián):四川遂寧市射洪中學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將“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作為重要原則遵循,將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作為關鍵目標追求,重點圍繞“五類主體”進行政策設計,呈現(xiàn)了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路徑選擇。
一是強化對各級黨委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犊傮w方案》要求各級黨委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健全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緊緊抓在手上,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全過程。
二是推進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在改革學校評價的政策設計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總體方案》最根本的目標追求,要求加快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將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建設以及黨建帶團建隊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依法治校辦學、維護安全穩(wěn)定作為評價學校及其領導人員、管理人員的重要內容,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shù)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三是突出教師師德評價關鍵內容和考核任職評價改革。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四是完善學生評價方式方法,樹立以德為先的評價理念。對學生的評價導向牽引著學生的成長方向?!犊傮w方案》強調樹立科學成才觀念,要求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五是強調務實用人評價,形成正確用人導向。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判斷和選擇,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評判維度。用人單位的選人用人導向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確定和方向選擇。
(馮剛、張智,《中國教育報》,2021-01-14,6版)